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因茶而结识,因茶而知音。今年国庆期间,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的玫瑰园举办了苏州首届“玫瑰园民间斗茶大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活动专程邀请到上海文化学者、作家楼耀福、殷慧芬夫妇现场演绎。楼老夫妇多才多艺,除了文学创作,还酷爱茶艺,他们不断遍访茶山,结交茶人,与各地茶人、茶企结下友情,为传播中国茶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本次活动吸引了长三角一带的许多茶友参加,大家相聚于四季如春的茶社,享受美好时光。玫瑰园董事长沈红英亲自主持活动,她提倡的让大家“结交更多同道茶友,品尝更多各地好茶”的提议,得到了茶友们的一致认可。大家取古代斗茶之本,简古法之繁,携好茶,泡好茶,品好茶,其乐融融,度过了一个快乐难忘的国庆长假。
当天,古琴老师王蓬首先弹奏一曲《阳关三叠》,美妙的音乐让大家身心愉悦,随后开始正式斗茶。
伴随着水壶中轻微的沸腾声,8位泡茶师开始为每一泡茶赋予新的生命。热水注入茶壶,茶叶开始努力展现自己的傲人之处,逐渐满屋飘香,茶香四溢,每一泡茶在泡茶师的手下,都重新活了过来。一杯杯飘香的茶,开始陆续呈现在品茶人的面前,大家端起手中的茶杯,开始品味这不可思议的茶汤。
经过几巡的品味后,大家都对每泡茶有了各自的理解与答案,心中都有了中意的茶品。同桌茶友都开始进行交流,讲述自己品茶的感受,以及对茶的理解,大家相谈甚欢,不亦乐乎。在茶的影响下,大家在静下心品茶后,得到了难得的舒心和放松。对传统文化和茶艺有着独特情感的沈红英,对斗茶很有研究。据她介绍,在中国历史上,斗茶历史久远,斗茶其实就是一种饮茶的娱乐方式,即比赛茶的好坏之意。
斗茶,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随着现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茶,珍藏起来与亲朋好友分享,斗茶已经是一项结交朋友、茶友的一个方式。古时候,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品评分高下。古代茶叶大都做成茶饼,再碾成粉末,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斗茶,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二胜。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上升,在复杂紧凑的生活状态下,让大家没法体验更多的茶香茶味。
于是,沈红英决定在苏州玫瑰园内举办首届“玫瑰园民间斗茶大会”,活动在借鉴古代斗茶流程的基础上,分为赏、品、斗、感四个环节。首先是“赏”:请各位持茶人按顺序将茶摆于桌面,另附上简单的介绍,来宾按顺序进行赏茶,从视觉上给予茶一个初判断。其次是“品”:茶艺师开始进行泡茶,每桌来宾有10分钟的品茶时间,10分钟后转桌,至下一茶桌进行品茶,以此轮番进行品茶,从味觉上给予茶二次评鉴。然后是“斗”:在大家品完茶后,综合品茶时的茶色,茶香,茶味,在发布的投票纸上为中意的一款,进行最后的投票并写下理由。最后是“感”:斗完茶后,大家对茶和茶艺师以及此次活动留下不少感想和感受。
深度阅读:苏州茶人深入产地访茶,制茶,历史久远。明代苏州茶人制茶技术好,泡茶技艺也是一流,为当时人称道。陈师在《茶考》里评价说:“烹茶之法,唯苏吴得之。”当时文人品茶大多是自己不动手,由僮仆泡好了饮用。许次纡《茶疏》“童子”条:“煎茶烧香,总是清事,不妨躬自执劳。然对客谈谐,岂能亲莅,宜教两童司之。”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编纂茶书最多的时期,现存茶书一半以上为明代编撰。而这些茶书又主要集中在1590年(万历十八年)至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左右,茶书的作者多为江浙闽人士,其中不乏享有文名有影响的学者文人。他们把茶作为审美的中介物和精神情感的寄托物。明代中后期一些文名很高有影响力的文人编撰茶书,主要是寄托精神。苏州人张源的《茶录》就是重要的一部。明茶书中,与苏州府作者有关的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苏州常熟人钱椿年辑、长洲人顾元庆删校的《茶谱》;二是苏州吴县包山人张源的《茶录》;三是明苏州嘉定人张谦德(又名张丑)的《茶经》。明代苏州在制茶和泡茶两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并得到了当时茶界的认可,其特点就是观察仔细,要求严格,制作精良,审美精到,这与明代苏州在艺术和各项手工艺领域表现出的精益求精精神是一致的。明代苏州几乎是江南的中心城市,其集聚和辐射力远远超过当时它的城市等级,它在日常审美和生活细节方面表现出符合人性的品质,这是苏州独特的城市传统。
备注:楼耀福,1946年10月生于上海,作家。1973年11月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土布上的乡愁》、《寻茶记》、《寻茶续记》......著作多次荣登“书香上海”等好书排行榜,多次获得各种奖项。小说曾被《中国文学》英文版、法文版向世界各国推介。
殷慧芬,1949年出生于上海,作家。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欲望的舞蹈》、《纪念》、《屋檐下的河流》......小说《屋檐下的河流》获第四届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奖。小说《纪念》、《欲望的舞蹈》获《上海文学》优秀作品奖。有大量小说、散文获《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刊优秀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