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史上的今天】“六一节”,听94岁新华“报童”忆往昔
2022-06-02 14:21:00  作者:报史馆  
1
听新闻

  “卖报,卖报,《新华日报》……”抗战时期的重庆,听到这样的声音,人们就知道是新华日报的小报童来了。今年已94岁的邱发杰就是当时小报童队伍中的一员。

  由于身体原因,近几年邱老一直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六一前夕,记者联系了老人的儿子邱小川,向老人表达问候,并向老人和家人发出参观新华日报报史馆的邀请,他们欣然答应。根据邱小川的叙述,再结合之前江南时报记者的采访资料,邱老的报童生涯像电影画面般徐徐展开。

2022年5月16日,邱老的孙子到医院看望他

  新华报童,是革命生涯的起点

  1938年创刊的新华日报,最初没有自己的发行队伍。1939年,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对《新华日报》采取“只准印,不准卖”的扼杀政策,没有人敢卖《新华日报》。于是,报社便开始建立自己的报丁报童队伍,最多时达到130余人。

机智灵巧的新华报童在街头进行义卖献金活动

  和邱发杰一样,新华日报小报童们,在当年极其危险的环境下,却对党组织无限忠诚;虽然经常遭受毒打、关押,却勇敢的将党的声音送进千家万户。

重庆化龙桥新华日报总馆装订房、报丁报童宿舍、伙房

  据邱老回忆,当时新华日报在化龙桥、歌乐山、北碚、抗建堂、市中心等地都设有卖报点。报童凌晨4点多就起床拿报出发,背着专门放报纸的背包,按照分配的地域发报。他负责歌乐山、小龙坎一带,歌乐山有国民党特务机关,在那里送报很危险,要特别小心。邱发杰会把报纸叠成小块,以便迅速塞到居民的门缝下;或者看准目标,在路上快速递给路人。

2021年3月,邱发杰接受《新华日报》记者采访

  邱发杰在采访中告诉记者:“除了送报,报童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读者,还要保护读者。他们经常在老市区有广告栏的地方贴墙报宣传,而宪兵队一来撕墙报,他们就要跟他们斗争了。”

  相关资料显示,《新华日报》日发行量从国民党封锁时的200余份,逐步上升至5万份左右(国民党《中央日报》当时的日发行量仅1万余份),充分说明报童们的无畏付出和辛勤劳动发挥了巨大作用。

  后来,邱发杰随着报馆员工撤离重庆,来到延安,去过西柏坡,解放前到北京。解放后,邱发杰作为调干生被派往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后下放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西北局工作,直到1979年,全家来到南京。邱发杰对新华日报充满感情:“新华日报是我参加革命的起点,也是我政治生命的起点。”由于搬迁频繁,许多资料都没有了,但家里一直珍藏着一份“新华日报部分战友通讯录”。

  新华日报报史馆内“报童”区域

报童安危,周恩来亲自关怀

  据邱老回忆,当时新华日报社为报童们提供宿舍,晚上发完报,不论多晚都要返回报社。重庆山城交通不便,基本都是靠走路送报,有时晚上赶不上公共交通,就步行几十里路赶回。周恩来同志对报童的工作生活很关心,每天晚上都要关心报童是否都回到报社了,如果没有回来,周恩来会向国民党当局要人。

报童报丁宿舍一角

  史料记载,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为揭露事实真相,报童们机智勇敢地与特务周旋,将印有周恩来“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题词的《新华日报》送到读者手中。但是,多名报童遭到特务的抓捕、毒打。据统计,1941年2月4日至16日的13天中,有11名报童被关押殴打达35次。2月4日这一天,国民党宪兵在重庆两路口逮捕了4名报童,扣押了几捆《新华日报》。报社同志多次交涉无效,直到周恩来亲自打电话给国民党谈判代表张冲提出抗议,4名报童才得以释放。

  邱老回忆到:“那时候很苦,但在报馆里,我们过得很好。”

英勇无畏,毛泽东盛赞“小尖兵”

  新华日报是一所革命大学校,在这里,报童们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都得到迅速提高。他们不再仅仅为个人温饱而挣扎,而是把个人命运和革命前途联系在一起,逐步成长为自觉的革命战士。

1979年彩色故事片《报童》海报

  毛泽东曾称赞他们是“新华军里的小尖兵”;林伯渠为新华日报报童题写“大无畏”条幅;时任新华日报社社长的潘梓年后来回忆道:“在当时,新华日报的报童是远近驰名,博得广大读者和市民的赞赏的。现在想来,这些报童是确实值得令人敬爱的。他们既坚强勇敢,又顽皮聪明,是在当时党的领导和经常教育下培养起来的一批可爱可敬的工作人员!”

标签:报童;周恩来;卖报;新华日报
责编:dai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