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人话当年】王强:新华人旧影忆历程
2023-02-22 10:29:00  作者:王强  
1
听新闻

  封半个多世纪老照片,将新华人逝去岁月的历程,又一幕幕回放在眼前。这些凝固历史片断的旧照,让我们亲身感受到《新华日报》——这张具有光荣革命传统,毛泽东同志三次为其题写报头的报纸跳动的脉搏。抚今思昔,感慨万千。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30日晨《新华日报》在南京恢复出版。《新华日报》从一张南京市委机关报到后来的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又到拥有三报两刊一网站、颇具规模的《新华日报》报业集团。蒸蒸日上不断发展的势头,令人鼓舞,促新一代新华报人努力奋进!

  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去触摸历史留下的足迹。

  1949年4月30日,南京《新华日报》在接收国民党《中央日报》报馆内诞生了。这张照片就是老报馆的大门。

  这座大楼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兴建的,由当时《中央日报》社社长程天放到美国考察后,专门委托工程技术人员为报馆设计的,整座大楼格局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屋顶还有一间挺大的八角亭。地下室为印报车间,二楼是排字房,宽敞的门厅为广告、发行部门,其余是编辑部、会议室和财务、总务等经营管理部门。二楼与地下室有一垂直井筒,拼好付印的对开《新华日报》铅版,就是运用这个通道,用手工摇动把手的绞关,上下起吊运输的,然后打纸型、浇铅版,装上对开机印刷。据传,抗日战争期间,这座楼曾一度被日本宪兵司令部占用,地下室成为残害中国人民的水牢。

  当年《新华日报》的拣字、排版和印刷,不像现在激光照排、轮转机印刷那般轻松。为了印报,工厂要有铸字、排字、纸型和印报等车间。另外还有一照相制版车间。印刷《新华日报》的每个铅字都是排字工人,一个一个从不同大小和书体的字架上拣下来,排好打成小样,经校对改样后,再由“台子”上的老师傅们,根据编辑室版面组划出的版样拼版。校正无误后,再送去股打纸型、浇铅版,然后装机印刷。印过报的铅字,经过拆版后,铅字得还上字架,以备以后重复使用。照片,就是当年拣字的现场留痕。

排字车间,王强同志在字架上拣字。

  报贩们踏着三轮车,骑着自行车,驮着刚刚下机,还散发着油墨香的当天《新华日报》,飞速奔向四面八方,争取早一点把党报送到每位读者手里。

  那时物质生活,和今日新华报人相比,虽有天壤之别,但革命的乐观主义心态,却表露在每个人的脸上。每逢国庆、春节,报社工会都要组织交谊舞会,有时还举办一台迎春文艺演出晚会。

50年代,报社工会举办的一台迎春文艺晚会,当年的年轻人,现在都已成古稀老人。

  这张舞台照片摄于1957年8月,是印刷厂工人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卖余粮》,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你看,扮演老脑筋、惜售余粮的老太,就是现年 78 岁的装订工、老地下党员吕凤英,多传神啊!扮演老汉的叫高瑞保,是装订工,后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曾在南京师范学院任教(已逝世)。打辫子的两位小姑娘:一位叫宋介华,装订工,先读工农农中,后毕业于苏北农学院,在江苏省广播电视厅退休;另一位叫陈萍霞,装订工,后调南京印刷厂,直到退休。

  (成稿于2006年)

标签:印刷;铅字;新华日报;
责编:dai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