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角】珍贵!《新华日报》历史文本中的“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2022-03-29 15:45: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刘春 金亦炜  
1
听新闻

  2021年10月9日上午10时,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讲话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11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遗志,为中国苦苦求索方向,前赴后继,接续奋斗。抗日战争期间,《新华日报》记录下了筚路蓝缕的奋斗,一以贯之的鼓与呼。

  辛亥革命打开中国进步闸门

  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闸门一经开启,洪流势不可挡。自1938年1月11日创刊以来,《新华日报》无时无刻不为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先生鼓与呼。

周恩来 《辛亥,北伐与抗战》

  1938年10月10日,《新华日报》在头版刊登周恩来撰写的代论《辛亥,北伐与抗战》,代论总结道:“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国民党改组,国共合作,要算是第二次统一战线,于是,造成北伐胜利。”

  《新华日报》刊载此文时,武汉濒于危急,这座历史的城市、英雄的城市,正被东亚的狂兽——日本帝国主义强盗进攻着、轰炸着。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呼吁,全湖北,全中国!应该发扬光大辛亥革命传统,来做武汉的卫士!

  “全国人民正企待把辛亥革命主要教训,正确实际运用到今日的抗日上,并切望由湘北的胜利,走到收复辛亥革命的策源地——武汉的胜利,一直到驱逐日寇出中国。”1939年10月10日,《新华日报》报眼左侧这样纪念“双十节”,呼吁全国人民保卫武汉。右侧是署名高谔的漫画《十二八年的双十节!》,画面中两个“十”字从天而降,宛如两座大山狠狠镇压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1939年10月10日第一版

  当天头版社论《以工作和胜利来纪念双十节》总结辛亥革命的可取经验:“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这就表示从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运动走上一个新的阶段”。第四版全版刊登纪念辛亥革命的文章,并在报纸新闻版面的视觉中心位置刊登孙中山先生的肖像画。

  吴敏在《论辛亥革命的几个教训》一文中说,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建立民国,使中国同胞从“数千年来君主贵族压迫奴役下面解放出来”,它所开启的“民族运动的先声”,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

1939年10月10日第四版

  “延安五老”之一吴玉章撰写的《今年纪念双十节的两大礼物和几个希望》中说:“辛亥革命的目的是要达到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三民主义的成功。”

  汉夫直接以“伟大民族的伟大思想”为标题纪念辛亥革命二十八周年,称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领袖”。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辛亥革命之后,在这场革命中接受洗礼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继续探寻救国救民道路。

  在纪念中砥砺团结抗战的信心

  “团结”“爱国”“统一”……这些词语深深铭刻在《新华日报》的骨髓中。《新华日报》创刊的1938年往后,日寇的进攻日趋猛烈,抗日战争也逐步进入白热化阶段。山河沦丧,家国危亡的背景下,诞生于抗战烽火里的《新华日报》利用每年纪念辛亥革命的契机,从辛亥革命历史中挖掘“团结统一”“同仇敌忾”的精神基因,引领全国民众团结一致。

  1938年10月10日,《新华日报》发表《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指出辛亥革命对团结国人的意义:“我们沉痛的是不仅辛亥革命——所努力奋斗的事业没有达到成功,而且辛亥革命的发源地——武汉正受到最危急的威胁;我们兴奋的是我们全民族的团结,正在用自己的头颅和鲜血,去完成辛亥革命未完成的事业。”“辛亥革命是失败了,但辛亥革命所开闻的民族运动的先声,所宣示出的民族统一战线的雏形,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社论《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

  1940年的10月10日,署名潇湘的作者在《新华日报》发表了《纪念双十节的伟大任务——加强团结》,围绕“团结”这一主题对辛亥革命作了深入透视,三个小标题直截了当:“辛亥革命成功在团结”“分裂足以召亡,团结方能救国”“一个团结的中国尽可以对抗日本的压迫”,每一则小标题都重复出现“团结”二字。文中也数次提到“团结”:“今天大家都知道日寇侵略中国最毒辣的政策就是‘以华制华’……怎样粉碎日寇这一阴谋呢?中山先生给我们的指示,就是‘团结’。”“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与其团结救国的革命方针是不能分离的……而历次革命的成功或失败,除其他客观原因而外,都与民族团结这一方针的执行如何息息相关的。”

  “辛亥革命之所以能成就,积极进行群众工作,是其重要因素之一,而辛亥革命之所以不彻底,没有把广大群众真正动员起来,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1939年10月10日,《新华日报》用是否“真正动员广大群众”来阐释辛亥革命成败的原因。

  “今天在反对日本强盗的自卫战争面前,我们的统一战线是全民族的,不分任何种族、阶级、党派、信仰、性别,都应该联合起来。我们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是三民主义。我们奋斗的目标,不仅在共同抗战,并更要共同建国。”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刊文指出。

  在实践中赋予革命理想新内涵

  辛亥革命后,接受这场革命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和中国人民继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理论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也走上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道路。作为党的喉舌,《新华日报》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斗争和建设实践中,丰富革命理想内涵,让孙中山先生的遗愿成为现实。

  一脉相承,前赴后继。要继承辛亥革命未竟的事业,首先要在原理和认知层面完成一次深化。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辛亥革命性质进行了新的阐释,他将中国革命划分为旧、新两个阶段,指出辛亥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同年,《新华日报》10月10日的头版社论《今年双十节应有的认识》里写道:“直到现在这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行程尚未完结。因为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未完成。”但文章仍对中国的前途表示乐观:“今天中国是处于历史上空前未有的进步时代……现在我们是有了最进步的政党、军队和人民。这是实现辛亥革命所留下的任务的最好的主观条件。”

社论《今年双十节应有的认识》

  1941年10月10日,正值辛亥革命30周年纪念日,《新华日报》刊登了《中共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中共中央罕见地公开刊文表达对辛亥革命的缅怀和纪念。文中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治”,使中国革命进入“明确的反帝国主义与反封建制度的阶段”,于是“乃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乃有国民党的改组”“乃有国共合作的实现”“乃有今天全民族的伟大抗日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章在结尾表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对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义,一定要使之澈底实现于全中国。”

《中共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

  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三民主义如何付诸实践?1941年10月10日的头版社论《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中,作者董必武给出了回答:“七七抗战,我国系进行正义的民族革命战争,这是实践和继完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已获胜利的民主主义。为了争取这一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须动员全民和团结各种抗日力量,这就要实行民主,这也就是把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未能实现的民权主义付之实现。”

社论《辛亥革命三十周年》

  抗战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广泛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并在其上实行新民主主义制度。在风雨如晦的抗战年代,一个个实践着三民主义理想的“试验田”在炮火和硝烟中显得格外耀眼。

  1945年10月10日,社论《除旧布新》中指出:“在八年抗战异乎寻常的日子里……一万万以上的人民把大块土地从敌伪的魔手中夺回过来,创造了人民的武装,建立起民主的政权。这些人民武装和人民政权,构成了全国范围政治改革与军事改革的模范。”

  1946年10月10日,吴玉章在《国庆感言》中说:“我党之所以有力量,在于它在解放区真正实行了新民主主义,亦即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我们解放区真正得到了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

  策划 王晓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春 金亦炜

标签:抗战;辛亥革命;周恩来
责编:戴鸣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