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亮丽的风景——吴国平书法新书新作分享交流侧记
2021-12-11 20:1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江南  
1
听新闻

  2021年11月28日下午,“亦当游心——吴国平书法新书新作分享会”在南京九华文化艺术中心举行,会议由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南京大学教授黄正明先生主持,来自江苏省书法院的专业书法家、书法同道和领导、嘉宾一起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对吴国平老师的书法作品给予点评。

  许建新(解放军某军分区原司令员、书法家):今天来参加这个活动,非常高兴,我主要是来学习的,吴老师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人,他是文学家,又是书法家,无论他的才气、他的书法水平、他的人品等,都值得我们很好学习。他的诗词、文学评论,也到了非常高的水准。今天我觉得章剑华主席讲得好,说他的字很自然,很随性,有文学内涵。我也一样,吴国平的笔法、章法布局,各个方面,都是个富矿,能让我在学习中取之不尽。

  李金芳(诗人、江苏书法院原副院长):我跟国平兄的渊源不止一年两年,从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就有幸跟他一起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是同班同学。那个时候的国平兄,像他名字一样,平静,平实,平和,但不平庸,是军旅作家中非常闪亮的青年诗人。看过他在学校时写字,不激不厉,也不张扬,非常享受。看他的字,有一种撞击心灵的、既奔放又平和的美。在国平兄和这些书法大家们身上,我看到的不仅是一种修养,而是一种超人的气质和出世的悲怀,他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气场,不动声色的一种胸怀,远远比修养、才华更重要的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是需要我向各位老师、尤其是国平学习的。

  卢力彬(江苏省书法院副院长):吴国平有文化,有学养,把那么多艺术品的精华都学到了手,都捡出来了,淘到金子了。尽管我和他认识很久,但今天他给我们展现的这些作品,还是让我感到很惊讶,首先他的品味格调很高,碑和帖融合得很好。南京有书法艺术发展的肥沃土壤,而且是个文化之都、艺术之都。南京虽然是南方,但是碑和帖都是南京人所追求的。有的人说南方人重帖,但是南京人不是的,所以说国平兄在碑和帖这方面融合的很好,而且写出了文化人的温文尔雅,中庸大雅之美,感觉非常好。这些作品,没有几十年的功力,没有那么高的学问和修养是达不到这个高度的,所以我认为他才淘到了那么多的金子,才让我们感到为之震撼。

  李双阳 (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书法院创作员):虽然结构章法很重要,但线是中国书法的生命之所在,这一点吴国平主任抓的非常好,也奠定了书法当中笔墨的一种品质。从结构上说,我觉得他也在渐渐地追求极致的特点。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语言,不单是线条和结构的问题,每个人都在往这个方面努力,但是非常难,需要用漫长的过程来塑造,来形成。我们在书法的前行当中,在每个阶段都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理想的境界就是“书贵厚而轻”,“厚”是笔墨的一种形态,“轻”是一种气息。这种优秀的笔墨元素,在吴主任的作品中都有,而且都在不断地强化和完善,这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觉得吴国平主任的作品作为一个书法家来说,六十多岁的黄金年华,人生阅历、笔墨理解都到了火候,原先的火光是红的,接下来我会看到在红的基础上变得湛蓝湛蓝,那是火力最旺的时候。

  提俊丰(江苏省书法院创作员):作为出道比较早的书家,吴老师的作品是很老辣的。老辣体现在吴老师对作品的取法上。他把朴厚的碑和章草这种比较古致的东西,无论是线,还是结构,都很好地介入到书法的表达上了,而且在安静当中表达出奇崛的美感,具有非常大的震撼力。这种震撼力,更多的是通过单字的组合来达到的,这是有难度的。如果说我们用草书的连绵,或者更大的视觉冲击力来表现外在的震撼的话,那么吴老师他的震撼力恰恰体现在他字的内部空间的强烈的冲击力上,非常鲜活。刚刚说他恰恰处在一个最黄金的创作时期,就像炉火一样,进入纯青的状态,这种鲜活,其实体现在吴主任对于书法更广博的涉猎上。无论从篆隶,简牍,章草还是大草,包括从魏晋到明清,其取法的广度和更深刻的维度,恰恰都能自然地生发出来,恰恰是因为这种广约博取,才能在笔下生出花来。

