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开馆的新华日报报史馆序厅中央,有一个从天而降的报纸版面列阵,极具视觉冲击力。
从《新华日报》83年历程中精选出的40多张珍贵版面图,有几张颇为特殊,与其他版面的图文丰富不同,这些版图都有刺目空白。
1940年1月6日头版,整个上半版头条位置露出大片空白,上书“抗战第一!胜利第一!”八个木刻大字,另有小字标注当日两篇社论奉令免登;另外两张版面更为著名,1941年1月18日二版,醒目空白处刊周恩来书: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1941年1月18日三版,醒目空白处刊周恩来书:千古奇冤 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 相煎何急?!
共产党人到国统区办报,就是去战斗的。舆论战、事实战、观点战、发行战、物资战……战斗来自方方面面。隔着七八十年的历史长河,这看不见硝烟的“版面战”,仍然能让人直观感受到战斗之激烈。
“《新华日报》创办9年多,几乎没有停止过同国民党新闻检查的斗争,始终站在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最前线。”曾任南京《新华日报》社长的石西民在《报人生活杂忆》中这样写道。而这艰难办报历程,造就了《新华日报》不屈的“新华精神”,永远力透纸背。
1939年9月起,石西民结束战地记者生涯回到重庆,任《新华日报》编辑部主任,与国民党斗智斗勇充斥于工作日常:“在我们夜班编辑室,经常要研究送审的时机,审回来稿件的取舍。……特别是整篇被扣免登的,我们该如何处理?遵检、违检、开天窗、留标题等,要分别情况采取对策。”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正强说,《新华日报》不仅面临着经济上物质上的困难,还面临着非常严酷、难以想象的政治生态的挑战。
重庆办报时期,国民党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战时新闻检查标准和办法,设立新闻检查局,对《新华日报》报送的评论、报道实行最严厉的控制和审查,并殴打、逮捕报丁和报童,乃至纠集特务、流氓等制造事端、捣毁报馆,千方百计阻挠破坏报纸的出版、发行。
国民党在抗战时期一直不放弃审查原稿的大权。最开始,检查官在送审的原稿上用红墨水涂抹字句,拿回来后,《新华日报》照样原文刊登。后来,检查官改为浓浓的黑墨汁涂抹,编辑又想出在被涂抹处旁边写小字的法子,令检查官无可奈何。最后,检查官索性用剪刀剪掉原稿上被删字句,一张稿纸常常被剪得像个蜂窝。
1939年10月19日,《新华日报》“抗检”刊登毛泽东的《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并配毛泽东的照片。毛泽东鲜明提出我党对反共摩擦的严正态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条爆炸性新闻,是在清晨5点前报纸印好后,才将原稿送国民党新闻检查部门的。检查官在送稿簿上盖了“缓登”戳记,但为时已晚。蒋介石大发脾气,骂检查官们是“饭桶”。恼怒的新闻检查局对《新华日报》给予停刊一天的处分。10月20日,重庆卫戍司令部先后派三批宪警,到《新华日报》印刷厂监视,不准印刷。因此,这一天的报纸只印了几份。如今人们虽然能看到《新华日报》1939年10月20日这期报纸复印件,当时并没有实际发行出去。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蔡斐说,当时新华报人想出了很多智慧应对检查官的方式,比如送检晚一些,当检查官发现文章有问题时,已经付印了来不及撤回;比如趁敌机轰炸时检查官不上班刊登重要文章,或者索性就不送检直接刊登。根据他的研究,“抗检”是使用次数最多的。
1939年7月,《新华日报》决定出版《七七特刊》。7月7日这天的报纸稿送检时,新闻检查所人员“跑警报”,未予过目,编辑部原稿发排、付印。这之后的《特刊》稿件,恼怒的检查部门以“不予登载”为由扣押,同时致函《新华日报》不许发行《特刊》。《新华日报》没有理会,仍旧将送审前抄留的原稿付印。在7月7日、9日、12日的《七七特刊》上,除了登载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博古、董必武、吴玉章、叶剑英等党中央和南方局领导人的文章外,还全文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纪念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为反对投降主义提供了精神武器。
《新华日报》首创“开天窗”的斗争方式,一举扭转舆论场上的被动局势。据统计,《新华日报》共“开天窗”有21次之多。最著名的“开天窗”事件即是围绕“皖南事变”展开的舆论斗争。
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华日报》写的揭露事变真相的消息和驳斥国民党反动军令的社论,全部被新闻检查所部门扣押。1941年1月17日,国民党政府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并下令向新四军进攻。他们通过中央社编发了通稿消息,强迫重庆各报馆在第二天刊登。
周恩来同叶剑英召集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和新华日报馆的工作人员开会商讨对策。会议决定派潘梓年、石西民到重庆几家与《新华日报》关系比较好的民营报社说明皖南事变的真相。同时,周恩来当晚亲笔写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的题词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四言挽诗,准备刊登在第二天的《新华日报》上。
