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角催征】解码《新华日报》老报纸里的百年初心㉒
团结起来,文艺武器发出更强战斗力
2022-03-29 16:02: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徐冠英 白雪  
1
听新闻

  重庆,三峡广场。在这个处于闹市区、周边高楼林立的大型城市公共空间,有人休憩闲聊,有人悠闲踱过。广场上,郭沫若、巴金、潘梓年等文化名人的雕像,静静地与盛世繁华相伴。抗战时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团结在一起,以文艺为武器,冲破黑暗,迎接黎明。当年的《新华日报》,将文艺界发出的抗战强音永远留存。

  团结文艺界

  争取抗战建国的胜利

  尽管在阶级,集团,世界观,艺术方法论上大家有着各自的特性,然而一个高于一切的共同的目标——抗敌,比什么都有力地使大家都成为亲密的战友。这是一个中国文艺史上的盛举,值得我们来欢欣鼓舞的。

  我们深深地相信,由于这个空前的团结,文艺的武器必然将在民族解放的疆场上,发生出更强大的战斗力量。

  ——社论《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1938年3月27日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汉口成立。当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热切地希望“由于文艺界这个团结的开始,更能把文艺的队伍,在战斗的过程中,无限地扩大起来”。

  次日的《新华日报》记录“文协”成立大会场景——500多名文艺工作者把庞大的礼堂挤得满满的,主席台前的两行标语写着:“拿笔杆代枪杆,争取民族之独立。寓文略于战略,发扬人道的光辉。”大会推举周恩来等13人组成名誉主席团。“周恩来先生的演说,庄严热烈:‘今天到会场后最大的感动,是看见了全国的文艺作家们,在全民族面前,空前的团结起来。’”

  西南交通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段从学介绍,当时“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已经成立,“文协”的出现充分说明,组织起来,以集体的力量为抗战服务,是当时文艺界的共同愿望。“文协”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段从学认为,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对“文协”发挥了积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成立“文协”的倡议由中共党员阳翰笙提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由中共党员楼适夷执笔起草。周恩来、郭沫若等人利用合法形式,对“文协”给予积极支持。“文协”参与或组织的不少重要活动,如纪念鲁迅逝世等,周恩来都参加并发表讲话。《新华日报》是当时给予“文协”最多关注的报纸,其发表的社论以及对“文协”活动全面、大量的报道,也起到了塑造“文协”形象、引领“文协”方向与工作的重要作用。

  阅读1939年4月9日《新华日报》为纪念“文协”成立一周年所发社论《用笔来发动民众捍卫祖国》,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得知,一年中,成都、昆明、桂林、香港等地成立了“文协”分会,作家大多数已投身于抗战。这篇社论也向“文协”进言:要发动作家到敌人后方去,进行文化工作;要加强“文章入伍”的工作,给军队增加精神食粮,也从前线得到更多的题材和体验;实现“文章下乡”的口号,动员和组织大后方同胞积极参加抗战……

  段从学告诉记者,1943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对“文协”的领导,时任《新华日报》社长的潘梓年,以及冯雪峰、戈宝权等人经过合法选举进入“文协”。中国共产党对文艺界的领导,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文协”等组织的活动开展的,而“文协”等组织也利用社会团体的合法身份,做了不少中国共产党不便或不能直接做的工作。

  在《新华日报》上,中共领导人对文艺界著名人士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评价,引导着国统区的抗日救亡文艺运动。

  “鲁迅先生之伟大,在于一贯的为真理正义而崛强奋斗,至死不屈,并在于从极其艰险困难的处境中,预见与确信有光明的将来。这种伟大,是我们今日坚持长期抗战,坚信最后胜利所必须发扬的民族精神!”这是1938年10月19日《新华日报》的《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专页上,周恩来的题词。

  1939年10月19日,重庆举行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活动。《新华日报》当日发社论《纪念伟大的民族战士鲁迅先生》,次日发特写《战时首都千余群众纪念民族战士鲁迅先生》,既颂扬鲁迅,也鼓励人们坚持抗战到底,增强民众抗战信心。

