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餐桌紧系大文明,推动“新食尚”不能“一刀切”
2020-05-08 10:32:00  来源:江南时报•江苏金融报道  作者:张东海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记者 张东海)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公众对饮食健康的高度重视,近段时间对推行分餐制、公勺公筷制的讨论如火如荼。纵览各路言论,发现各界有一个共同聚集点:餐饮文化与用餐文明。

焦点鲜明,观点却出现两个倾向:一种直言合餐制不卫生、甚至“不文明”,指出当下推行“‘分餐制’,不能再说‘不’!”希望能“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改变公众用餐习惯,倡导更加文明的“新食尚”;另一种则认为合餐制虽然有健康“漏洞”,但绝非“粗陋”的用餐方式,不能“一棒子打死”。要维护“大健康”、引领“新食尚”,合餐制不必退出舞台,推行公开公勺制就能达到目的。

小餐桌紧系大文明。瞩目漫漫历史长轴,无论是中华民族用餐的“老传统”——分餐制,还是近一千多年来形成的“新常态”——合餐制,都蕴含丰赡的文化沉淀与深沉的情感重量。分餐制的文化特色与健康优势自不必言,而合餐制作为一种极具人情味道的饮食方式,同样折射着鲜明的民族文化与伦理情感,满足着人们对于亲情伦理的需求、对于美食共享的需求、对于经济节约的需求。由此而言,站在文化文明角度,对于其中任何一种用餐方式的否定与过度指摘,都显得不太合适,也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我国饮食文化与习惯的存在、沿袭、革变,一直是动态的、互补的、融合的。在严格遵循礼教秩序的周朝,分餐制盛行之下,民间亦有“饭黍毋以箸,共饭不泽手”的合餐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合餐和分餐“分庭抗礼”,并存于人间烟火;历经唐宋时期加速变革,合餐制得以延续下来并在明清完全成熟。但成为“主流”后,合餐制“地位”并不是一直稳固,因为卫生与健康的因素,千百年来多次受到分餐制的冲击。动态、互补、融合的沿革过程,彰显出文化与文明的多样、包容属性。当下各界对于分餐制的呼唤,也是这一过程的延续。

当然,“新食尚”的形成不能止于讨论。认识到餐饮文化与用餐文明的包容性,旨在更加合理制定措施,顺利地推动“新食尚”落地生根。这需要各界不能去“一刀切”,要求处处都要“分餐”,不给“合餐”留一席之地;也不能搞“急就章”,推动用餐风俗强制“换挡”,这样只能“欲速不达”。此两种倾向,是不利于、有阻隔于“新食尚”形成的。

如此,各地官方的政策指导和普及宣传,就显得十分关键。近期上海的措施就可圈可点,该市多部门联合向全体市民发出了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并发布了“公筷公勺20问”。该市并没有强制推行分餐制,而是将公筷公勺作为实现“新食尚”的主要路径,并在文件中为民众答疑,指出分餐制的确能切断疾病传播途径,但与“团聚”的传统文化理念存在一定冲突,因此推行使用公筷公勺,是目前最为可行的方法。有地方的主张根据不同用餐情景,来决定使用公勺公筷或是实行分餐,指出公筷公勺制普遍适用,分餐制需要更多的服务人员和器皿设施等,适合于包间服务、高档宴会。这一措施和理念也是十分睿智的。

标签:
责编:张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