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人话当年】陈绿原:回忆新华托儿所
2022-05-25 16:19:00  作者:陈绿原  
1
听新闻

报馆自办托儿所内的“小新华”们

  1943年7月,党组织从四川涪陵地下党办的一家“复兴炼油厂”调我到重庆新华日报馆工作。那时我带着刚出生两个月的大女儿来到报馆。报馆当时已办有托儿所,非常需要管理人员。报馆领导了解到我是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就安排我到新华托儿所里工作。先是作了两个月大班主任,之后便让我担任托儿所所长。“托儿所",现在看起来很普通了。可是,在抗战时期,在国民党统治的地区,却是比较稀罕的事物。在重庆,除了刘王立明办的“幼儿园”外,就没有给职工办的托儿所。可是,重庆的新华日报馆,却在周恩来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办起了新华托儿所。周恩来同志常常到化龙桥新华日报馆来,他经常关心报馆同志们的生活,指示说:为了把报纸办好,就要把报馆的集体福利事业也搞好。新华托儿所就是在这种革命工作的迫切需要下办起来的。报馆的总经理熊瑾玎同志(大家亲切地称他为熊老板)直接领导这项工作。全体同志都热情赞助,尽力支持。在我之前,任所长的有陆力征、郝启文等同志。凡带有婴儿的女同志初到报馆来,都要有一段时间参加幼教工作。

  新华托儿所坐落在重庆郊区化龙桥附近的虎头岩下,也就在新华日报馆的大门口,相距不到半里路,但却隔着一条小河沟,要过一座小桥。这是一座大小约五、六间的竹筒笆抹泥的平房,前面挨着房子有一个长方形的小院,周围还用竹条编起了围墙。大、中班收两岁到六岁的孩子,占用着一个较大的房间。刚满月的婴儿到两岁的孩子则占用一间稍小的房间。这样,活动室、午睡、吃饭都在同一房间内。中间一小间为工作人员办公室。在小班旁边的一小间是厨房,由一个炊事员阿姨在所长直接协助下为孩子们做可口的一日三餐。乳儿按四小时由母亲来喂一次奶。院子的一头是个洗衣池,也是有一个阿姨为孩子们洗衣服、用具和尿布。所内仅有的一个男同志,管挑水,供全所使用。整个设备虽很简陋,但却井井有条,整洁卫生。报馆医务室的蔡医生常常到所内检查饮食卫生及孩子们的健康情况。

  这个托儿所是日托,早上七点半左右职工们送来孩子,并带来孩子用过的衣服和尿布,晚上六时到八时接孩子回家,并带回洗净的衣物用具。星期天休息。那时国民党各色各样的特务横行,在我们报馆周围的山岭小路上到处都有特务出入。所以我们很少让大班孩子们外出。有时外出参观,或出去采点野外花草,总是由阿姨和同志们前后左右照顾着。尽管如此,就是我们这个托儿所,特务们也曾数次无理闯入,问这问那,企图捣乱,都被我们据理严辞诘责把他们赶出去了。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全所的工作人员都是由在报馆工作的女同志自己承担。我们所内的一切布置,壁画,玩具等,以及孩子们听的故事、唱的歌谣、跳的舞蹈、表演的小节目, 也都是报馆的工作同志,家长们以及所内的工作人员自制、自编、自画的,那时我们所内常常荡漾着这样一首歌:

新华托儿所,

宝宝真快乐。

爸爸妈妈工作忙,

我在这儿学唱歌。

妹妹骑竹马,

哥哥拿长枪,

阿姨教我唱歌打东洋。

  孩子们欢乐的歌声,唱进了紧张工作着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们的心坎中,促使他们更起劲地办好新华日报。

标签:新华托儿所;新华日报;熊瑾玎
责编:dai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