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照亮历史,《新华日报》里张纯如的那十年
2023-12-13 10:10:00  作者:刘瑜  
1
听新闻

  在已故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并不漫长的一生中,撰写英文版《南京大屠杀》前后至她饮弹自尽的十年,是她生命中的重要阶段,《新华日报》记录了张纯如这段短暂而绚烂的生命历程。

  关于南京大屠杀,张纯如从小就从父母处听说,但当她到学校及公共图书馆寻找相关的英文资料时,却一点都找不到。1994年12月份在美国加州库比蒂诺一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会议展览中,她终于和父母口中惨烈的那场南京劫难面对面。深受震惊的她,从那时起决定要撰写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

  为了撰写这本书,张纯如从1995年初就开始收集相关资料、文献,并于1995年夏天踏上南京这片土地。在南京当地学者的协助下,张纯如顺利完成寻访。从那以后,她与这些学者们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互相沟通和交流研究进展。

  当年10月份,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收到张纯如从美国寄来的珍贵史料。1995年10月27日《新华日报》予以报道,这是《新华日报》关于张纯如的第一篇文章。文章对张纯如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列举了她所捐赠的资料,其中包括魏特琳日记等。这些资料为国内研究南京大屠杀提供了新的证据。

  之后,《新华日报》对于张纯如研究、成书过程持续关注。

  张纯如为写作《南京大屠杀》,走访多地,获得了海量的珍贵资料,其中最为重大的发现莫过于《拉贝日记》。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张纯如发现当年留守南京的西方人士所留下的资料里,“约翰·拉贝”反复出现,这引起了她的注意和好奇。通过坚持不懈的调查走访,张纯如找到了拉贝的外孙女乌苏拉·莱因哈特,从莱因哈特夫人处得知了《拉贝日记》的存在,并最终将之公诸于众。拉贝先生在日记中详细记载了日军的南京暴行,这是指证日军罪行的有力证据。

  《新华日报》对于张纯如的第二篇报道就是关于拉贝日记。1997年12月11日新华日报第6版刊发《拉贝日记搬上荧屏<为历史留下见证>江苏台首播》。1997年11月,张纯如著《南京大屠杀》正式在美出版。这本书一经出版,立即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巨大轰动,是第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改变了西方主流社会对南京大屠杀认知空白的状态。这本书于1998年1月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张纯如应邀到美国东西两岸及加拿大等地演讲。张纯如总是不辞辛劳,一遍又一遍地为大屠杀受难者争取正义和公道。

  1998年3月17日,《新华日报》以图片新闻的形式报道了《南京大屠杀》在美出版的消息,刊发的图片为张纯如在演讲后为读者签名的照片。

  《南京大屠杀》的出版,推动了西方世界对这段历史的关注和研究,开启了国际社会研究和传播这段历史史实的新局面。《新华日报》1998年3月23日的《南京大屠杀目击日记美英影人拟搬上银幕》、1999年8月20日《西方人制作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等报道,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过程。

  张纯如的贡献使中国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学者们也倍受鼓舞,《南京大屠杀》的出版和轰动,对于他们的研究工作来说也是助益良多。中外之间就南京大屠杀也开始有了频繁的交流。

  1999年12月7日,《新华日报》A02版文章《回忆魏特琳》记录了在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魏特琳女士与金女大难民所”座谈会的场景。文章也特别提到,张纯如将魏特琳日记带入国人视野。2000年4月15日,文章《让世界远离战争持久和平美国友人弗雷泽博士向江东门纪念馆赠玫瑰》讲述了弗雷泽博士到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赠送玫瑰的事宜。文中,这位美国友人表示,是张纯如所著书籍激起他对侵华日军的强烈愤慨。

  2001年12月,由国务院新闻办指导协调,江苏省政府新闻办、南京市政府新闻办主办,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美国旧金山侵华日军浩劫纪念馆和旧金山圣玛丽大教堂承办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美揭开帷幕。新华日报派出记者随团采访,并刊发三篇报道详细记录此次展览全部过程。

2001年12月13日《新华日报》第A01版

2001年12月15日《新华日报》第A01版

2002年02月04日《新华日报》第A01版

  对此次展览,张纯如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为在圣玛丽大教堂举行的和平祈祷仪式,她甚至推迟了原本早就预约好了的手术时间。在仪式上,她说在世界历史中,很少有哪些暴行能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南京大屠杀相抗衡,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祈祷仪式就是希望世人从中汲取教训。在记者采访她时,她表达了对日本“集体失忆”十分愤慨,她说:“遗忘大屠杀,就是二次屠杀。”

  这是《新华日报》对张纯如生前活动的最后一次报道。

  2004年11月13日,《新华日报》以图片新闻的形式报道了她在车中自杀的消息。关于她的死因,许多迹象表明与《南京大屠杀》沉重的写作过程和日本右翼势力的恐吓威胁密切相关。

  这位无畏、坚定的女性以这种决绝的方式离开,引起华人社会震动。人们以各种方式沉痛悼念她。为了保存历史,为了伸张正义,她舍弃了平静的生活,以柔弱之躯,一头扎进了一个民族最沉重的伤痛和屈辱中,最终耗尽了自己的生命。“有些人的一生,便是专为别人而度过的。”这句张纯如母亲所写书中的一句话,应是对张纯如一生最好的总结。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纪念张纯如女士。

标签:张纯如;南京大屠杀;拉贝日记
责编:蒋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