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传承2】金陵竹刻传承人赵荣:愿做竹刻艺术的倾囊相授者
2021-11-15 18:02:00  来源:南京晨报/爱南京  作者:陈起增  
1
听新闻

   初冬、午后,在南京民俗博物馆金陵竹刻工作室里,穿着红色毛衫的赵荣低着头、全神贯注在雕琢一个琥珀色的竹板。她正开始一个臂搁的创作,黄色竹板上有层温润的竹皮,她用刻刀将事先画好的鸳鸯荷花图案的线条刻进纹路里。这是竹刻的第二步,接下来的几天里,她会根据图案的需要,去除多余的竹皮、让竹面上的线条更加嵌入、在需要作画的竹皮上继续深浅处理……经过她的雕琢,普通的竹子就会呈现出意境淡泊、而意趣深远的竹刻画面。

    浅浅竹板,承载金陵600年文人气息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国文人骨子里的竹子情结让金陵竹刻从一开始就有着浓郁的文人气息。金陵竹刻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明代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一段小文章,说金陵有一个叫濮仲谦的刻竹高手,“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得其款,物辄腾贵,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讲的就是竹刻大家濮仲谦潜心刻竹。可见在当时,金陵竹刻就极其受追捧。在明清时期,金陵竹刻与嘉定竹刻并称两大竹刻流派。

    其实一直到民国时期,南京的三山街扇骨营一直是金陵竹刻的大本营。金陵竹刻是随着扇子骨发展而来的一门艺术。当时的风雅人士,为了给自己的扇子增加趣味,都会在扇子两侧的主骨面上刻上图案,就这就金陵竹刻最初的起缘。从扇骨开始,慢慢发展到臂搁、笔筒、镇纸这几类文房用品,这基本构成了金陵竹刻作品四大类别。

  竹刻《怀素书蕉图》

  竹刻《黛玉》

  竹刻扇骨

    赵荣的竹刻技艺师承爷爷赵德桢。民国时期的扇骨营有很多从事竹刻的店铺,金陵竹刻大师张家秀就最有名的一个。张家秀的学徒有二三十人,赵荣的爷爷赵德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赵德桢14岁时拜师张家秀学竹刻,由于技艺高超,深受师父张家秀喜爱。上世纪30年代,赵德桢曾经跟着张家秀到北京琉璃厂专门从事竹刻,齐白石、吴光宇等书画名家也经常光顾他们的店铺。

    为了一份简单的喜欢,她成为唯一坚持下来的人

    赵荣从小和爷爷赵德桢生活在一起,“小时候经常见爷爷在竹片上刻漂亮的花鸟,我就很好奇、很喜欢,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追在爷爷身后让他教我,但是爷爷说我太小,直到我十八岁的时候,才把我收为关门弟子。”之后,赵荣一直就跟着爷爷身边,边刻边学边了解。

    出生于1964年的赵荣,从18岁学艺,到今年已经近40年。40年的时间,她做的工作就是用爷爷给她制作的刀具,在竹子上刻画。赵德桢曾经带过几个徒弟,后来都放弃了。只有唯一的女孩子赵荣坚持了下来。2006年,90岁高龄的赵德桢去世。 2009年6月金陵竹刻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荣成为了这项江苏省级非遗的唯一传承人。

    在薄如纸片的竹皮上作画,金陵竹刻讲究的是浅刻、简约,也就是“留青”雕刻。看似没有大刀阔斧地使力气,这种技法最讲究的就是下刀一气呵成、用线流畅,层次分明,而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是一日练成的。赵荣坦言,这种技术十年、八年根本刻不出什么东西,自己是在学到15年20年,才慢慢感觉到游刃有余的。

    与爷爷的技艺相比,赵荣表示,自己在腕力和刀工老辣方面尽管有所不及,但是女性的身份让自己在秀气感、灵动感等方面更具优势。她非常擅长仕女图,刻划出来的古典仕女,在头发鬓髻和衣袂皱褶上尤见功夫。头发只有毫米粗细,却丝毫不乱,并将人物神态烘托得栩栩如生。她的《四美图》、《金陵十二钗》都获得很高的赞誉。以8片竹段组合的《富春山居图》,是赵荣用近3年时间完成的巨幅作品,精微之中不失淡雅,该作品后来获“艺博杯”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银奖,现被南京市博物总馆收藏。赵荣坦言:有些精心制作的作品舍不得卖的,留着自己收藏。

    除了在竹子上刻画,赵荣还需要自己处理竹子。竹料选的是浙江安吉的竹子,每年冬天去采,“竹龄很讲究,一定要是生长期达4年以上的大毛竹,这样的竹子,竹纤维紧密,硬度、色泽都恰到好处。竹料采回后要加明矾煮,主要是预防以后被虫蛀,煮好后起锅,进行晾晒即可,等到毛竹的表皮由青色变成黄色,才能进行雕刻。

    正是经年来如此用心善待,经赵荣手的每一片竹刻在她精心涵养下,都仿佛与她息息相通。

    只要孩子们喜欢,我愿意倾囊相授

    赵荣特别不善言辞,敏于行而讷于言的她最近却成为了社区孩子们心中的红人。她在社区开设了免费的兴趣班,每个双休日,教社区里的孩子学习竹刻。

    尽管这些孩子学习时间都不长,但是赵荣却惊喜地发现,有些孩子身上有着学习竹刻的天赋。她开心地拿出手机,给记者介绍孩子们的作品:“这个女孩子就很有天赋,也很有耐心,只要假以时日好好培养,就是一个竹刻的好苗子!”

    除了在社区积极进行金陵竹刻的教授工作,赵荣还积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对非遗文化进行普及与宣传。赵荣表示,国家现在对非遗非常重视,媒体宣传得也挺多,现在社会对金陵竹刻的认识度和接受度越来越高。作为非遗传人,她感到深受鼓舞:只要有人愿意学,我愿意倾囊相授!

    对于南京晨报推出的“名师带徒”工程首次面向全社会,招募非遗传承人,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的承继。赵荣希望招到一些能沉下心来学习竹刻的人。谈到自己招徒弟的要求,她表示:“最好要有一些美术或者书法的功底,关键还要坐得住。学历不是最主要的,高中生、大学生都可以。年龄不能太小,因为年龄太小的话,控制不好力度。”

    作为金陵竹刻的传承人,赵荣将积极配合非遗文化传承工作,让金陵竹刻以及其他非遗文化能被更多人了解,同时她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中去,为丰富我国文化内涵添一份力量。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陈起增

标签:金陵竹刻;金陵
责编:杨春源 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