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传承③| 55岁“捋起袖子”画葫芦!“葫芦爷爷”张苗:20余年画了5000个宝葫芦
2021-11-19 18:05:00  来源:南京晨报/爱南京  作者:刘静 徐海兵 刘静  
1
听新闻

  初冬的早晨,甘熙故居葫芦画坊门前,77岁的张苗刚打完“上班”的卡,拎着一壶热水慢慢走来。作为南京市非遗葫芦画代表性传承人,“葫芦爷爷”张苗走进挂满“葫芦娃”的工作间,简单拾掇下桌子,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画葫芦。

    张苗从墙边拿起一个已经涂了橘色底的大葫芦,仔仔细细端详上一会,待心里有了数,再用毛笔缓缓蘸上颜料,心有成竹地慢慢落笔。在一次次的徐徐起落间,张苗沉浸在一人一葫芦的静谧慢时光里,常常凝神忙活一上午,抬起头时阳光已经照进葫芦画坊里。

    半路出家的“金陵葫芦张”

    55岁开始“捋起袖子”画葫芦

    “明年是虎年,我正在构思画一个虎年的宝葫芦,要和之前的不一样。”前一个虎年葫芦画画得好,收到广泛好评,张苗很得意,但这次得不一样,要有创新,于是他把底色改成了虎皮的颜色,“小说里不是写的嘛,跳出一只五彩斑斓的大老虎”。画葫芦画是个慢活,急是急不来的。首先要上三次底色,每一次都要等颜料干了,才能涂下一层。为了能让颜料干快点,张苗还在桌子底下备了个吹风机。

    画葫芦画,张苗坦言是半路出家,半生的各种机缘巧合,让他在55岁的时候和葫芦结下了缘分。退休以前,张苗曾经有过17年当农民的经历,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对别人来说风里来雨里去很辛苦,张苗却不以为然。“18岁下乡,30多岁回南京,对我来说,年轻时最好的时光就是干农活。”17年的农民经历,让他对农民的生活更能感同身受。退休以后,张苗就想着要做点什么事。

    “我那时候很关心和农业农民有关的新闻,有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说有个农民种葫芦发了财,我就想葫芦是个好东西,寓意也好,再后来我参加了一个展览会,看见人家画的葫芦很漂亮,我本身有一定的临摹能力,就决定试一试。”虽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但凭借着对民间工艺和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张苗就开始了“捋起袖子加油干”。

    在葫芦画坊的展示架最高处,摆放着两个特别的葫芦,那就是张苗最早的葫芦画作品。“第一次画,大家都说画得好,那是1998年的时候,我画的是一个老寿星和一个不倒翁,我一直留着,这两个是坚决不卖的,后来还画了孙悟空,白娘子和嫦娥奔月。”

    20余年画了5000个“宝葫芦”

    颇具匠心:画葫芦舍得下功夫

    张苗至今仍然清晰记得,当时南京晨报发了他的第一篇报道后,高中班主任看到后给他打电话,问他怎么会画画的。提起二十多年前的这通电话,张苗仍然偷偷一乐:“我当时就跟老师老实交待,我上课的时候做小动作呢,偷偷临摹书上的插图,后来慢慢有了绘画的基础。”

    在葫芦画坊千姿百态的葫芦上,既有中秋、清明、七夕、春节、十二生肖等传统文化题材,也有很多紧随时代步伐的元素,人物和动物造型活灵活现、妙趣横生。在众多葫芦画上,常常能看到一款特别的云纹。张苗笑着说,这就是他自己设计的一款云纹,目前就叫它“张家云”。

    细看这个云纹,像个如意。“祥云本身就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小说里神仙出现的时候,都是踩着五彩祥云来的。我设计的这个云纹和南京云锦的如意云还不一样,云锦的云纹一般都是和皇家相联,比较厚重和气派,画在葫芦上嘛,我就想到设计一个比较轻灵的云,在之前的资料库里没有这种。”

    对于每天不离手的葫芦,张苗画起来颇有一番匠人匠心。葫芦不吸水不吃色,底色要做三遍才能厚实饱满,颜色要一一遍遍打上去。“就慢在这里,我舍得花这个功夫。”张苗对于每一次落笔都不含糊,“我本身有养老金,也不指望这个吃饭,所以更愿意在功夫上多花点,希望做出独特的金陵葫芦画,走遍天下就咱南京有,有一天大家提到南京的特产,除了云锦、盐水鸭外,还能有个宝葫芦”。

    工作台上摆放着一个刚刚完工的南京城墙图案的大葫芦,这个作品花费了张苗半个月的时间,准备放到南京城墙博物馆里去。张苗后来又画了个一样的,遇到题材好又有趣的创意,他都会多做一个,“我以前做的很多满意的作品,有的已经不知下落,七八年前卖掉的山海经葫芦画,到现在还念念不忘,我明年一定要做一个,因为当时动了很多脑筋,所以细节现在还记得都特别清楚”。

    点赞南京晨报“名师带徒”工程

    招徒:要真正喜欢民间艺术

    “张苗师傅,您挺可爱的!”在葫芦画坊的架子上挂着一张小小的卡片,封面是一束紫色的干花。2018年暑假,四位来自新加坡的学生临行前赠送给张苗这份小礼物。一晃三年过去了,张苗一直把它挂在醒目的位置。在去学校给小朋友上课的时候,一个二年级小男孩在葫芦上画了一只可爱的老虎,张苗觉得有意思,也带回来摆到展示架上。小学时由父母带着来拜师的孩子,现在大学毕业还常常来看望他,他特别感动。年轻人对于葫芦画的一点一滴热情,都让他感到欣慰。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精彩的东西,很美的东西再过一百年、一千年,还是很有魅力。”77岁每天打卡上班,张苗的日常生活和其他老人不太一样。“遇到降温的时候,我也想早点下班,但是没到考勤时间,我也不走。”笑谈这些平平淡淡的日常,张苗觉得每天过得很充实,“这个年龄还能做点事,大家还喜欢,我就很开心”。

    过了年,张苗就78岁,对他来说最心心念念的就是有人把自己的手艺传下去。对于自己的徒弟,张苗赞赏有加,“到目前为止,我有四个正式拜师的徒弟,他们平时上班,空闲的时候过来画。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都比我好,但他们字没我好,我们就一起合作,他们对葫芦画的贡献很大”。如今,二徒弟把工作辞了来学习,这事让张苗感觉安心了很多,“有可靠的徒弟,能下决心认定来做这个事,我就有人可交班了”。

    对于南京晨报“名师带徒”工程,张苗最近也在很热心地关注,他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上葫芦画。对于招徒的具体要求,张苗强调,首先是真心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另外就是要能耐得住性子、坐得住板凳,还有就是要有点书法和美术底子,“真心实意想学的话,可以带自己的书法和美术作品来,先看看有没有基础”。

    

    守艺传承| 南京晨报“名师带徒”工程系列报道③

    江苏作为文化大省,传统工艺资源丰富。2021年度,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和南京市博物总馆主办,南京晨报和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承办的“江苏传统工艺振兴融创平台”专家顾问聘请暨非遗“名师带徒”工程已经正式启动。

    即日起,我们将和南京的十位非遗大师面对面,听他们讲述“守艺传承”的故事。希望我们这组报道,能在非遗大师和热爱传统工艺的年轻人之间架起桥梁,通过拜师学艺,让非遗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光大。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刘静

    徐海兵 刘静 /摄影

  (作品由采访对象供图)

标签:葫芦;张苗;葫芦画
责编:杨春源 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