这天晚上,检查官们一反常态,到《新华日报》位于重庆化龙桥的报馆上门审查。章汉夫与之周旋,将他们一直留在会客室。另一边的夜班编辑,抓紧时间编排好两种版本的报纸,一种版本是没有刊登题词的,只印了几份,应付审查。检查官见到报纸上没有违禁字样便离开了。印刷机立即换上刻有周恩来题词的木刻版大量印刷,黎明前,将这份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报纸送到全城各处。
中共中央1941年3月22日发布的《政治情报》评价说:这是两党力量的一次大检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阶级力量对比由此发生重大变化,“我党的地位已经提高了”。
“斗智抗检、寸步不让”,这是中共南方局和周恩来向《新华日报》发出的指示。1941年3月,蒋介石想诱使中共参政员参加国民参政会第二届一次会议,那样便可粉饰皖南事变以来抗战营垒内存在的重大裂痕。中共并没有上这个圈套。3月3日,《新华日报》刊登了中央社发的第二届参政会开幕的新闻,副标题却为:中共参政员因某种原因未出席。3月7日,《新华日报》在一版开了一块有题无文的“天窗”,题为《中共参政员未出席本届参政会真相》。
新华日报报史研究所所长赵剑波说,这则无文的新闻,比“有文”的新闻更能发挥作用。从被迫铲版、开天窗,到主动开天窗,新华报人已经掌握了运用“开天窗”进行有力抗争的技巧。
而在3月10日参政会闭幕时,《新华日报》出版了一大张增刊呼应“天窗“,将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针锋相对的全部文件公开发表,并在头版左下角用大字醒目标出《中共七参政员不出席参政会之全部文献请阅今日本报增刊》。这是《新华日报》头一次以增刊形式痛快淋漓地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行径。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代电(侍秘渝第261号):战时新闻检查局陈局长查近来报上常有记载百团大战字样如十九日新华日报所载晋西通讯即载此事此项名词及有关之新闻以后应绝对禁止登载希即遵照为要中正手启世侍秘渝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禁止《新华日报》登载有关“百团大战”新闻的代电
重庆档案馆、中国二档馆合编的《白色恐怖下的新华日报——国民党当局控制新华日报的档案材料汇编》,700多页全部是抗战期间国民党当局压迫、摧残《新华日报》有关文电,堪称新闻检查之奇观。
检扣与处分、阻挠与破坏出版发行、监视与盯梢、调查与迫害读者、投稿者、查禁与检扣书刊……该书序言介绍:国民党当局对《新华日报》的压迫摧残,其动员之广、检扣之厉、迫害之暴、手段之毒、花样之多、时间之长,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了。“上自国民党最高当局,下至三教九流的各种黑社会力量,包括侍从室、军委会、中执会、内政部、社会部、战时新闻检查局、宪兵司令部、军统、中统和重庆卫戍总司令部、重庆市党部、重庆三青团、重庆市政府、重庆新闻检查处、重庆市警察局以及诸如重庆市派报业同业公会中的御用流氓团伙,还有《新华日报》分销机构所在地的国民党党政军警宪特机关,统统动员起来,摧残它、压制它、破坏它、使它有名无实。”
1939年5月,迁到重庆仅半年的《新华日报》,遇到了一个生死攸关的挑战。5月3日、4日,重庆遭到日军50架飞机的轮番轰炸,各报馆的房屋遭到破坏。蒋介石趁机下令《新华日报》《大公报》《新民报》等10家报纸一律停刊,共同出一张《联合版》。
权衡利弊,中共南方局和周恩来决定,有条件参加《联合版》。与此同时,《新华日报》积极采取补救办法:集中力量加强《群众》周刊,让它兼负起报纸的任务;出四开两面的《壁报》;派出章汉夫、许涤新参加《联合版》委员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抵制、斗争。
一个月后,国民党果然不履行《联合版》“为期一月”的约定。《新华日报》积极进行复刊斗争,动员社会力量向蒋介石施加压力。最终,8月13日,《新华日报》复刊。
赵剑波说,当时各民营报纸都有复刊的愿望,但迫于国民党当局的压力,不敢坚决斗争。只有《新华日报》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列。《新华日报》的底气是什么?最大的底气是共产党的领导,还有人民群众的支持。
胡正强说,新华日报在这种严酷的条件下,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有几方面原因。有周恩来这样一个高瞻远瞩、具有深刻历史洞见的中共高级领导人直接领导。从把握大方向到具体斗争部署,甚至记者应该到哪里去和人交朋友,周恩来都悉心指导。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还是党性非常强的中共资深党员,具有极强的领导和应变能力。有一支忠诚的记者编辑队伍,他们都是中共从各地选拔、经过考验的知识分子精英。这些因素保证了《新华日报》正确的执行党的路线方针,使得它能够在国统区扎根广大人民中间,获得人民的支持。
斗争愈是激烈,愈能激发这支“新华军”的意志。80多位报馆同仁把个人简历集体报送给延安党中央存案,以示为革命献身的决心。“在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下形成的团结战斗、联系群众、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新华日报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宋平在《新华日报史新著》序言中这样说。
总策划:双传学 顾雷鸣
执行策划:王晓映
历史顾问:赵剑波 顾生蓉
记者:刘霞
视频: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