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走进南京江宁汤山,感受诗意绿水青山
2020-11-16 09:36:00  作者:于丹丹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诗歌与美景,与温泉,与汤山厚重的历史相融合,进行诗意的轻触、碰撞,会激发出什么样的火花?11月14日-15日,“小康中国 美好江苏”全国诗歌征集活动长三角诗人江宁诗会走进了南京江宁汤山。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多位著名诗人,来到汤山阜庄石地水乡、龙尚村和矿坑公园进行诗歌采风,亲身感受诗意般的“大美汤山”和江宁近年来的新变化、新成就。

四季汤山,不仅仅只有温泉

江宁汤山的巨变是“决胜小康”的缩影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在中国作协和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诗刊社、江苏省作协、江苏省发改委、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江苏省扶贫办、扬子晚报、扬子江诗刊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发起以“小康中国.美好江苏”为主题的全国诗歌征集活动。诗人用手中的笔生动抒写全党全社会脱贫奔小康的伟大创举,歌咏人民群众创造美好新生活的生动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本次活动由中共江宁区委宣传部(文联)、江宁区汤山街道办事处、南京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承办。

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善超在启动仪式欢迎辞中说,近年来,汤山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丰富的山水生态优势、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及优越的交通区位,构建了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希望各位诗人能够用专业的视角和生动的文笔,让更多人看见诗意般的“大美汤山”,深刻感受汤山近年来的新变化、新成就。

随后,江苏省委宣传部文化中心主任、省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王道劬介绍了“小康中国美好江苏”全国诗歌征集活动。王道劬说,江宁区的美丽乡村建设一直是全省的标杆,汤山街道组织基层干部群众以精准扶贫为契机,多措并举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展特色农家游,在乡村振兴、美丽江苏的建设上写出了自己的特色篇章。“这里一定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和丰收的成绩,会为我们本次诗歌采风创作活动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祁智分享了他眼中的“小康”和诗歌创作的感悟。祁智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小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诗人,我们今天能够聚集在汤山,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心血来描写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世界、美好的天地,既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不可推卸的使命。”

新华日报社党委委员、扬子晚报总编辑王文坚说,江宁汤山如诗如画,闻名天下的汤山温泉更是一首带着温度的流淌的诗,它以柔软抚慰着人们的身体和心灵,更以其远行的姿态带动着人们向着美好的生活奔去。近年来扬子晚报大力推进媒体融合,通过不断构建融媒体传播矩阵,目前“一报两网两微两端一抖”全媒体平台用户超过5000万。扬子晚报将以报纸为基础,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进行全方位全力宣传,见证决胜高质量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为奔小康工作树碑立传。

“看到江宁,看到汤山巨大的变化,我无限感慨,十分震撼!”中共江苏省委原副书记、南京市委原书记、江苏省文联名誉主席顾浩说,汤山的变化正是奔小康进程中一个具体的缩影,一个生动的写照,这样的变化是人民群众奋斗出来的。“我们诗人一定要为人民群众唱赞歌,我们要怀着满腔的热情、热烈的诗情创作出精品力作,来浓墨重彩地记载我们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史诗般的壮举,这一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江苏省政府扶贫办综合处处长徐丙奇,扬子晚报原副总编辑、江苏省作协原副主席周桐淦,著名诗人黄东成、李云、孙思、梁晓明、育邦、麦阁等参加了启动仪式。

做足水文章,坚持生态优先

小村庄精准施策,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你是否也有一个关于江南水乡的梦,梦里望着小桥流水,漫步在临水道上,享受着静谧时光……其实,这样的梦境不仅仅存在于乌镇,江宁也“藏”着这样一个如诗如画般美好的地方。11月14日上午,参加“小康中国 美好江苏”全国诗歌征集活动长三角诗人江宁诗会的诗人们,来到了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阜庄社区石地村,精致的江南庭院和小桥流水,让诗人们流连忘返。

石地村以石为基,以水为韵,文化为魂,具有丘陵水乡特色,素有“汤山第一水乡”之称。因其村庄地形起伏,水资源丰富,形成了水-田-林-村交错的自然景观肌理,村庄环水,依水而居。“村前村后溪水响,屋里屋外饭菜香”,这是石地村秀美淳朴的真实写照。目前石地村全面贯通了2.8公里环村水系,建有14座拱形桥,形成了小桥入户的生活景观。后期当地将会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发展游船体验等水上项目。

