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的探索者
——记国网工匠、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澄
2023-02-27 19:5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刘云杰 郑宁宁  
1
听新闻

李澄(右)与团队成员讨论产品硬件系统架构

  【人物档案】

  手拿电烙铁,双目紧盯几毫米的元件间隙,一眨眼的功夫已经完成一个6平方厘米的电路板……从业30年来,在智能产品研发一线,李澄见证了江苏智能电网发展历程,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57种产品,涵盖变、配、用电多个环节,多项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累计获得授权专利70件,取得技术成果31项,获国网工匠、苏电工匠等荣誉称号。

  在江苏方天电力技术公司二楼的一间实验室里,两张3米长的桌子上略显凌乱地摆满了国内外电力专业书籍和两台大屏幕电脑,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留着浅浅胡茬的中年人在电脑前不停地敲着代码,他就是方天公司技术总监李澄。

  “这个实验室是我最舒适的工作环境,在这里,我总能有源源不断的灵感显现,把它们以代码的形式敲出来,转换成图纸再做成一个个电路板,是我最轻松的时刻。”介绍起自己的工作,李澄总是很腼腆。

  最近,李澄正在带领团队成员进行“基于5G的配电网分布式快速保护”项目试验,该项目可显著缩小配网故障停电范围,提高供电可靠性,节省运维成本,提高电网运行可靠性。“5G时代,我们电网的智能产品创新也要借势提速。”李澄说道。

立足岗位勇破难题

  小时候,李澄好奇心很强,没少打家里收音机、自行车这些“大件”的主意,总是拆了装、装了拆。他说:“就这个铁疙瘩支棱根棍子就能发声,那时候是真好奇啊!”就这样,1988年,勤学好问的李澄进入东南大学电气工程系,四年后顺利毕业,成为了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所一名现场保护、励磁与监控等多个专业的调试人员。

  在李澄初入职场的10年中,凭着稳扎稳打的个性,他跟着前辈跑遍了全省各个调试现场,“非常能磨练人的意志!”李澄回忆起那时候说,“只能熬!”大多发电厂、变电站都在偏远的地方,常常路上就要花上大半天,通常一个项目调试下来,少则要几个月,多则一两年!调试工作看似枯燥重复,但是每天都要对发电机励磁等设备连续监测,必须无死角、无断点全域监控……就这样,他先后参加了全省十多个500千伏变电站与30台大中型300兆瓦机组的调试,没有出现过一次纰漏。

  每天泡在现场和设备打交道的李澄也在时间与实践的积累中总结出了能做成事儿、做精事儿的经验——负责,“从设备调试到投运,一个环节都不能漏掉,就像自己家里装修一样,得把好验收每一道环节,小到一个插座、一根布线的正常使用都要反复确认。”

  2002年,李澄扛起了调试宜兴抽水蓄能电站的“大旗”,可现实却给干劲满满的他一个措手不及。李澄发现原先设计的自动控制系统软件程序与设备不配套,调试过程中不仅出现逻辑不严密的情况,还有程序漏洞,调试工作没有办法开展。

  推翻!从零开始!李澄说,与其修修补补,不如自己重新设计一套程序解决这些问题。说干就干,李澄立即在现场“安营扎寨”,首先他将现场设备反反复复、仔仔细细地研究了好几遍,在充分考虑、测试各个设备之间的差异性后再着手编写程序。在他“定制款”程序的助推下,调试任务圆满完成,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自主设计,让李澄在调试界站稳了脚跟,行业里甚至流传一句话:“有李澄参与的调试项目就是品质的保证。”

匠心不改再攀高峰

  尝到甜头后,李澄更加痴迷于创新,由于工作需要,他每天都会接触众多厂商的设备,往返于单位和厂商之间,第一时间掌握不断推陈出新的产品。2002年开始,李澄开始转型,从调试岗位能手“摇身一变”成为科研技术专家。而这一转型就坚持了20多年,这些年,李澄成功研发了智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配套设备、智能网荷互动终端、低压分路监测单元等产品,其中智能配变终端仅用时5个月,就实现了量产应用,产品远销全国各地;适用于配电网支线路运行状态监测的智能低压分路监测单元,填补了国内配电网低压数据监测的空白,并快速实现成果转化,相关技术已向系统内外18家企业进行转让,在推进江苏低压配电网向智能化发展的工程建设中有着重要的贡献……一项项成果的获得让他得到业界高度认可。