  1940年4月26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文化界努力的方向》,指出当前文化运动的任务——总的方面是为着争取抗战建国的胜利,具体任务包括争取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在生活上和工作上帮助文化工作者等。

  举办祝寿活动

  打破沉闷鼓舞斗志

  郭沫若创作生活二十五年,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二十五年。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鲁迅先生已不在世了,他的遗范尚存,我们会愈感觉到在新文化战线上,郭先生带着我们一道奋斗的亲切,而且我们也永远祝福他带着我们奋斗到底的。

  ——代论《我要说的话》,周恩来,1941年11月16日

  “皖南事变”后,国统区文坛一片沉寂。为冲破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破坏,周恩来提议由文艺界纪念郭沫若50寿辰和创作生活25周年,鼓励文艺界进步人士向郭沫若学习。

  1941年11月16日,《新华日报》发表周恩来撰写的代论《我要说的话》,高度评价郭沫若的功绩,并增出两个版,作为《纪念郭沫若先生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特刊》,刊登董必武、邓颖超、潘梓年、沈钧儒、沈尹默等人的贺诗、贺词和文章。

  “周恩来同志向郭先生致着诚挚的祝贺,也勉励大家要学习郭先生革命的热情,研究的精神与战斗的生活。”次日发表的特写《诗笔灿烂的二十五年》,描述了人们如何给郭沫若这位老战士以最高的热情。“简短的篇幅里,没有方法形容出这一个集会里的热烈情形,五小时的欢欣”,让今日读者可以想见,祝寿活动是如何打破沉闷局面,鼓舞起文艺工作者的斗志!

  “影响深远的‘郭沫若五十寿辰暨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文化斗争方式,在国统区一直延续到抗战结束。”段从学说。

  阅读老报纸,记者发现,此后的祝寿或创作生活纪念活动,《新华日报》不仅及时报道,还发表纪念文章。

  1944 年,《新华日报》参与组织老舍创作生活20年暨45岁寿辰庆祝会。4月17日,《新华日报》刊发短评《作家的创作生命——贺老舍先生创作廿周年》,并发表郭沫若、茅盾、胡风等人的祝贺诗文。

  1945年6月24日,《新华日报》社论《中国文艺工作者的路程》、中共领导人王若飞撰写的代论《中国文化界的光荣 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祝茅盾先生五十寿日》,肯定茅盾是“永远前进的主将”。

  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永东认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中国共产党要宣传自己的文艺方针,建立自己的抗战话语权,需要得到著名作家等文艺界人士的支持。中共中央南方局策划、为大后方文学最重要的3位作家——郭沫若、茅盾、老舍以及其他著名文人祝寿等活动,是争取文艺界人士,巩固和扩大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策略。对于祝寿或纪念创作生涯的活动,《新华日报》以社论、短评、专刊等形式进行报道、对人物定性,进一步扩大了活动的社会影响,坚定了文艺工作者的政治方向。”

  李永东说,老舍是无党派人士,对抗战抱有极大热情,持有“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抗战观念。在为老舍祝寿的短评中有这样的话——要保持清高,不可变节,这是中国共产党对老舍的期望。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对老舍的创作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1946年老舍到美国后创作长篇小说《鼓书艺人》,将重庆国民党军政势力的权力嚣张、对普通艺人的政治压迫写得非常明显,这在老舍以前的作品中是没有的。

  茅盾在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的创作姿态各有不同,显示出“审时度势、移步换形”的整体风貌。在祝寿活动之后,茅盾的创作姿态发生变化。以他在抗战胜利前后创作的话剧《清明前后》为例,作品最终的呈现与起初的创作计划,有很大区别。话剧修改的过程,就是茅盾创作观念、立场调整的过程。

  关心帮助作家

  汇成强大抗战洪流

  爱护文艺作家,契重文艺作家,培养和提拔文艺作家,给文艺作家以实际帮助,不仅是文艺界同仁本身应该奋斗的事。而且也是“发动民众,捍卫祖国”的伟大事业中不可分离的任务。

