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传承⑤| 情系半生!“微雕大师”罗兰:“玉簪”上刻出全卷《清明上河图》
2021-11-26 16:14:00  来源:南京晨报/爱南京  作者:刘静  
1
听新闻

  微雕如梦,情系半生。16岁那年,罗兰把自己的第一件作品《松鹤延年》拿给父亲罗彪看,上面刻着一棵松、一只仙鹤,这花了她四个多小时。作为中国著名的微雕艺术家——父亲一向对她很严格,端详了一会儿,父亲微微摇摇头:“这仙鹤的腿,不对劲。”随即又加了句:“孺子可教。”

    在随后的四十多年岁月里,她在一根“玉簪”上刻过全卷的《清明上河图》,在一粒“米”上刻出三头牛,在一个“火柴盒”上刻出6000多字的《孙子兵法》……作为南京微雕代表性传承人,62岁的罗兰如今常常想起小时候,眼前浮现出的是夜深人静时,父亲在灯下屏气凝神的身影。

    16岁开始拿刀

    为了练手上力气天天练哑铃

    小的时候,罗兰和家人住在南京夫子庙附近的姚家巷。虽然父亲是当时有名的微雕大师,但家里姊妹六个,人多负担重,生活很清贫。“那时候也没有别的玩具,父亲会拿出一本小人书,给我们一人一支铅笔和一些纸,我们就趴在小板凳上画画,那时我差不多才6岁。”那段时光在罗兰心中是一段美好而难忘的记忆,她至今仍保留着那些童年的画。

    微雕主要是用隶书,到了14岁,罗兰便开始练书法。16岁那年她很开心,终于可以拿刀了。“开始是在塑料片上练习,很容易打滑,只有等练好了才能在象牙上刻,当时家里的条件也买不起400多元的显微镜,我就拿一个小小的放大镜,一手拿放大镜,一手慢慢地刻,到了现在我还是这个习惯。”

    罗兰从小就一股韧劲,不服输。父亲当时说仙鹤腿不对劲,她二话不说,全部磨去,重新花几个小时再刻一遍。罗兰的姐姐们当时也跟着父亲学,有时会抱怨刻起来“怎么一跐一滑的”。“其实就是手上力气不够,刀子站不住,拿刻刀不能手抖,手上要有劲。”当年正花样年华的罗兰为了练手上力气,买了好几个不同重量的哑铃,天天练,“就是现在扳手腕的话,一般女性扳不过我。”

    刻的时候心静如水

    “玉簪”上刻出全卷《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20多年前,听说当时扬州一位微雕艺人刻了《清明上河图》中的局部,罗兰决定:要刻就刻全卷!最终,她把这幅作品刻在一根长11厘米、宽0.5厘米形似“玉簪”的象牙上。当时花了很多功夫完成的作品,很快被一对美籍华人老夫妇看上,花了1.5万美元买了下来,带到了国外。

    在罗兰的工作室里,她打开一个盒子,正是微雕版《清明上河图》。“现在这个是绝版了,是我十年前重新刻的,那时候我50多岁,眼睛还没啥问题,现在老花了,刻不出来了。”在这件新作中,罗兰选择了猛犸牙作为原材料,近800个人物、100多间房阁、90多头牲畜,全都栩栩如生。“前前后后刻了一整年,缩小了2500倍,达到了95%和原作的相似度”。

    起笔的时候,最关键的是如何进入状态。“要选心情最好、心如止水的时候,我第一次尝试时,发现不行,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大概走了半个小时还是不行,第二天又重来。”有一天,那一刻终于来临,罗兰立刻坐定,拿起了刻刀:先从闹市区开始刻起,从左往右倒过来刻。“原画卷是从右往左看,我刻的话就要相反,否则碍事”。

    对她来说,《清明上河图》依然是至今最大的挑战,“稍微差一点就报废,微雕就是这样,不能在上面打草稿,刻坏了就得磨掉从头再来,没法改,当时最难的是骆驼进出城楼的那段,一只骆驼从里面穿过来,另外一只骆驼要进去,那个比例非常不好掌握。还有就是那座很热闹的桥,桥上有100多个人在看热闹,桥下有人撑船忙碌,比较难”。

    名字里有个“兰”

    最爱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王羲之的千古名篇《兰亭集序》,罗兰已经刻了很多次。除了因为名字里也有个“兰”,更是由于对这篇名作的深深喜爱。她拿出最新的一个版本,画的部分就是取了“流觞曲水”的意境。那些伏案雕刻的日日夜夜、年年岁岁里,她也沉浸在“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世界里。

  徐海兵/摄 (作品由采访对象供图)

    明年就是农历虎年,罗兰已经早早完成了新作《百虎图》,100只老虎形态各异,虎虎生威。为了创作,她特地几次前往南京红山动物园,盯着老虎一观察就是大半天。“这个作品我画了三个半月,有单独的老虎,也有一家三口的老虎,每只老虎的动作和神态都不一样。”

    1981年,罗兰考入东南大学的前身南京工学院夜大,未来是当一名无线电工程师。然而缘分天注定,最后还是拿起了刻刀,吃了微雕这碗饭。虽然是理科生,罗兰却对流传千年的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学作品情有独钟,作品里包含了《二十四孝图》《十二花神》《百子图》《归去来辞》《春江花月夜》等。

    在微雕的世界里,罗兰不仅有韧性,也表现出了理科生的严谨。刻《百虎图》,那就必须刻到100个,少一只也不行的。在火柴盒大小的猛犸牙上刻《孙子兵法》,6000多个字也一字不能少。“这个是必须一丝不苟,人家买了也是要数的。”罗兰笑着说。

    准备继续刻到75岁

    招徒:字要好,心要静,坐得住

    提起时隔十余年两次刻《清明上河图》,罗兰坦言,随着年纪渐长,眼睛老花了,很多以前刻的精品已经无法再刻出来了,对于已经卖掉的作品也是念念不忘。“我自己都有点不敢相信,那时能把人刻得那么小,但现在看图就看不清楚了,以前刻的《八十七神仙卷》,我就后悔卖掉了,每个神仙手上拿着不同的器物,还有很多动作,很难记住,现在想重新刻一个已经不太可能了”。

    微雕讲究“七分手感,三分眼力”,虽然现在眼睛不如以往,但罗兰坚信还能再忙个十几年,“我父亲刻到87岁,我至少也要刻到75岁”。这几年,罗兰陆陆续续收了几个年轻的小徒弟,有1991年的小海归,在她工作室看了几个小时不愿走,第二次来就坚持要拜师;金陵中学的高二女生,20节课后刻出一首小唐诗,现在去美国留学了;去年南理工财经学院的一个女生,也以优秀的书法打动了罗兰。

    罗兰表示,还是愿意招徒的,但前提是字要好,年龄要求40岁以下,三四年级以上的小朋友都可以,但年龄不能太小,否则刀子握不稳,另外就是性格要能静下来,坐得住,微雕就是要手稳心静。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刘静

标签:罗兰;微雕;父亲
责编:杨春源 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