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就业成为一个最大的问题,尤其是农民工,所受的影响较大。农民工“退休”返乡后,也容易出现抗风险能力不足,缺乏生活保障等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为了解后疫情时期中高龄农民工“退休”返乡后生活的真实情况,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组队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
实践团队由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6名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组成,大家寒假返乡后在各自家乡分别进行实地考察采访。主要访谈地点有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江苏省连云港市卞浦村、吉林省吉林市夹皮沟镇板庙子屯、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瓦庙镇新华村及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大海陀乡东山庙村。
(采访者与受访者合影)
采访过程中,受访者表示因年龄在建筑工地打工或者从事一些低收入低门槛的工作压力逐渐变大,而新兴行业的就业门槛又相对较高,造成他们这些中高龄农民工处于进退维谷的困境,或者因为家庭变故,无奈只能返乡另谋出路。受访者普遍表示对现在的生活整体上比较满意,生活基本可以自足,但是也为孩子教育、成家等问题所苦恼。返乡后的他们谈及曾经外出务工,也流露出迫于生计的无奈与心酸,同时他们也表示在国家惠农政策之下,现在的生活已有很大改善。
(采访者与受访者合影)
部分受访者返乡后,得益于政府对特色农产品产业的支持,因地制宜,从而实现了“再就业”,有人在东北的沃土种植一些经济养生作物,也有人在鱼米之乡进行蟹苗养殖。受访者谭先生,69岁,家住吉林省吉林市夹皮沟镇板庙子屯,他家一方面享有国家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收入;另一方面,在国家特色农业特色产业的扶持下,家里的数十亩田地不仅种植玉米,而且还划分出部分土地种植灵芝等养生作物和木耳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出售给私人或者收购户,有着相对良好的收购渠道。这些收益极大地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养蟹一直是安徽省宣城市水阳镇的经济产业,受访者陈先生在返乡后重操旧业。陈先生外出务工这些年,村里也有所发展,现在他家的蟹苗养殖已能满足家庭开销,并有部分盈余。陈先生说:“有条件的话还是更向往城市,但更希望的是和家人一起。”
(采访者与受访者合影)
(采访者与受访者合影)
还有部分返乡农民工有养老金可以维持生活,国家出台的创新创业项目扶持政策以及乡村振兴政策对于高龄农民工返乡再就业也有很大帮助。例如,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瓦庙镇新华村的赵女士,依然很乐意提及以往丰富的务工经历。返乡后,闲暇时还会参加村委会和街道社区开展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免费培训,充实自己生活的同时,也希望未来能够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为当地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采访者与受访者正在交谈)
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了解到,这些返乡农民工普遍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大部分返乡人员对国家的一些帮扶政策也能够积极响应。而除经济因素外,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也影响着高龄农民工返乡的生活质量。江苏省连云港市卞浦村村民王先生外出打工多年,感受颇多,“学个手艺到哪里都吃香,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就行”,以后他想在家乡开个木工店。受访者表示,亲人团聚等家庭因素也大大提升了返乡后的幸福感,并且他们也都非常支持国家政策,希望能够发挥余热为国家建设尽微薄之力。
(受访者正在填写问卷)
此次社会实践中,团队通过对返乡农民工的访问,详细了解了在后疫情时代下农民工返乡的具体生活情况,同时也了解了国家政策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民工返乡以后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积极影响,社会也对这个群体予以重视,相信他们在今后都能够安居乐业,安享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