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声”:“希望的田野”孕育希望
2024-03-09 08:02:00  作者:梁一  
1
听新闻

——我在基层这几年的所见所闻所思兼谈“群众路线”践行

农村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蹲得住,耐得住,有样子。”2023年,我在“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参加由中组部和农业农村部联合举办的到村任职选调生培训班(全省共100名选调生参加)时,听授课老师讲到这样的话,觉得非常亲切。还记得两年多前,在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参加选调生初任培训时,省委组织部的领导也同我们说过类似的话。

基层工作这几年,我深深感到,大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推动基层工作开拓创新,这不是一句空话。基层工作让我明白,牺牲、奉献也绝不是一句空洞口号、美丽标签。

农村是“希望的田野”,大多数选调生按照规定都要到农村呆上一段时间,也就是所谓的“蹲苗”。虽然不少单位把选调生当作“宠儿”,早早就调到、借到机关,甚至干脆直接去城区,在下面“空挂”个职务,这其实并不是好事。作为个人,我觉得最初的基层三年时间,也就是在乡村的三年,最好不要来来回回过早地折腾去借调、帮忙、空挂之类,而是应该实实在在的“囫囵”三年,让“真金”在基层的“三味真火”里真真切切地“烧透”。没有足够的时间,容易“夹生饭”,回锅的饭不香,回炉的钢材也是折腾。只有真正在基层呆得住,心思铆定下来,才会了解基层,熟悉基层,热爱基层,才能立足基层,奉献基层。我相信,正如省委组织部的领导所说,“生命里有了基层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后悔。”将来的工作生涯中,无论做决策、写材料,才不会忘了基层,才能增强基层思维,才会有基层情怀!这种自小培养的基层思维和为民情怀,真正发自内心,对走好职业之路大有裨益。

既来之则安之。基层生活是平凡的,基层工作是琐碎的,但我相信,我们在选择这条路的时候,就应该知道:“既然做了就要做好,平凡工作不灭昂扬斗志。如果不是在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这句老生常谈的话,谁会有真真切切地感受呢?如果不是在基层,“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句话,谁会从内心深处奉为圭臬呢?

基层挺难!相对于城市而言。村民很苦!相对于市民而比。在基层工作,作为基层一员,我看了无数的农村劳动者,给心灵以深深地洗涤。这不是我们在学校里、在城市里,抑或在社会上看到的那样,收获的不仅仅是纯净与感动,更是无形的动力与鞭策。这种感受叫做感同身受,也叫做真真切切。近日有一件事我挺感动。

——说个故事。我喜欢吃醋,最喜欢的是“恒顺六年陈”醋。新年伊始,苏果超市搞为期一周的打折活动。“恒顺六年陈”醋原价四十多,打折以后十九元,因为打折的最后一天家里来不及去买,便托一个在苏果超市工作的朋友帮买两瓶。聊天过程中,听这个朋友提到,她自己家里吃醋都是吃最便宜的几块钱一瓶的醋。虽然我们也经常吃便宜的东西,但是她这么一说,我的心里还是感到很震动。其实在农村里,这样让我震动的事,类似于“木匠家用不起小板,铁匠家用不起用小铲”这样的事情还真是挺多的。固然,生活条件的改善,“吃不上饭”确实不至于,可从苦日子里过来的人,不是“用不起”,而是“舍不得”,节约得很啊。如果不在农村基层工作,身边这样的事可能就发现不了,体会不了,或者即使有这种情况,也不会感同身受,可能觉得司空见惯乃至于麻木不仁。“夜阑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卧在竹林”更容易看到“一枝一叶”,更容易听到竹林哗哗,竹影丛丛。我觉得,有些事确实是需要我们亲自去体验的,靠看书听报告总是有限的,起码对于我们情怀的培养总是有好处的。

