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观察江苏青年书法群体的新向度——致80后江苏青年书家群
2021-10-17 19:4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董水荣  
1
听新闻


一个观察江苏青年书法群体的新向度

——致80后江苏青年书家群

□ 董水荣

  当80后遇上“新时代”,这一代书法家的崛起,一种深刻的书法变革才真正出现。我读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不仅这一代人的书法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连他们的出场方式,作品的传播方式,和前面几代作家比起来,也有着天壤之别。尽管用一个年代来命名一代人的书法并不精准,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书法,也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在现有书法认知里,我们都是通过展厅与展览,评审与入选获得书法水准的认可和身份的确认。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兴盛,一批出生于80后书法作者,活跃在新媒体的渠道上对作品进行推介。微信、抖音、公众号,构成了书法作品新的传播机制与渠道,成了塑造新一代书法作者声名的主体力量。他们的书写,都以新技术和新形式为中心的传播,在作者群中获得认同,同时也获得自己的存在。

  书法创作重视技术与形式,也是值得尊重的选择,点击量与读者的多少,能从一个侧面见证他们的书写价值。但是,书法的终极意义,终归不是由点击量来决定的,甚至也并不全由书法的技术与形式决定。书法作为艺术关乎人生追问和艺术探索,关乎审美的经验和精神表达,书法还要有对现实生活的表达能力。审美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书法创作也要有对抗原有模式的野心,这样才能有书法的生机。问题是绝大多数的书法作者在“声名”的追求下,表现出了庸常精神的屈服性。在书写上普遍以技术的程式化、经典平面的挪移化,对当代名家的模拟化,充斥着书坛的风气。他们的书写方式、精神姿态极具表演性和平面化。技术的碎片,经典表层的阅读,对书法艺术维度简单的理解等等,成了许多80后书家作品的显著特征。一旦他们的书法抱负仅仅局限于通用的技术,展览获奖的庸常心态,并以此认为书法不过如此,那么,艺术探索和精神追问,很可能就由此停滞下来。我想,这不仅是书法的危机,更是一种精神创造的危机,一种当代书法创作主体的危机。

  类似这样的书法作者、作品见多了,难免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在这一代人里,那种经由传统经典浸染、熏陶,苦苦“匠心”的追求者,难道就真的无从寻觅了吗?“匠心”的匠与心一体化,现在追“匠”去“心”,应该成为青年一代书法作者反思的起点。

  眼光从那些喧嚣的风潮中转离,耐心品读很快就发现,原来这一代人中也有新的力量在探索、在成长,传统经典不断地被他们释放出活力。这些青年书法家,其实也在书法里浸润了许多年。也许以一个地域整体的团队出现之前,我们并没有细致而深入地对他们一一品读,也许被同代人所遮蔽,也被批评界所遗忘。江苏省青年书协把80后重要的书法作者集体推出,也可以从整体视角里看到江苏青年书法的新活力,他们的存在,构成了我们观察江苏青年书法家群体的新向度。

  我们喜欢以年代划分书家群,一直在找不同年代书家特有的质地。80后书家群频繁出现在书坛,大家关注青年书家群体的崛起,我也多次写过80后书家群的文章,每一次写作都怕重复,所以每一次观察都是一种挑战。我们习惯把太多的鼓励给予比我们年轻的书法家,因为未来,是他们的天下。对于“后浪”不便得罪,不然会更早、更有力地把“前浪”拍在沙滩上。其实“前浪”与“后浪”的关系,更多是一种大浪淘沙的过程。所以在这里我们更希望大浪之后80后乃至90后能留下更多有重量的书法家与精品。

  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都在试图用自身的艺术实践来丰富原有的传统。但大多数的80后是踩着上一代书法家脚印在走,很少看到他们身上那种独异的书写理念和精神立场。说明现在试图总体性来概括80后的书法都是无效的,即便他们从同一个地方出发,最终的落脚都不会相同。

  书法的发展总在不断的期待中,每一个年代都可以将前一个年代视为起点,不断地重新出发。我们回顾过往,用预见的艺术理念,新的精神体验,引导创作的存在,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所照见的,往往是一个时代不为人所知的精神内面,只有这样的书法创作值得期许。

  我期待有更多这样的青年书法作者找到属于他独有的方式,坚定地表达自我,持续发声。尤其是当这些新的书法面孔集中出现在一个平台上时,必然会凝聚成一种柔韧的力量,在改变我们对一个书法群体近乎固定的印象,同时也展示出新一代作者的创作活力。我希望他们将来被他们的“后浪”拍过之后,有更多的作者与作品能留下来。

  (董水荣: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标签:书法;书家;青年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