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角催征】解码《新华日报》老报纸里的百年初心⑬
“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从这里萌生
2022-03-30 10:22: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王晓映 刘霞  
1
听新闻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再次提出“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多次阐述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明确了基本遵循与正确方向。

  回望烽火年代,《新华日报》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做人民喉舌,忠实见证并推动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这一党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的孕育萌生和丰富发展。

  “《新华日报》从诞生之日起,总的来讲是比较成熟的。主要原因就是党管报纸。报纸是新报纸,但中国共产党此时已经是个有着17年历史的政党。”资深党史工作者,江苏省委党史工办原处长、一级调研员陈亦工说。

  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成立“中共长江沿岸委员会”,领导南方抗日斗争和筹备《新华日报》。《秦邦宪(博古)传》记载的长江沿岸委员会工作安排中,第十件工作为:筹备出版《新华日报》。

  在报纸创刊前夕,董必武代表中共长江局在报馆的全体职工大会上指出:“新华日报是共产党的嘴巴。”明确了党报的政治立场。

  1938年,《新华日报》出版两个多月的时候,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党报问题给地方党的指示》。指示中写道:“……每个同志应当重视党报,读党报,讨论党报上的重要论文。今后地方党部必须根据党报、杂志上重要负责同志的论文当做是党的政策和工作方针来研究。”“各地方党部应当尽一切力量来帮助《新华日报》……每个支部应有一份《新华日报》,每个同志应尽可能订一份《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的办报思想方针、重要宣传策略,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指导。《新华日报》停刊参加《联合版》,193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电报指示南方局与国民党交涉:“提议你们公开向国民党说明《新华日报》是代表共产党的言论机关,与其他报纸不同,坚持《新华日报》单独出版的权利……”。1942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刊发张申府的《新华, 新华,我看着你生长,长大》的祝词。毛泽东给周恩来发来电报予以充分肯定,并希望把党报办成允许一切反法西斯的人说话的地方,《新华日报》据此改进,开辟《先声》专栏。1942年春天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整风运动。同时,延安《解放日报》进行改版。3月14日,毛泽东在给周恩来的电报中说,“关于改进《解放日报》已有讨论,使之增强党性与反映群众。《新华日报》亦宜有所改进。”《新华日报》的整风、改版,在周恩来领导下进行,成效显著。

  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新华日报》承担了中共代表团新闻发布和政治宣传的重大任务。9月5日晚,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专程到重庆民生路营业部看望报社的同志。报社专家行家荟萃,毛泽东与大家见面时风趣地说:你是哲学家,你是经济学家,你是国际问题专家,你是俄国文学专家……

  在党的领导下,《新华日报》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敢于亮剑、勇于斗争。《新华日报》的很多著名篇目,都由中共领导人撰写,成为“党管报纸的鲜活案例”。这其中,毛泽东的文章观点,无疑是最具战斗性、对国统区震撼最大的。抗日战争,是毛泽东思想的大发展时期,《新华日报》首发了其中不少重要文章。

  周恩来则是《新华日报》办报的灵魂人物。“有恩来同志在”,成为《新华日报》全体同志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潘梓年曾回忆道:因为有周恩来的直接领导,《新华日报》的全体同志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感觉,就像是在中央身边工作一样。

  关于周恩来领导《新华日报》的指导思想,《新华日报》总编辑熊复认为:第一是“坚持党报的党性原则,按照他的话来说,《新华日报》是‘党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前锋’”;第二是坚持党报必须成为党的得心应手的思想斗争武器。

  “我们有一个理想,就是做到读者们都替本报写文章,凡是看本报的人,都是给本报写文章的人。”

  《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创刊号四版上《我们的信箱》,可谓新华日报开门办报之亮相。其所设立的“读者信箱”,专门刊登读者来信。

  《新华日报》创刊号《我们的信箱》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闻史专家陈玉申说,《新华日报》把党的群众路线充分运用到办报实践当中去。它有特别强烈的读者观念。为什么?首先,中共要到国统区去办报纸的根本目的,是要赢得民心,赢得国统区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当然就把与国统区民众的联系看得特别重要。《新华日报》就是共产党和国统区民众之间的一座联系桥梁。我们通过这张报纸,把政治主张方针路线告诉他们,同时把群众的要求愿望、他们的状况也都在报纸上反映出来。

  还有一个原因,《新华日报》是在一个同业竞争很激烈的环境当中办报,不光是跟国民党媒体如《中央日报》的竞争,还有像《大公报》这样的民营报纸。在这个环境中,政治上的竞争对手,业务上的竞争对手,都要求《新华日报》特别注重和读者的联系,特别注重对读者的吸引和争取,也就是说读者观念特别强烈。