  陈克年(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我更多地欣赏到他近三年来创作的精品,给我很多思考与启发大致有三:一是滋养与沉潜。国平主任几十年军旅生涯的历练,所见所思,可谓高标不俗,即以其文章与诗作论,在文坛亦是声名卓著,可以这么说,作为书法家的国平主任,他以多年的沉潜滋养了笔墨,这种人生与艺术的路径对我们热爱书法的人都有很好的示范意义。二是功性与才情。艺术这个行当,要想真正做好是需要天赋的。三是风格与格调。一个书家,有无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或者说有无自己的风格,可以说是评价一个书法家真正成熟的标志。在读国平主任的笔墨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以自己散淡的目光掠过当代书坛熙熙攘攘的风景,然后与那一片森林远离,以自己朴拙的笔墨书写着自己惬意,在他的笔下,我们能读到魏晋的散淡、民间墓志的随性、髡残的苍涩、八大的简远、徐生翁的稚拙,似乎都有一些,似乎又都不是,却自然又和谐地融于他的腕下,形成独特的吴式风格,不张扬却内藏遒劲,朴素中却有着一种天然的意趣,颇堪品读,洵为高格。可以这么说,放眼当代书坛,吴国平书法以朴素的书写和脱俗的境界树立了样本意义,他让大家的眼光在精致的笔墨中读到了一种久违的生动与鲜活。

  阎揆(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外联部主任):我看的东西可能和各位有点不一样,我看吴老师有“四大”:一个是大才,一个是大勤,一个是大雅,还有一个是大野。字的功夫,天天写,但练不出才情来。吴老师很早就形成了自己对书法的认识,早就写得很好了,不断增加营养,形成了今天的样子。所以他的大才是早就有了的。看了他的字,不要被表面迷惑了,看着雅,其实他的字有纵情的方面。因为情绪来了,跟着情绪走,散漫和慵懒的线条都有,按照心性来。我一直认为技术是可以慢慢来的,但感觉是自己的。我们要寻找自己的感觉,吴老师这块做的好。大雅,他一直是文人,字里面就透着雅,但是里面还有一点就是有野性。他有超出寻常的野性,他里面有很多与书法无关的,与性情有关的东西。我看他的作品,往往是通过字看人,也有时是通过人看字。他这方面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李路平(江苏省篆刻研究会会长):上楼梯的时候看到吴老师的对联,非常激荡。我觉得吴老师以前的风格有土气,现在没有了,这是个质的变化。因为国平兄没有像所谓的书法家一样,耗在里面搞几十年,他用在书法上的时间,不比那些人长。但是他另辟蹊径,跟其他人不一样。书法艺术是种涵养的生成、涵养的升华,慢慢提炼出来。它的线条就是随笔而生,正好笔送到这个地方了,他可以放出去、可以收回来、可以提起,多种表示,这个是不容易做到的。他表现的还是一种文人的意气,书画家们讲究文人的意气。董其昌提出来的南北中,吴主任好的是什么?他表现的文人的意气,这个很不容易做的,一般人做不到的。这就是一种学养,一种涵养。吴主任的线条和八大不一样,但表现方式和八大有共性,很多共性。吴主任绝对是当代的高手,值得得我们学习。

  邢曼丽 (南京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今天的分享会和研讨会上有一个热词,那就是“文人书法”。章建华主席在讲话中将吴国平的书法定义为“文人书法”,这个题目一经抛出,引起在场人们的高度关注和共同思考。我所理解的“文人书法”,其作者一定是一个有信仰信念信心并以天下为己任的人,自觉维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他还是一个在书法临习方面下过一定功夫并长期坚持书法实践的人,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勤奋的探求创新精神,长期默默沉潜在书法与文化的深邃处,在文人的胸襟、修养和审美情操与书法本体的融合中,将笔墨转化成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他更是一个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独行者,以其卓卓荦不群的人格魅力和温润的笔墨意趣,将传统文人精神注入当代书法线条和书法形式的理性表达,创作出“无意于佳乃佳的”的文人书法。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吴国平书法。

