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冬藏忆往昔
2020-11-16 15:23:00  来源:江南时报  
1
听新闻

  秋收冬藏忆往昔

  丁维香

  俗话说: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又是一年秋冬季,住在城市里,无法亲身体验在田野上收获的喜悦;生活的富足,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里,各种生活物资也应有尽有。在感叹现在好生活的同时,不由得让我想起儿时秋冬时节的辛劳与困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秋收是农人们最为繁忙和疲累的劳作。那时没有收割机,全靠人工割稻子。农人们没日没夜的在稻田里、打谷场上挥汗如雨,把金黄的稻谷一担一担的装进生产队的粮仓。即便如此,粮食也是不够吃的,不得已“瓜菜半年粮”,红薯、胡萝卜几乎是冬天餐桌上的主角。

  挖红薯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先要把整垄的红薯藤清理掉,然后用钉耙刨,再把出土的红薯一个一个的捡拾起来,装进萝筐,抬回家。一天下来,腰背酸痛得直不起来。不过,看红薯在院子里堆成小山,在深秋明艳的阳光下散发着清香,心里还是有些欢喜的。经过简单的分拣,皮肉完好的下“塘”(贮藏红薯的地窖);剩下的洗干净倒在芦竹帘子上,切片晒成干。切红薯片很费臂力,那几天母亲的手臂疼得不能抬。晒好的红薯干可煮饭、粥,也是小孩子的零食。整整一个冬季,基本上是天天早上烀红薯当早饭,直吃得我口吐清水,谈薯色变。母亲疼惯我,在红薯锅里专门为我炖一小碗米粥。

  除了红薯还有胡萝卜,新鲜的胡萝卜不易长时间保存,养在泥土里反而不会冻坏,随时吃随时挖。嫩绿的胡萝卜缨经不住霜雪,留在地里会烂掉。怎么办呢,割上来腌酸黄菜。把胡萝卜缨从地里担回家,拣尽里面的杂草,洗净后一层一层的码在一口大缸里,用大石块压紧实。吃的时候从缸里取一把出来,先用开水焯一下去苦涩味,再切得细细的,煮粥、下面条、做汤时放半锅酸黄菜,就可以少放粮食。缺少油水的酸黄菜并没有多少营养,用母亲的话说是衬饱。但是没有“代食品”的白米饭、白米粥,在那时是奢侈。

  院子的矮墙上还躺着一排南瓜,长的叫“牛腿子”、圆的叫“荸荠饼”,一个个饱满油亮,挺着肚皮的壮。南瓜饭、南瓜粥、南瓜汤,冬天的餐桌也少不了南瓜的身影。翠绿的青菜还长在地里,母亲说打了霜的青菜更好吃。但是青菜不经冻,一定要赶在下雪前用厚厚的干稻草盖上,青菜盖上草被子就冻不着,过年蒸馒头用的青菜馅就有着落了。干稻草也是宝贝,除了盖青菜、烧饭和作为牛羊一冬的饲料,还有一个大用场,就是铺床。棉花凭票供应,顾了身上穿的就没了床上盖的,家家户户都是以干稻草铺床。堆了一床的稻草,人睡上去像钻进了草窝,不管它外面是怎样的寒风呼啸,被子里暖和和的。那时,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都有一个或几个巨大无比的大草垛。

  还有杂七杂八的少量的玉米、几斤葵花籽、半篮子扁豆……母亲都一样一样的仔细收上来,打理清爽,存放妥当。一颗一粒都弥足珍贵,不敢有丝毫的浪费。母亲常说,挨饿的日子难过啊,浪费粮食响雷要打头。

  如今,曾经的贫穷已经远去,但是尊重劳动、爱惜粮食和勤俭节约的精神不能丢,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海陵中学)

标签:红薯;青菜;胡萝卜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