  除了读者信箱,《新华日报》还开辟工人园地、青年生活、妇女之路、友声等专栏,为这些读者成为作者提供空间,反映群众的话语与心声。在创刊两周年之际,《新华日报》通过启事在编辑方针、版面编排等各个方面广泛征求意见。自此,每逢创刊周年征求读者意见成为《新华日报》的重要传统。1943年报社对读者成分进行调查后发现,70%的读者是工人,由此开设《工人习作》专页,刊登工人作品,进一步推动报纸的通俗化、大众化转型。

  读者,成为重要的线索来源、题材来源、言论素材,甚至是事件报道者。

  1946年,重庆发生较场口事件。协进会等23个团体发起于2月10日上午在较场口广场举行“陪都各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大会”,一群特务打手进入会场,抢占主席台,大打出手,李公朴、章乃器、郭沫若等均被打伤。中央通讯社歪曲报道说这是开会时民众互相殴打。《新华日报》连续刊发社论、文章进行驳斥。尤其具有说服力的是,2月17日《新华日报》四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关于较场口事件的见闻和感触》的来稿,名叫刘百钧的读者亲眼目睹了较场口暴行:“同事们看完《中央日报》,异口同声地说:真是见鬼,难道我们亲自在较场口看到的事实都变了吗?谁是谁非,万目昭昭,也要造假,真是欺三岁小孩。退一万步说,就是一个瞎子在场的话,也会听得到台上的打声,何况我们还亲眼看见这些坏蛋抢做主席,强占扩音机。颠倒是非的手段太笨了,太卑污了!”

  1946年2月17日,读者刘百均投稿记录较场口事件

  2月19日四版“读者园地”更是刊出了“一个有良心的特务队员”揭发血案真相的来信:“十日早上我是奉命看守庆祝会会台的,我的工作是不准陌生的人上来,万一骚动就装作维持秩序,并且盯住台下我邀来的那些人,我击掌,他们也击掌……”这些事实充分表明,较场口血案是特务暴徒有计划、有组织的捣乱行凶。

  1946年2月19日,一个有良心的特务队员揭发较场口真相

  报纸予民众以真理,民众回馈以正义的支持,《新华日报》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由此可见一斑。

  在办报的斗争与实践中,《新华日报》对于党性和人民性关系的认知日益清晰,不断升华。

  1942年5月23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敬告本报读者——请予本报以全面的批评》,阐明“本报既为中共机关报,又以人民喉舌自期”的根本宗旨。同年9月18日,《新华日报》正式改版当日再次以社论文章强调:“要使报纸从各方面贯彻党的政策,从各方面反映人民的呼声和要求,使新华日报真正做到不仅是中共的机关报,同时,要成为人民自己的报纸。”

  1945 年 1 月 11 日,《新华日报》 刊发《火把,举得更高一些》

  1945 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刊发《火把,举得更高一些》,潘梓年社长指出,《新华日报》的办报方向和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我们是循着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而努力的,我们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情绪和要求。

  1945年12月30日,胡乔木的讲话以《人民的报纸》为题刊发于新华日报的内刊《新华报人》上,他提出:“党报是人民大众的报。”

  1946 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刊发陆定一的《人民的报纸》

  1946 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刊发陆定一的《人民的报纸》,文章写道:《新华日报》是人民报纸的典型,《新华日报》要成为人民的报纸,两个方面很重要: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力求真实、丝毫不苟。

  1947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发表《检讨与勉励》一文指出:“新华日报是一张党报,也就是一张人民的报纸,新华日报的党性,也就是它的人民性。” 这是党的新闻史上首次公开、系统地表明党报的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

  1947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发表《勤勉与勉励》

  “《新华日报》提出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体现了政治判断的准确与日渐成熟。”陈亦工说。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胡正强说,《新华日报》提出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论,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党派”“党性”“人民性”等报刊理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观点,这来源于一个政治逻辑,就是说共产党来源于人民,是代表人民的先锋队。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一个新高度论述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从党和人民的关系这个角度强调了共产党的核心宗旨,有着极强的针对性。以党的媒体为例,就是要做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陈玉申认为,率先提出并阐述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新华日报》为中国新闻史、党的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奠定了它在党报史上的丰碑地位。


总策划:双传学 顾雷鸣

  执行策划:王晓映

  记者:王晓映 刘霞

  视频:邓宇轩

标签:人民性;党性;读者;新华日报
责编:戴鸣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