  ——社论《给文艺作家以实际帮助!》,1940年2月4日

  文艺作家对抗战、对民族、对国家尽了最大的贡献,“他们与前线上的军队,不过是在不同的战线上,一样杀敌效果”。“然而,目前文艺界同人的困难和痛苦,是无可讳言的事,这在前几天重庆文艺作家同人的座谈会上,对‘如何保障作家生活’讨论中,不仅反映重庆这一隅之地文艺作家的要求,同时也是反映全国文艺作家的要求。”

  《给文艺作家以实际帮助!》这篇文章大声疾呼,提高文艺工作者的政治地位,给文艺作家以生活上的保障和改善,给文艺作家以提高自己作品水平的可能和工作上的便利。其中,给文艺作家以生活上的保障和改善,最主要的是一方面提高稿费版税,规定最低稿费版税标准,另一方面要求政府予以有计划的实际帮助。

  对在艰难困苦中坚持斗争的文艺界人士,中国共产党十分关心。1942年12月12日,《新华日报》刊登消息《保障作家权益 全国文协提出改善办法》,并配发短评《保障作家合法权益》,对“生活困苦万状”的作家和“痛苦很深”的出版业表示同情,强调“作家合法权益的保障,是万分应该的,提高稿费版税皆有必要”。

  1943年4月《新华日报》接连刊登援助作家张天翼的文章:24日,发表关于张天翼旧病复发而无钱治病的消息;26日,刊发读者来信《伸出同情的手来,救助张天翼氏!》;27日,发表《本报职工文艺小组捐款援助张天翼氏》,表示已将第一批捐款310元转给张天翼;28日,再发读者来信,呼吁救助张天翼……

  1944年7月15日,《新华日报》刊登《援助贫病作家 全国文协筹募基金 》,介绍“文协”筹募基金的缘起是“近三年来,生活倍加艰苦,稿酬日益低微,于是因贫而病,因病而更贫”。《新华日报》还首先响应,捐助一万元。

  《新华日报》对文艺界人士的关心和帮助是全方位的。1945年4月20日,《新华日报》发表《黄金案中的“舒舍予”与老舍先生无关》,为老舍辟谣。原来,国民党《中央日报》发了条新闻《黄金提价舞弊案》,称购买黄金100两以上的有舒舍予(即老舍)等大户。关心此事的民众,很快从《新华日报》得知真相:“据文协负责人谈,此事与名作家舒舍予(老舍)无关,老舍先生仍然在乡下度着贫作家的生活,靠着卖心血及衣服维持全家衣食,与黄金案中之舒舍予其人,毫无关连之处。”

  除了文艺界,《新华日报》还报道教育界、科技界等各界进步文化人士的抗战活动,与他们友好往来。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周勇说,南方局专门设立文化宣传工作委员会,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秦邦宪和邓颖超等都参与文化工作的领导,有效推动国统区进步文化运动,创造了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宝贵经验。其中,还有一个经典案例:南方局不仅以《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为主阵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方针政策,及时分析时局,揭露国民党内战行径,为抗战指明正确方向,还采取多种方式领导或影响《新蜀报》《大公报》等多家进步媒体,形成新闻界统一战线。“宋平同志曾经指出,当时我们新闻组的人很少,但是我们能把控重庆的舆论。”

  周勇认为:“我们要看到,一方面,重庆进步文化运动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成为中国文化的新高峰;另一方面,周恩来和南方局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礼披于外,力蕴于中’的魅力,最大限度地争取了包括文化战线在内的中间力量,使中间力量逐步成为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长期合作的亲密朋友,从而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向空前的广度。”

总策划:双传学 顾雷鸣

  执行策划:王晓映

  记者:徐冠英 白雪

  拍摄:邓宇轩

  剪辑:穆怀佳

标签:社论;郭沫若;协会成立大会;新华日报
责编:戴鸣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