缅怀追忆寄相思— —记刘向东同志二三事周二, 1月10日,壬寅年腊月十九,到南京西天寺殡仪馆,送别东流(刘向东)先生。我们也去了延安,晚上住在延安宾馆,当时延安一市委副书记是江宁人,东流先生在报社的时候接待过他,他很热情,活动安排得很周到、细致,对东流先生也很尊重。如今,我们也来告别东流先生了,老部长,您就这样匆匆地辞世了啊。
难忘的教诲— —忆杨永直培养青年的二三事《新华日报》在南京出版后不久,中央派杨永直同志来担任总编辑。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特别是在教育培养年轻同志方面,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解放初期,《新华日报》编辑部,曾经移址于西康路一院落。那里楼房窗明几净,灿然出新。尤其是室外环境清幽怡人。树森森,草茵茵,蓝天白云,朝花夕月,深具庭园之美。其实,更美的是入驻此间这批新闻人马的群体情怀。
1949年9月中旬报社收到了读者胡翼文(南京大三元酒家经理)的来信,建议“组织《新华日报》读者之友会,作为报社联系广大读者的纽带。[详细]
1939年1月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山西沁县后沟村正式创刊,何云作为华北版的社长兼总编辑,带领报馆人员在4年零9个月中,出版报纸846期,曾先后经历了大约9次反“扫荡”战斗、 8次搬家。[详细]
这架望远镜的身上无处不展现着岁月与历史的痕迹,它不但见证了鲁平与金靖中两位新闻前辈在战火中凝结的同志情谊,也见证了从硝烟中一路走来,党的新闻事业的坎坷历程与成长足迹。[详细]
新华日报报史馆中收藏着众多文艺名家的手稿,其中,著名作家,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的处女作《家庭新话》的手稿就在这里。[详细]
1945年日本投降后,周恩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计划出版《新华日报•南京版(晚刊) 》 ,但因国共和谈破裂,国民党发动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这次去南京出版的计划未能如愿。[详细]
“南京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新华日报报史馆揭牌传承红色基因“红领巾小讲堂”开讲了江南时报讯(见习记者张雅倩) 1月11日上午, “南京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新华日报报史馆成功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