想想,我们二十郎当,初出茅庐,不谙世事,一脸青葱,满眼新奇,还不曾经沧桑。虽渴望大风大浪的洗礼,但很多时候,大风大浪跟我们无缘,叱咤风云、轰轰烈烈跟我们扯得很远。身在“六朝古都”南京城,就读于苏州大学的江南富庶地,20来岁的我,早已习惯了大城市的热闹和喧嚣,突然来到乡村,虽有心里准备但仍然有巨大的反差。即使乡村里风景再美,初来乍到的我“独在异乡为异客”,甘苦无人分享,奉献无人表扬,当然寂寞的感觉总是绕上心头。应该说,这是初来乍到的我当时一种感觉,我站在古老的汴河边,我“走湖”在古老的柳山湖边,我呆在乡政府的宿舍里,不瞒人说,想要早点进城的念头确实是急切的。最典型的大概是下基层两三个月的时候,“愁白了少年头”——感冒加发烧,口角生火疮,满头白发生,到了生病的地步。

“服务期”,是我来到基层之后常常听到的词语,曾经也是比较揪心的词儿。现在回头看,“顶层”如此“设计”,自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其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整人”。过去听说,在基层工作不少于两年或者三年。普通选调生,在村一级工作一般两年,实际上除了第一年的试用期在村里工作之外,大多时间还是在乡镇一级,乡党委不会舍得让一名选调生一直在村里干,所以在村(社区)工作叫做“挂职”。——笼统地讲,乡村工作总服务年限一般在三年。三年也就 1000多个日日夜夜,大多数选调生能真正呆在乡村,干个满满当当三年的,这在过去其实并不多见。有的屁股没坐下,板凳没捂热,就想进城,进机关,不愿呆在“希望的田野”。记得我来前,父亲对我说,一定要真正呆在基层,培养家国情怀。我开始总觉得“蹲苗”三年,时间也太久了啊!后来我逐渐发现,这其实很有道理。毕竟磨炼需要时间,太短达不到效果。想想当年陕北的梁家河,“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我们也要把忠诚刻进信仰,把使命化作追求,把誓言变成实践,把坚守融入生命。

在到县机关工作与乡镇工作之间,在轻松工作与繁忙工作之间,在“跑跑颠颠”与“甘做冷板凳”之间,乃至在个人利益与工作需要之间,在及时行乐与埋头苦干之间,在得过且过与迎难而上之间,我一次次选择后者,当然有时也是被选择,组织的需要由不得自己,自己能决定的就是那两句话——“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服从安排听从召唤”。

“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知道美无处无时不在。我所在的泗洪县石集乡,用一个词来形容大美石集:坐落在我国“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淮河以及洪泽湖之滨,是古通济渠奔流过的地方,当然最靠近的还是老汴河与洪泽湖湿地溧河洼,处于大湖百里湖湾的起点,拥有独特水网地理优势,而且是“土地流转第一乡”、“一河碧水向江流”,特别是世界上最早的稻田与稻谷化石发现地。

走进石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乡村之美,尽收眼底。在这么一个地方工作生活,惬意!石集之美,关键在于发现。我一个小小选调生,芸芸众生之一,好比是石集稻田里一棵普通的水稻。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的新华网的一位领导说:自从你梁一到了石集乡,“苏北最美乡村”的招牌更靓了,“土地流转第一乡”“一河碧水向江流”“新时代大湖粮仓”被喊起来了,尤其是柳山几乎跟我同步被“刷新”。记得新华网领导说这话时,我说那是恰好,碰巧而已!当然新华网领导不可能恭维我,只是高水平的鼓励而已。——这可不是我的功劳,这是石集乡全体干部群众努力的结果,得益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新背景,得益于泗洪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得益于石集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立冬冬和各位班子成员的齐心协力,当然最值得大书一书的是中共泗洪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石集乡现任党委书记朱浩的全力推动。这两年他们在柳山湖建设上的呕心沥血,是有目共睹的!如今的柳山,棋盘夜市、手工十二坊、陆上船塘等丰富节点已经成为百里湖湾的“打卡”圣地。

作为石集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作为“新石集人”,自然豪情满满、成就满满。我的芳华岁月参与了“第二故乡”的振兴,我感谢党和国家对选调生的“顶层设计”,感谢石集的父老乡亲,感谢各位领导的关心帮助。

我坚信,乡村振兴路上,人人都是得分手;逐梦未来途中,个个争做千斤顶。作为“苏北最美乡村”的见证者、建设者,就要凭借这么一股劲,在如火如荼、蒸蒸日上的日子里书写青春密码。梁一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选调生,宿迁市泗洪县石集乡团委书记兼石集社区党支部副书记。)

标签:
责编:杜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