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电影海报记忆
2021-04-22 22:0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曹露  
1
听新闻

  □ 曹露

  动笔前,去布展处看了那些准备展出的红色经典电影海报,脑子里就先放起了“电影”,因为是曾经的电影海报,牵动的必是曾经的记忆。一张张海报就是一部部微缩电影,放映的却不仅是电影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我与电影海报的故事。

  喜欢看电影似乎是与生俱来,离家最近的就是和平电影院与曙光电影院,一个出巷口往左拐,一个出巷口往右走,但更喜欢往右去到曙光电影院,因为曙光门前的大大的电影海报最好看。那时只知道好看,后来明白那海报不仅因为画得好,更重要的是有创意,又称二度创作。明白这些的时候,我已经进入到南京市电影剧场公司,成为该司宣传科里一名从事电影宣传工作的科员。科里每月有一次唯一的体力劳作,就是分发电影海报。全科人员参加,从每叠海报里抽出一张,再放到与各影院对应的格档里,之后各家影院的美工就会来取走海报。再之后,这些海报就会陆续出现在各影院门前大大的海报栏里,注意!不是原有海报的张贴,而是经过影院美工之手放大、重绘的电影海报。原有海报的尺寸只够放在小橱窗里,而影院门前一般是左右各一面大大的海报栏,远远的,马路对面,绝对看得清即将上映的电影片名,而呼之欲出的电影人物,一看就知道是不是你喜欢的明星扮演的。

  电影海报是电影宣传工作的重要一环,就像我后来进入报社做报纸的一版导读。电影是什么题材什么调性,是文艺片还是动作片,是爱情片还是警匪片,通过海报一目了然。海报就是广告,它要招揽观众,就要将影片最精彩最抓人的地方通过画笔呈现出来。而一部影片中什么是最抓人的,就有点因人而异,所以同样一部电影在不同的美工眼里也是有差异的,呈现出来的海报就会有欣赏角度的差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京的电影院海报画得最像的是胜利电影院,大多观众都以“像”来衡量海报的优劣。所谓“像”,就是海报中的明星画得跟照片一模一样。那其实就是照片的放大,是用九宫格的标准放大,美术基本工加细心,完全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也有不囿于将原海报放大,要依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再创作的,比如那时曙光电影院的美工。个人以为他的创作每每是高出原有海报的,是可以成为一件独立的艺术品的。后来曙光的美工真的就去了艺术的殿堂——艺术学院深造,留校任教,成为美术教授、画家。当然,从影院美工成为画家的还不止他一个。

  我在电影公司宣传科任职时,与科里的美工老姚共用一间办公室,我负责编一份《影剧月报》及全市的影评工作,他负责《影剧月报》的插图、画版及全市影院美工的业务指导。科里人手少,有大的活动都是全体上马,比如不定期开展的电影海报展览及评选,参展和参选的海报总是先送到宣传科,我便得以先睹为快,也会装模作样不懂装懂地评头论足一番,当然,我也就是以普通观众的眼光表达一下自己的好恶,说了不算数。老姚则是不含糊的,总是要自己也创作一幅参与其中,以示宝刀不老,毕竟他也是影院美工出身。那年月电影公司对美工对海报的重视,就如同女人重视自己的容貌。本来嘛,海报的功能与所居的物理位置就如同人的衣装,漂亮、大方、吸引目光是必须的。

  只是,这些都成了追忆,虽然电影海报还在,但呈现的载体不同了,或许传播更便捷更广泛,但不再是繁华都市街景的不可或缺,没了零距离的感召……说不出是好还是不好,而对于我,有个过去可以记忆,也很好。

  (作者系江南时报原副总编辑)

标签:海报;电影海报;美工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