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人话当年】陈向东:《新华日报》联系群众的创举——“新华之友会”
2022-10-26 14:32:00  作者:陈向东  
1
听新闻

  2007年4月来到了,由此回忆去年“4·30”南京新华老报人相聚盛会的感人情景,犹历历在目,恍如昨日。那次聚会中,吴镇同志对我提到“新华之友会”,接着又看到石西民社长生前写的“《新华日报》在南京复生”一文中,有一段简要介绍“新华之友会"的文字,说它是解放初期南京《新华日报》“采取多种办法扩大与读者联系的一个特点”,是“通过报纸加强党与群众联系的一个创举”。由此激发我对50多年前“新华之友会”的出现及其活动情况的回忆。又忽然想起我还存有一枚“新华之友会”会徽,心想要是能找出来,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历史文物。经过多次翻找,终于在书橱的一个纸盒中找到了,在翻找会徽中,又偶然发现十几年前我离休不久,为回顾自己大半生在新闻战线的工作情况而写的“业务小结”中,也有一段关于新华之友会的叙述,我更喜不自胜。由于这段文字不长,我就照抄如下。会徽照片也一并寄上,供采用。

“新华之友会”会徽(现藏于新华日报报史馆)

  我们这段叙述是:

  我在南京《新华日报》主持报纸群众工作中,尤其突出的是接受读者建议,成立了一个以读报学习为中心的群众性学习组织——“新华日报读者之友会”。有组织、有领导、有目的地指导读者开展读报学习、时事讨论,定期举行政治形势、时事政策等专题报告会。邀请党政军首长和学者名流作专题报告和演讲,把广大读者和知识界朋友吸引和团结在党报周围。这个组织发展会员近万人,遍及南京市区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对于宣传党的政策法令,解除群众思想疑虑,提高群众政治觉悟,稳定新解放的南京形势,起到了重要作用,深受宣传部和南京市委的重视、支持和赞扬。“新华之友会”(简称)通过组织学习和考察,还介绍一些青年参军、就业,或进华东人民革命大学,为党输送和培养了一批干部,在南京人民中影响很大。成立这样的读者组织,进行这样的活动,这在当时乃至现在的全国各级党报中都是唯一的一家。《新华日报》社在编写南京《新华日报》史的计划中,还把“新华之友会”作为一件大事,并特地邀我去开会座谈和撰写回忆资料。

  此外,还要补充几点细节性的情况:

  一、“新华之友会”这个名称起缘于南京一个读者的建议,这个读者是谁?是胡翼文。此人当年50多岁,南京鼓楼区人。南京解放后,他常来“《新华日报》社会服务室”(后又增加“读者联系组”)访问,咨询党的各项政策,尤其党对城市管理和国民党军政警宪起议、投诚人员的态度和政策,同时也反映一些刚解放的南京社会情况和人们的心态……。接触中感到此人很健谈,态度诚恳,通过他的自我介绍,进一步了解他是南京较大的餐饮店“大三元酒家”的大股东之一;还曾是四川军阀邓锡候的高级参议,因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不满,早已辞职回家。随着访谈的深入,他于1949年约五月间,先是口头,后是书面提出了组织“《新华日报》读者之友会”(后简称“新华之友会”)的建议。成立一个组织,不是一两个人说了算。我特地向石西民社长汇报,又经报社编委会讨论(我是编委会成员之一),并报经市委宣传部同意后,责成社会服务室筹办并负责领导。在此期间,石社长还特地要我陪同接见了胡翼文一次。现胡已去世多年,生前曾当选为鼓楼区政协委员。

1949年9月19日《新华日报》第三版刊登读者胡翼文来信

  二、这个组织的领导机构,定名为:《新华日报》读者之友会干事会,负责领导会务活动。干事会由一名总干事和几名副总干事及干事若干人组成。总干事由社会服务室黄平同志出任,他是从部队转来的营级干部,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和领导工作经验;副总干事和干事则由读者朋友中遴选表现良好、较有活动能力的积极分子担任。由于胡翼文是首倡者,被选为首位副总干事。其他几位被选为副总干事和干事的读者中,有个叫鲁铿的青年,精明干练,主持办公室,奔走勤劳,卓有成效,后来我们介绍他正式参加了工作,走上了革命道路。1962年我到安徽后,他在合肥一家工厂任职,主动同我联系,互有往来,他每一提及“新华之友会”都兴致盎然。惜病故多年,我常怀念他。

  为了开展日常活动,干事会还下设办公室并装了部电话,吸收热心公益且有些活动能力的五位男女青年读者负责同各方联系,接待前来咨询会务和入会条件及手续的各界读者……。办公室设在社会服务室——读者联系组所在的街斜对面,报社和原邮电局六层大楼之间的一栋二层楼下;参加办公室活动的热心青年男女,都是义工性质,不计报酬,每天只由报社免费供给一顿午饭,凭饭票到报社食堂用膳。

  这样,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筹备,大概在1949年6月下旬,这个以组织读报组、学习和讨论时事政策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团体的活动就宣告开始了。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全市性活动是学习七月一日发表的毛主席的著名论著《论人民民主专政》。其后不久,1949年9月下旬建国前夕,由中共中央召集,有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贤达参加的、在北京举行的新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暂代国家宪法的“共同纲领”,新华之友会又掀起了学习《共同纲领》的热潮。这两次学习高潮,极大地鼓舞了广大读者的学习兴趣和革命热情,同时推动了读报组的迅猛发展,扩大了新华之友会的社会影响,也进一步加强了党报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三、随着学习活动的开展和读报组的迅猛发展,社会服务室还先后加派刘彦、王志民、曾一、傅庚白、傅敏衡等同志分赴一些街道了解读报组的情况和问题,支援战斗在第一线的黄平同志。为了支持和搞好新华之友会的活动,报社领导和社会服务室(后又称“读者联系组”)的同志,始终上下一心,团结战斗,使新华之友会的活动,有板有眼,有声有色。

  写至此,我的心情不禁顿生惆怅难已。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社会服务室——读者联系组的同志和战友,都已退休养老,难得一会,我常怀念他(她)们,尤其缅怀黄平、刘彦二同志,为他俩英年早逝,未能看到改革开放给我们的伟大祖国带来的新气象、新面貌,而深深遗憾,并寄哀思。

  

2007年4月1日初稿

  5月20日修改

标签:新华之友;读报组;史馆
责编:dai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