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通讯员 宁建轩 记者 殷文静)记者昨从南京市建委获悉,《南京市建设管理精细化城市品质再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发布。文件明确,用三年左右时间,通过实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美丽街道建设、重点片区整治、老旧小区改造、亲水空间营造、绿化景观提优、转角空间打造、工地管理提质、城市治理提标、安全韧性提升等十大任务对城市品质进行整体提升。
完成一批历史建筑保护传承
综合整治16条道路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面,完成南京城墙东水关至武定门段保护修缮,实施南京压缩机厂零件库、原国立中央大学实验楼旧址(亚洲档案中心)等一批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完成荷花塘等历史文化街区、浦口火车站等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和燕子矶古镇等一般历史地段保护图则修编和编制工作。加快推进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复兴和院落有序开放,持续推进浦口火车站、百子亭、大油坊巷(小西湖)等历史风貌区改造。
在美丽街道建设方面,实施岱山东路北延、龙潭新城—花园路等城市道路建设工程,着力打通文枢西路西延等跨区“断头路”。重点聚焦城市重点景观路、骨干道路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道路,实施新马路、蓝旗街等16条道路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打造特色街巷,形成一批网红打卡点。
对重点片区进行整治,推进水木秦淮艺术公园、门西数字生活街区、钟山风景区东部入口旅游配套设施等特色风貌地段、特色建筑项目,完成江北青奥片区、鼓楼中心片区、香林寺沟片区等整体环境打造。
加快城市客厅等艺术化改造
构建15分钟文化生活圈
在亲水空间营造方面,高水平推进欢乐滨江、上元门等滨江特色区段建设和大桥公园区段滨江岸线贯通。加快提升内秦淮河南段、北十里长沟东支、板桥河等滨河风光带环境,推进江北新区七里河、珍珠河、珠西河综合整治及开发,增加慢行步道、亲水平台及文化空间。
绿化景观方面,三年内明外郭生态廊道贯通,加快推进并完成秦淮段二期、石杨路跨线桥等项目建设。建成300公里以上绿道,完善“市—区—社区”三级绿道体系。推动绿道向社区、居住小区延伸,完成鼓楼区老城生态“桃花园”游园体系工程。
建设口袋公园,优先选择在绿化覆盖率较低片区、拆迁少或难以开发的零星地块建设口袋公园,在面积超1公顷地块开展社区公园建设。
打造美丽的城市转角,重点围绕中央路—中山路—中山南路、汉中路—中山东路等城市轴线和部分建筑前区、市民广场、转角绿地,实施100处城市家具艺术化改造,建设一批功能小品和景观雕塑。在全市范围内设置50处以上“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逐步构建15分钟文化生活圈。同时,对50处群众经常使用的生活性小微空间,通过采取“小规模、低影响、渐进式、适应性”的方式,进行人性化、品质化、智能化提升。
完成主城、江北以及江宁
应急水源地建设
建设智慧工地,100%按标准落实智慧工地建设,优化完善各类工程建设标准。推广智慧监管平台应用,提供智慧监管平台,实现问题线索自动交办和闭环管理。同时,实施工地差别化管理,引导企业加强工地围挡、噪音扬尘等管理。
在基础公用设施供应方面,全面完成主城、江北地区以及江宁应急水源地建设。构建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补充的多源供气结构。
进一步完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和技术标准体系,制定海绵设施验收和管养标准,重点抓好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和绿地、河道水系等四大海绵型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