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港股表现欠佳。截至12月2日,恒生指数收于24000点以下,年内下跌超过12%,令不少投资者对港股的配置价值感到迷茫。对此,百创资本资深基金经理刘智超分析了港股持续下跌的原因,并指出港股中仍然部分公司值得关注,但决不能因为“贪便宜”而投资港股。
刘智超指出,指数表现只是表象,并不能代表恒生指数没有结构性行情。需要观察的是同类公司估值情况,港股相对A股的折价是否有所变小,因为这代表着“内资夺回港股定价权”是否成功。而结果表明,“内资夺回港股定价权”就是一个伪命题,内资机构并没有夺回定价权,或者是没兴趣夺回定价权。
在刘智超看来,能够夺回定价权的内资投资人有两大特点:非长期资金属性和考核期短,同时这两大特点会带来两大诉求:赚钱效应强和流动性好。
具体来看,“国内能够夺回定价权的投资人中坚力量主要来自于私募以及公募基金,而大部分机构背后的资金都具有非长期属性。”刘智超解释:“国内大多数个人投资人对于股票的标签都是‘赌场’‘暴涨暴跌”,因此这部分资金波动较大,基金业绩一旦不好,立马面临赎回压力,而规模下降会带来负反馈效应,促使管理人卖出股票。”
同样因为国内许多个人投资人都适用短期眼光看待权益投资,因此大部分机构的考核期都较短。刘智超表示,在依靠短期亮丽的业绩迅速做大规模的背景下,让机构去慢慢等待价差的收窄是不可能的。
上述两大特点又直接引发了机构对于“赚钱效应强”和“流动性好”的诉求。而反观港股,市场中外资占比仍然达到30%以上,其中不乏对我国存在偏见和不了解的基金经理,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有很强的赚钱效应。同时从港股成交金额来看,相比A股的流动性也没有优势。
刘智超指出,以上这些都是导致港股表现始终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但他也强调:“港股中仍然有许多未在国内上市的优质公司值得关注以及投资,但是我们需要明白自身投资的目标绝不是因为港股便宜,而是因为部分公司有未来。”
免责声明与风险提示:以上各观点仅限于投资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需谨慎判断与识别市场风险。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