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2021年9月11日,由于疫情防控闭馆多日的金陵美术馆恢复对外开放,由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举办的“苏金海书法篆刻展”迎来了许多观众参观学习。该展览的展标由著名书法家、诗人冯仲华先生题写。此展是苏金海从艺56年来首次举办的个人作品展,共展出书法篆刻作品100件。其中书法73件,包括篆书、隶书、行书及临书;篆刻有印屏、印谱及放大印章等。据悉,该展览将持续展至今年国庆假期之后。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党支部书记尤荣喜专门撰写了展览前言,回顾总结了他与苏金海先生相识近三十年的过程,并以三“心”为苏金海祝贺。
苏金海对待艺术有一颗虔诚之心。苏老师早年爱好文学,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研习书法篆刻艺术及古文字学,至今从艺已五十六年。他并非出身艺术世家,也未曾专职从事专业工作,但他以自己深厚的学术修养、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与坚韧不拔的过人毅力,以古为师、转益多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的作品早年曾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后也曾担任过全国篆刻展评委,在专业展览中屡获殊荣。作品被中国美术馆、西泠印社等诸多专业机构收藏,著有《苏金海印集》《当代书法名家系列作品集·苏金海卷》等多种专著。在中国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等全国多家专业组织中担任社会职务,被专业院校聘为研究员与兼职教授。“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苏老师五十余载篆刻路,脚踏实地、择善而从、自成一家。
苏金海对待教育有一颗赤诚之心。苏老师从教五十余载,与很多声名卓著的篆刻家不同,苏老师始终坚持在基础教育一线,其自一九七〇年于南京四中高中毕业,因品学兼优留校任教,教授过语文、历史和书法篆刻。先后应邀在南京印社业余书法篆刻学校、江苏教育学院(今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篆刻,与此同时也经常受邀到全国有关院校及艺术社团举办讲座或开展辅导培训活动。五十多年来,他不慕名利,始终为传播、推广、教授篆刻艺术竭尽心力。他将篆刻的种子种在一个又一个学生的心中,培育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但却不求回报,只为了让更多爱好篆刻、有志于传统文化艺术的学生能够迈向正确的方向,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为此他甘做红烛,燃烧自己,照亮篆刻教育的一条道路。“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苏老师五十余载教育路,德才兼备、诲人不倦、桃李天下。
(六合同春)
(宁作我)
(行乐直须年少)
(十万工农下吉安)
(印从书出)
苏金海待人接物有一颗真诚之心。苏老师在艺术上硕果累累,在教育事业中高徒辈出,更可贵的是他始终以真诚对待每一个人,秉承“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与之相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无论是名家大师、职业艺术家,还是非科班的学生、业余爱好者,苏老师从来一视同仁,做人以德、待人以诚、行之以信。学术争鸣中能直抒己见,交流切磋中无敷衍奉承,指点迷津时倾囊相授。与此同时,他在授予学生技艺的同时,关心他们艺术之路的发展与成长;时刻不忘自己担任社会组织成员的责任,对新文艺群体的发现与培养积极建言献策。“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苏老师淡泊明志、虚怀若谷,以真心与真言与人相交,抱诚守真、古道热肠、甘为人梯。
苏金海,1952年生于南京。现为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南京印社副社长、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江苏甲骨印社社长、南京市书法家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