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达艺思五十
2022-10-09 20:4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言恭达  
1
听新闻


恭达艺思五十

言恭达

  ▲隶书运笔的特点。什么是运笔?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说明了用笔与结体的辩证关系。用笔是指书法内在的规律性的“形式”,而结体则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千古不易”并不是指各种书体的用笔方法都一样。汉代蔡邕《九势》中提出“即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后人从书法实践中得出了“锥画沙”“折钗股”“屋漏痕”,更注意古人在这里所说的“常”是指“经常”的意思,并不是“始终”。

  ▲首先,我们先了解隶书运笔的几个要点:一是行笔笔锋顶尖着纸,铺毫四面展开,这样墨水垂直往下流注,点画自然圆润。二是行笔因笔毫是软的(羊毫)富有弹性,在行笔时必有一段笔毫是倒在纸上的,所以,运笔时要依靠笔力、使笔毫凭借本身的弹性,不断地随着笔势变化而调锋,而不使笔毫扭结,这就是清代碑学中提倡的“捻管法”,所谓“换笔芯”,刘熙载说它为“换向”。三是行笔须注重笔力,注重笔势。点画有起止、转折,笔势亦须急起急止,随时灵活转换,而这都依靠笔力来控制。笔力的强弱将会起决定性的作用。笔力是控制力,是杀纸力度,不是个人气力,要求书写姿势合理,执笔得法的前提下,通过臂力和腕力的运用,掌握毛笔提按起伏、疾涩使转、运用自如。运笔贵在使力注锋尖毫端,五指力匀,笔锋方能随手运行,自换笔芯。

  ▲第二,隶书运笔的特点是什么?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说得很透彻:“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隶之法也。”从广义来说,篆书的运笔是圆笔,而隶书的运用是在圆笔基础上产生方笔的用笔法。具体来说,隶书中《曹全碑》是继承了篆书运笔法为多,故以圆笔为主;《景君碑》则以方笔为主。分得再细些,《礼器碑》的方笔与《张迁碑》的方笔在用笔轻重上又有不同。所以,隶书的用笔方法比篆书更为丰富,隶书的风格也比篆书更多样化。从用笔来说,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提笔婉而通,顿笔精而密,提则筋劲,顿则血融。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契出之。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痿,方笔不翻则滞。隶书落笔势险,故称峻落;行笔快而短,即取疾势,收笔峭拔。故隶书用笔要求笔势开展,万毫齐发,笔笔送到点画终端,沉着劲敛。隶书用笔以中锋为主,中偏锋并用。笔锋在点画中运行时,不露锋芒,不出棱角,以表现点画之圆润、苍劲。隶书书写过程中笔锋有前后左右方向上的俯仰偃侧,有垂直方向上的提按顿挫的纵横运动。隶书用笔原则是逆笔藏锋落纸,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翻锋行笔,回锋收笔,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这便是所谓的“逆入平出,藏头护尾,一波三折”的用笔特点。尤其是波磔挑法造型,呈S形起伏的波浪线,节奏旋律更为明显,成为隶书点画形式美的典型。这种波磔挑法造型在隶书刻石中呈现多种变化,有的强调“蚕头雁尾”作重按,有的则不强调重按。在波画运行时,要注意防止头尾粗中截细,“雁尾”则注意挑得过长而轻飘油滑之弊病。小篆中锋运笔,线条粗细变化不大,用笔只有点、线、弧三种基本笔画。而隶书提按变化较大,线条形态丰富多姿,已基本具备了后世的“永字八法”的各种用笔。汉碑中每种隶书都有其独到的用笔特点,而整个汉代隶书都有其共同的点画特点,这种特点,以东汉成熟隶书为代表。在分析隶书点画时,有三点须说明:(一)所谓“藏锋逆入”,固然免使书写时笔尖锋芒太外露,更重要的是为了取势,起笔取势部分的笔毫着纸不着纸都可以。即使着纸的也有长短轻重之分。如《曹全碑》横画起笔取实笔取势(着纸),而《张迁碑》基本不着纸,或着纸后笔毫迅速铺开。(二)起笔时动作有时须在原地上下左右扭动以取势。(三)行笔的动作都是竖锋行笔的基础上进行的,靠臂肘提笔运行,而不是将笔毫倒在纸上平拖,尤其要注意涩笔逆推的运用。

  ▲第三,隶书运笔中必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一)提与按。小篆提按不甚分明,楷书特重用笔提按,隶书要求“提按有度”。提按不分,径直少韵;提按过分,妄生圭角,失之村野。音乐有节拍,绘画讲层次,诗歌有抑扬,隶书线条的节奏感是通过运笔的提按所产生的。提笔过多,有骨无肉,瘦而无韵;按笔过甚,气浊伤神。一波三折,线条才能耐人寻味。初学者往往会将楷书用笔提按特点混到隶法之中,不伦不类。所以提按有度,方得轻重变化之妙。(二)藏与露。隶书中各种笔画,起笔均要藏锋逆入,但不同于小篆的藏锋。隶书的藏锋圆中有方,外达骨气,内含筋力。隶书的收笔有藏有露,如点的收笔、雁尾的收笔和部分竖、撇画的收笔处,以得内含爽劲,外耀风采。

标签:隶书;运笔;笔力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