  徐澄(南京市书协原副主席):吴国平首先是一个文人,文人和书家是接近的,他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明显的文人气质。这个气质反映到作品里,有他的才情、有他的品格、有他的书法理念、展现了他的文气。过去在展览会上,在很多作品中看过去,他的风格很明显。他是有思想的,他的不激不厉,他的雅逸和沉稳,都是思想的体现。刚刚讲到的碑学,我仔细地品读了一下,他的每一个字,从他的起笔到收笔,放得开收得住。他的潇洒流露在字里行间。他不是外在的张扬,是内外的流露。文人书法是一种艺术表达,而不能划分为艺术家的一个门类。吴主任的作品有文人气质,写得很文气,在很多方面还超越了专业队伍里的许多专家。

  严文缘(南京警备区原副司令、书法家):我和吴老师认识很多年,他当时是我们福州军区的电影放映员,吴老师当时的书法写的就非常好,我记得他当时说,你买一本书,看下来的心得体会,你的投稿挣不回买这本书的稿费,说明你白看了。吴主任写字、搞书法他不是关在屋子里,他非常关爱家乡,现在鹰潭活跃的文艺团队和搞书法的有很多都是他的徒子徒孙。他个人的影响力对我们当地是非常大的,是榜样的力量。

  张其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书协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平兄因为广泛涉猎文学创作诸门类,所以对创作规律有其深刻体悟,就使他的书法,更多了一份创作意识上的自觉。同时,也使他与当代书坛一些名声甚响但缺乏灵魂的展览体作者,拉开了距离。我特别喜欢其章草,尺幅不大,草法严谨完备,行间茂密,古意盎然,百看不厌,是其书法基本功积累最为深厚醇正的一种书体。但我更看重他的行草,因为在其行草里,我更能感觉到他灵魂的跳动。他的内心似乎有一股难以摆脱的悲剧意识。正因如此,那些优美的旋律,那些漂亮的字型,都与他无缘。他平时不发牢骚,不发脾气,但在他的内心,犹如地下的火在升腾,犹如滚烫的岩浆一直在寻找突破口。以他诗人的气质,他对社会、对历史、对人性的深刻认识,通过他盘迂跌宕的节奏,苦涩沉酣的笔触,怪怪奇奇的结字,将这些灵魂的秘密,以“心画”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思想的升华,成为一种艰涩、沉着、老辣的审美况味。这是审美体系中被置于优美、壮美之上的一种崇高美!我不得不为国平的深刻喝彩!

  荀 海 (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系副教授):三年前我在电视台荔枝展览馆搞了个展览,吴老师也是亲自指导,所以也是结下了缘分。平时在一些大型展览上看到吴老师的作品都是一件两件,今天我来的比较早,先看了一眼,确实是大开眼界,还是比较全面的。各种体展现的气息,是吴老师作为军旅作家、诗人、包括文艺评论家骨子里的自然流露,不是自己想要去表达什么,没有任何的刻意。一些写意性的大篆以前没有见过。另外吴老师本职的工作是文艺工作者,是词作家,所以,他的作品有一种诗歌的韵律在里面。刚刚双阳也说了现在的年龄段是他最好的年龄段,相信后面吴主任有更多的精力全面开花。

  邓广(画家)今天大家从各个角度说了分析了吴老师,我听了也很赞成。我今天从画家的角度看,通过这个展览看线条,我想如果把吴老师的线条用在我的画上,那么我的进步一定会是很大的。今天我主要是来学习的。古人说:大家贵珍,名家贵精。我觉得吴主任有大家之气,我很受益。

  张天翼(江苏省书协新文艺群体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兰亭会创始人):观国平老师的书法展,感触最深的不是技法的纯熟,碑帖融合如何巧妙,书写过程中的性情表达如何自如。而是一个书法人的学养,是未来所有书法家面临的大问题。我这里为什么不说是“文化底蕴”,而是特指“学养”。因为学问文化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技法更可以通过大量的书写训练而获得,“修养”是一个人的素养和品质,需要各种锤炼、认知或者审美所要达到的高度,都需要书家用大智慧和大格局做支撑。国平老师的书法做到了,人书同频我归纳为“四清”:清奇、清雅、清逸、清气。没有对书法本体的关照、没有高贵的人格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的。再次祝福国平老师!