  “临危受命”是公司同事对李澄的评价。2005年,江苏省首个110千伏数字化变电站无锡圆石变电站计划开建。当时数字化变电站建设在国内刚刚起步,并没有经验可参考。李澄担任该站数字化框架系统技术的研发负责人。“智能变电站跟传统的变电站区别很大,涉及的内容几乎都是全新的领域,国内外可供参考的资料很少,仅有的一些资料也跟天书似的,根本无从下手。”李澄回忆。

  既然接了这个活,就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为了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他把所有时间都扑在了工作上。“一闭上眼脑子里全是研发问题,我先后查阅国内外文献400多篇,将有用的内容都摘抄了下来,整理了5本厚厚的笔记。”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忘我的工作态度和坚强的毅力,李澄顺利带领团队做了5个版本设计方案的更替,13个月后,终于完成了PSI系列综自自动化系统配套设备的研发。2006年12月30日,该设备成功在圆石变电站投运,实现就地自动化保护。之后他一鼓作气,进一步研究PSI设备的换代升级,而这一做就是15年,从PSI4000、PSI5000、PSI6000,直到PSI7000,大幅提高智能变电站运行可靠性、适应性和扩展性,满足不同现场的应用需求,助力变电站自动化、数字化改造建设。目前该系列产品已应用于江苏地区近30余座智能变电站,相关技术获得国家电网公司专利奖1项,国网江苏电力科技进步奖18项。

  回顾过往,李澄说:“所有成绩的取得,都是在平时下苦功夫。要勤学、善管理、好创新、讲传承,唯有全面、多项进步,才能最大程度契合企业和行业的发展。”

以身作则做好排头

  “工作就是创新,创新就是工作。”这是李澄对自己和对团队的要求,“工作再忙也得多看书,我办公室的书你们随便看,要多从书中提取营养,这对我们做科研创新有很大启发。”他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先后指导培养出13名徒弟,创立了李澄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多人获国网公司专利奖、中电建协专利奖、国网江苏电力科技进步奖、江苏省电机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画电路板是我们做智能电网产品的基础,敲好代码、做细图纸、画精电路板,你就成功了一半!’这是我第一天来到实验室时师傅的教诲,我一直牢牢记在心里。”李澄徒弟王江彬回忆道。

  李澄办公室和实验室只有一墙之隔,平时他就窝在自己的工位上不停地敲代码,累了乏了就到实验室转转,看看徒弟们“画”电路板。“看到兴起,我手痒了,也会来练练手,我们做电路板就像在针尖上跳舞、麦芒上绣花一样,都是技术活儿,胆大心细非常重要。”板子越小、使用起来就越灵活,制作难度自然也大,要求就越高,越需要熟能生巧。

  “正常电路板误差范围在毫米之间,线路之间还要厘清距离,以避免相互之间有信号干扰。我们在工作之余最爱做的事就是比赛画电路板,看谁的板子画得规范、速度还快,而我永远都是那个第一名。”王江彬拿着工作室“常胜将军”的电路板冠军的头衔津津乐道。

  2016年,李澄团队接到大规模源网荷友好互动系统建设终端研发任务。李澄带领徒弟们拿出平时的训练水平,通宵达旦,仅用了三个月就完成了其他团队一年的工作量。当年6月,国内首套大规模源网荷友好互动系统便顺利投入运行,该系统通过毫秒级、秒级精准负荷控制手段,保障电网在应急场景下的瞬时、短时平衡,为迎峰度夏、迎峰度冬树立坚强防线。

  后续,李澄带领徒弟王伏亮等人对系统终端持续优化升级,覆盖江苏省内95%的工业用户、储能电站、翻水电站等,落地应用2800余套。在李澄的指导下,王伏亮先后主导参与30余种智能电网产品硬件研发,已成为公司的硬件能手。

  从业30多年来,李澄自主研发的智能电网产品已在行业内广泛应用,涵盖变配用电多个环节,未来,他将带领团队辛勤耕耘在热爱的电力领域,创造更多精彩和辉煌。 

(刘云杰 郑宁宁)

标签:人物档案;电路板;变电站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