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史钩沉|记胡其芬烈士,一生纯粹跟党走 萱草萋萋留芬芳
2023-09-03 15:57:00  作者:刘瑜  
1
听新闻

  位于南京市江东中路369号的新华日报报史馆,既是新华日报历史的展览馆,也是新华日报人的“情感载体、精神具象、心灵憩园”。馆内设置了一处纪念新华先烈的地方。其中,“牺牲在四川的部分烈士”单元,展陈了四位新华先烈,其中一位叫做胡南,展陈资料中没有照片,人物简介也仅短短一行字:原名胡其芬,湖南人,《新华日报》翻译。1949年11月被害于重庆渣滓洞。2023年7月,新华日报记者陈晓春来到报史馆,在胡南的介绍展板前(人物照片缺失),拿出一张附有人物简介的照片,跟面前展陈的胡南简介进行对照。认真核对完,他激动地说:我找到胡南的照片了!他告诉工作人员,前段时间,他和家人去重庆旅游,专程参观了重庆渣滓洞看守所旧址,在江竹筠(小说《红岩》中“江姐”的原型)被关押过的狱室里,墙面上的展陈资料中,一张人物照片及简介引起了他的注意。照片人物为胡其芬烈士,介绍文字为:胡其芬(1919-1949)女,湖南湘潭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转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后到《新华日报》做英文翻译……原来是新华日报的前辈!他连忙拿出手机,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并和家人一起在胡其芬遗像前郑重地鞠了一躬,表达了对新华前辈的敬意。

(重庆渣滓洞看守所旧址女牢室墙面展陈资料,陈晓春拍摄)

  为了确认胡南前辈资料的准确性,报史馆工作人员联系了重庆红岩干部学院教研部主任邓涛,他郑重的将胡南前辈的详细资料发送过来。工作人员随着这些资料,走进了胡南前辈虽短暂,却如夏花般绚丽的一生。胡其芬,又名胡南,原名胡永萱,祖籍湖南湘潭,1919年出生于北京。父亲胡彦博(荣雅)毕业于日本庆应大学,归国后在北洋政府财政部任职。1929年,胡其芬随全家迁往南京,1931年,考入南京女子中学。“九一八”事变后,她逐步接受进步思想。受堂兄胡叔度(中共地下党员)影响,积极参加抗日学生运动。1938年 9月,胡其芬来到重庆,参加了董必武组织的青年团体,并由胡叔度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胡其芬任中共代表团成员在南京参加国共谈判时的户口册页,户主为周恩来)

  1938年11月,她考进重庆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政治系学习。中大柏溪分校的地下党支部成立后,胡其芬担任党小组长,并被推选为“中大女同学会”会长。由于她在学校积极推动进步青年活动,引起“中统局”特务注意,党组织决定让胡其芬离开中大。

  1939年暑假后,胡其芬转学到北碚复旦大学新闻系。她热情似火地积极开展工作,团结了很多同学在党支部周围。1940年5月,因身份暴露,胡其芬被党组织调至重庆《新华日报》工作,协助编辑副刊《妇女之路》,同时在报社资料研究室中兼英文翻译。

  1941年底,党组织派她到延安学习。后来,她又随中共代表团前往南京,参加国共谈判。1947年春,中共代表团被迫撤回延安,她奉周恩来之命,秘密返回重庆,从事地下工作。

  1947年2月,《新华日报》人员撤离重庆,留在重庆的地下党同志则改以《挺进报》为武器,进行斗争。1948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挺进报》和我党在重庆的地下组织被破坏,胡其芬不幸被捕。

  在狱中,面对敌人的残酷折磨,胡其芬始终坚强不屈,保守秘密;与江竹筠、李青林成立狱中党支部,组织难友进行斗争;她和曾紫霞一起做看守人员黄茂才和狱医刘石仁的工作,争取到了他们的帮助,与外面取得了联系。

  随着人民解放军进军重庆的步伐加快,重庆的时局也更加恶化。

  1949年10月28日,包括《挺进报》总编陈然在内的7名同志被害;1949年11月14日,包括江竹筠在内的30余位同志壮烈牺牲。面对越来越险恶的情势,胡其芬写下了那份著名的“最后的报告”。“……又闻所内传说即将结束,除了17人决定释放外,其余还有第三、第四批或将处决,每个人都笼罩着死亡的阴影。蓝先生归来又带给我们一线生的希望。妹,这就全靠你与朋友营救我们的努力了。第三批传命令已下,可能周内办理!!!”

(胡其芬写于狱中的“最后的报告”)

  这份报告是渣滓洞的革命者们向党组织的最后求救信,透露出他们面对困境不丧失希望、积极反抗的精神,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争取,绝不轻言放弃生命。报告前半部分,一一列举了反动派的屠杀罪行,在后半部分,提出了营救建议,包括以公开争取或秘密谈判的方式拖延敌人的处决时间,并希望组织可以派同志到渣滓洞附近的炭厂工作,以待时机,里应外合,实行越狱。

  报告由黄茂才于11月21日冒死带出,因为当时形势异常紧张,直到25日才转到川康特委派驻沙磁区工作组的负责人刘康同志手中。刘康接信后,深知狱中同志生命已危在旦夕,心急如焚,马上拟写了一封回信,并积极展开营救。

  当刘康拿着回信去找黄茂才,请他传递时,黄茂才却因为引起特务怀疑而被遣散离开了重庆,狱中同志与狱外党组织联系的秘密通道就此被阻,这封信也永远无法交到胡其芬手中了。

  但是,营救工作还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短短几天内,党组织就召集到武装劫狱的相应人员,并筹集到50两黄金作为劫狱经费。

  但这时,敌人的行动提前了!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反动派对正在期待黎明到来的革命者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敌人先用机枪扫射,然后放火焚尸,这一天共计180人遇难,其中包括了年仅三十岁的胡其芬。她和她的伙伴们倒在了黎明前夜,这一天,距离重庆解放只有三天!

  学生时代,她积极推动青年运动;在新华日报,以笔为枪,与敌斗争;临危受命,做重庆地下组织的坚强骨干;从被捕关押坚持斗争到策反看守,打通狱内外通道,送出最后的报告,胡其芬从未停止过为党工作,一生纯粹,忠诚担当,值得新华后辈永远铭记。

  特别鸣谢重庆红岩干部学院教研部主任邓涛给予本文及新华日报报史馆的大力支持!

标签:展陈资料;重庆渣滓洞
责编:蒋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