  黄正明(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南京大学教授 ):大家谈到专业,实际上我认为有“四个很”可以概括。一是吴老师很专业,而且不是一般的专业;第二个是很自在,他的自在是由他的胸襟、他的底蕴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了;第三点很老辣,每一个字从线条从质量看都非常厉害,火候不够是到达不了的,这火候很重要;最后就是很自信,因为在江苏的书法界能够洋洋洒洒拿出这么多优秀的作品展现出来的非常难得,我觉得是他的自信所在,这自信的源泉来自于他丰厚的学养,有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的支撑。所以我认为综合艺术的涵养对他有了立体的塑造。最终我们觉得,这四个“很”,很值得我们从事专业的人向他学习,而且有些东西还学不到,因为这是要有时间的积淀的,刚刚大家都谈到了年龄,吴老师现在是最好的年龄,最优秀的精气神,这时候他体现出来的特别多。我认为他的书法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吴国平最后总结致谢:非常感谢大家!各位的发言对我鼓励很大。其实对于今天要不要开这个研讨座谈会我很忐忑,希望听听大家的看法,又怕麻烦大家。所以,直到分享会结束,才决定把大家留下来。你们的发言,尽管很多是褒奖,但我也会从另一面去感悟自己的不足。这些年我一直在琢磨、在探索,心平气和又不甘停留地在搞创作。心得很多,但归结起来,主要基于几点:第一,一定要有文气。无论你写草书也好楷书也好,写任何字体都必须要有文气,文气是一种内在支持的力量,是文化在书法中焕发的光彩;第二,是广泛吸收。我有相对较好的吸收能力,不排斥帖也不排斥碑、不排斥传统也不排斥现代,也没有主流非主流和官方民间之分,只要好都学习。我总的路数是碑帖结合,力求在写帖与写碑上都达到较高的水准,然后,在这个层面上,把碑和帖进行很好的融合。在完成自己的笔墨体系的同时,赋予书法更多的可能性;第三,有意地避开众流,从书法热的漩涡中跳出来,从热门中、大路货中跳出来。做到这些,就必须回到初心,回到书法本体,不被商业名利裹挟,让自己变得更加纯粹些。我在大约25年前就很少主动投稿参加展览。原因两个,一个是形式做的比较多,这一方面我做比较落伍;一个是老琢磨评委、琢磨风向等,创作之外的东西越来越盛,让我心生反感,内心负担多,不放松。不投稿,就是给自己留一个自由的空间。自然、自在的思想一旦作用于创作,许多潜质都能调动起来,包括性情,我反复强调性情的问题,法度要在性情中表现。要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自己的潜意识,好的作品其实就是有意识与潜意识、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结合,就是灵魂出窍,可遇不可求。我不喜欢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的写,当然也写一些老老实实的字,我这些年也是野一下又规矩一下。所以我楷书也写,“二王”这一路也写。但我非常警惕。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二王”学个五六分就可以了,否则会被带节奏,很难出来,因为“二王”太强大了。但“二王”不能不学,他的构架,他对书法整体的认识,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第四,就是加强作品的古意。为此,特意学习补上篆书与章草这两门课。我这几年的作品加入了大量章草的成分,但不死学,最终的目的就是把章草的东西加到今草中来,在碑帖结合的框架里,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这四点,是我一直遵循的基本思想。进入退休后,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就是不较劲、不放松。现在有人开始叫我吴老了,但我感到还没到那个份上,自我认为心态还比较年轻。分享会已结束,那是一个阶段的小结。乘着这个东风,我将再次扬帆起航。感谢各位,与你们携手前行!

  

标签:书法;吴国平;军旅书家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