“石头城外石地村,石地村里石头记”,据传,《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于江宁郊外有一处避暑胜地,经考证就在现在的汤山石地村,这里也是少年曹雪芹的“桃花源”。这里,一组“会唱歌的石头”引起了诗人们的好奇,通过撞击石头发生美妙音符,让坚硬的石头一下子也变得灵动和柔软了。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祁智告诉记者,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四十年,来汤山的次数多得数不清了,但是每一次来,汤山的变化都给他带来全新的感觉。“过去对汤山的了解,是拥有天然的温泉,现在汤山人民在尊重天然的基础上,对温泉和水资源进行了非常好的打造,这种‘天、地、人、水合一’的感觉非常好。”

每当周末或是小长假,就有不少南京以及周边的游客慕名来打卡位于汤山龙尚水库附近的网红“小川藏线”,体验几十个连续弯道的惊险刺激。而“藏”在青龙山下的江宁汤山龙尚村也名噪一时。11月14日下午,诗人一行来到龙尚村。天高云淡、阳光明媚,龙尚水库波光粼粼,民宿、农家乐“镶嵌”其中,呈现出一幅“家在青山绿水间,人行诗情画意中”的美丽乡村图景。

然而就是4年前,龙尚村还曾因“穷”而为人知晓,被列为“市级经济欠发达村”。如今,这里已是南京近郊休闲旅游胜地。成功“摘帽”背后,龙尚村走出了成功的一条脱贫路。

通过当地介绍,诗人们了解到,龙尚村坚持党建引领,“精准”定位发挥产能优势,打造集农业种植、农趣体验、农家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型二级社区和龙尚漫谷特色乡村田园综合体。为此,龙尚村先后关闭4家陶土企业、2家采石场和2家砖瓦厂,全力恢复生态环境。

在龙尚村,浙江省作协《江南诗》副主编、著名诗人梁晓明有感而发,即兴创作了一首诗歌。“从一个地方的脱贫攻坚,我联想到整个国家的巨变。从村民的脸上,从他们的诉说中,我感受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给人民带来的满意和满足。”梁晓明说,这样的成功不仅仅发生在龙尚村,不仅仅发生在我们长三角地区,这是属于国家的奇迹,“国家的一道光芒,折射到了龙尚村这片小小的土地上。”

《太湖》杂志副主编、著名诗人麦阁深情地说,汤山有历史,有积淀,这里的人们智慧、勤劳质朴,善于利用各项好政策,踏踏实实投身地方建设与发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相信,建设中的汤山,它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加灿烂,辉煌。”

昔日废弃矿坑,今成网红打卡地

汤山矿坑公园成“城市双修”典型案例

昔日的采矿场,今日的休闲地。靠着生态修复,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坑如今成了绿地花园。11月14日下午,参观江宁汤山矿坑公园“天人合一”的匠心之作,带给诗人们极大的震撼。

汤山矿坑公园的前身是汤山最大的废弃矿坑,在2017年之前,这里还只是原江宁县龙泉采石场留下来的几个采石宕口。2004年,区内关闭了101采石场后,废弃矿坑在青翠山体上剜出的“伤痕”依旧。山体上草木不生的裸露岩层,起风时飞扬的砂石,这片区域荒芜又让人躲避不及。通过“城市双修”——即城市的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江宁区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经过长达2年,耗资36亿的修复工程后,这座昔日的垃圾场“摇身一变”,成为了南京市最受欢迎的“网红”景点,而一切都源于汤山发展思路的转变——从“吃资源饭”到“吃生态饭”。

在参观的过程中,无论是星空餐厅、90米假山瀑布、亲子乐园、还是未来将开发的矿坑酒店、崖壁温泉等项目等,让诗人们纷纷感叹,“昨日的伤疤”华丽转身为“今日的风景”。特别是公园里大片粉黛乱子草,让大家纷纷停下脚步,粉色的花穗曼妙轻盈、如烟似雾,如梦如幻。

安徽省作协秘书长、《诗歌月刊》主编、著名诗人李云告诉记者,他的家乡铜陵也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如今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同样面临资源过度开发后留下的一系列问题。“面对新时代,如何把工业废墟变成城市游园,南京的做法为我们这样的城市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李云说,矿坑公园里的瀑布、绿植、亲子乐园等,建设和规划都非常符合当下的美学理念;而更加让他为之心动的“美”,是看到周末举家出游的大人和孩子们,笑容当中流露出的开怀。“作为诗人,我们是用诗歌来反映长三角地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一些好的做法,但是落脚点还是人民的情怀。汤山人民的笑容,这就是和谐社会、幸福社会的象征。”

“矿坑公园前后对比让我很震撼。”《上海诗人》副主编、著名诗人孙思说,我们应当思考的是为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民做些什么,写些什么,这是作为诗人的责任和担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标签:江宁;诗人;矿坑
责编:杜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