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竹笛一起走过 20 年兼谈“报班”的一代
为什么竹笛会成为我写作的对象、进入系列文章中呢?
2023年11月,我到华西村参加中组部和农业农村部联合举办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到村任职选调生培训班,当时全省十三个地级市共有100名选调生参加,每个市基本上都有8到10人,在培训班的最后几天,按照惯例都会举行文艺汇演式的班会活动,演出要求选调生们按照所在市为单位,分别出一个节目。当时一同去的宿迁选调生跟我都是同一届的,一共10个人,最初构思节目时也着实苦恼了一阵子,后来有认识我的人提到我会竹笛,但是当时我并没有带来,但这个情况培训班的老师听说后表示没有问题,专门安排人员带我到华西村的一家琴行去借乐器,跟我一同去的还有一个女选调生,她的主打乐器是琵琶,由于琴行比较小,没有琵琶,最后她挑选了一把葫芦丝,我们合计着丝竹合奏《沧海一声笑》。经过大家几个晚上的排练,最终我们的节目脱颖而出,获得了全场节目的第三名。
应该说,这次经历是我工作以后第一次深刻感受到竹笛给我带来的,除了陶冶情操、舒缓心情之外的其他作用。
我是上小学一年级前的暑假开始学竹笛的。也就是幼儿园毕业那年的暑假。从那时起,接触这一传统民族乐器。至今,大约20年光景。专题写这么一篇关于竹笛的随笔散文,也是我由来已久的事了。笛声悠悠,伴我一路走来。
当然,被称为笛子的不仅有竹笛,还有长笛、铜管、竖笛、口笛等等,甚至用叶子自制的也分为榆叶笛、柳叶笛、芦苇笛等等。除此之外,竹笛的丝竹兄弟还有箫,这些都不展开,重点是竹笛。
竹笛,是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翻阅古人诗词、画卷,就会发现笛子的身影无处不在,不愧为民族乐器的代表。现代当代的作品,也常常会听到那悠扬的笛声正从故纸堆里飘来,甚至是滚滚的硝烟炮火里,艰苦岁月里也会听到悠扬的笛声。我曾经有一个想法,把古往今来的写到笛子的所有诗词汇总起来,编印成书。
竹笛轻便易携带,演奏只需要十个指头一张嘴,但是入门的门槛却比普通的乐器要高,很多自学者吹了很多年,还是无法把基础音吹扎实、吹浑厚。回顾我自己的“来时路”,一路走来,笛声悠悠,伴我前行。记忆犹新!那年暑假的第一堂课,上课的老师是一位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叫陆嘉。他师从大师级竹笛演奏家、音乐理论家林克仁先生,后来我也成为林克仁先生门下的弟子。
当时跟我一起,在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学习竹笛的,是8个跟我一般大的“笛童”。一个暑假过后,剩下六个;再两个学期下来,剩下四个;后来又有两个离开,其中一个姓鲁,他的母亲是搞运动培训的,另一个记不清楚了。
大浪淘沙,最后剩下的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女孩,名字很好听,叫王若兮。这个扎堆学习乐器但是又“一哄而散”的过程,大概是那个年代家长给孩子业余兴趣培养的缩影,不禁让人感慨良多:人生就是这样,走着走着,许多人就兀自走散了,正所谓“曲未终人已渐散、人未走茶已渐凉”。
还有一个感慨,兴趣爱好,也是个逐渐淘汰逐渐选择的过程。作为家长,肯定都不希望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除了给我报了竹笛班,还报了跆拳道、书法、绘画、围棋、珠心算、奥数等等一系列的培训班。往往家长都是“兴致勃勃”的,但是随着学校“分数”“排名”的压力越来越大,家长也就开始为了孩子的“未来”而妥协,于是很多兴趣又半途而废了,作为孩子来说好像既无法自己选择开始,也无法自己选择结束。我也面临同样的情况,随着升学,各种兴趣班也逐渐离我而去,有令我如释重负的,也有让我深感遗憾的。但是这对于人生来说是正常的,有舍有得,年轻做加法,年长做减法,这是人生的智慧,就像出远门的时候,想带的东西很多,但是当行李丢了,你才发现最核心的只有身份证、钱包、手机那几样。虽说艺多不压身,但是远行要轻装,贪多嚼不烂,有所舍弃是必然的。有些事情经历过、体验过、熏陶过,甚至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其实也就足够了,没必要一直固执地坚持。
有些兴趣班本来初心是好的,走着走着就会被“培训商人”引导成了功利化,就好比老鼠掉进泥潭——越陷越深。比如,我学习围棋,初衷是培养一些逻辑思维能力,可是这行当水太深,真正的考无止境——先要考级,一级、二级,后面要考段,业余一段、二段到九段,然后还有专业一段到九段,无休无止,看不到头,除非一直学,否则永远不会毕业。所以,学围棋,对大多数人来说,最终都是要放弃的,后来作为一种业余娱乐活动消遣的占绝大多数。
学竹笛也是这样,先是一级、二级,直到十级,到十级了还有良好、优秀之分。在大师林克仁的直接指导下我最终的成绩就是:专业十级优秀。但是这才算是竹笛演奏的真正开始。——由此可见,学无止境,艺海无涯,这不是说说玩儿的。
我想,现在的孩子,棋童也好、琴童也好,风里来雨里去地背着各种画架、乐器去学习,值得赞许,因为素质教育确实也是需要的,但是想有很深造诣确实还是比较难的,给孩子太多不切实际的期许或许与素质教育、兴趣教育的初衷相违背。
学竹笛就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比赛。主要是笛子独奏、笛子合奏(伴奏),这对培养表演能力有帮助。意义最为深远、值得拿出来秀一秀的,是在江苏大剧院的官方演出。记得有一次,应该是江苏省音乐家协会成立20周年,我专门登台演奏。记得当时演奏的曲子是《姑苏行》和《春到湘江》。《姑苏行》是一首江南风格的小曲,舒缓典雅,而《春到湘江》则更加欢快悠扬,演奏上也更有难度,最终演出获得成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谈到演奏的感觉,这里我想说几句。有一阵子,我的吹奏总是停滞不前,也就是“乐感”上不来,大概是缺乏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契机和状态,在心境上缺少匹配的磨练和经历。我有段时间一直在学习吹奏《秦川抒怀》,但就是吹不出那个秦腔的味道。但后来我去了一趟晋陕旅游,见证了三秦大地、陕北民歌、黄土高坡,回来之后,“乐感”突然涌现上来了,此后再演奏此曲,愈发进入佳境,这让陆嘉老师和林克仁老师都不禁感叹:感觉来了!
有了竹笛的基础,林克仁老师又传授我箫的吹奏方法。“百日笛子千日萧”,但有了竹笛的底子,箫我学起来很快。不久,他又教我埙,这种古老乐器声音低沉而空灵,学了两个课时,也基本掌握。学习竹笛的过程,让我逐渐发现,许多事物都是相通的,尤其是艺术方面,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和艺术素养,就可以触类旁通,甚至有些可以无师自通,就比如在竹笛音准的长期训练下,我听歌一般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记住曲调,并且很难唱跑调,这或许就是学乐器的所讲的“乐感”。
这,就是学竹笛给我带来的“乐感”,而这“乐感”也丰富了我的生活我的人生。梁一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选调生,宿迁市泗洪县石集乡团委书记兼石集社区党支部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