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皆惘
2020-11-29 19:3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苏沐  
1
听新闻

  苏沐

  素不喜张爱玲苍凉的性格与人生,却总臣服于她笔下的芸芸众生。

  第一次知道“半生缘”这三个字,是很小的时候曾看过一两集电视剧,并不喜欢;许多年月后,高中读完《十八春》也并不曾深刻过心;直至过了好几个冬夏于大学期间沉默着看完电影版,而后又重读《半生缘》时,才真正被打动至深。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后爱玲于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易名为《半生缘》。

  在那么多爱玲与许鞍华导演的骨灰粉之后,我并不欲多缀笔于人物性格分析或电影镜头与原著的丝丝相扣,不免拾人牙慧,只想用今时今世浅浅的语调与上世纪上海滩过尽千帆的爱玲说说话,说说曼桢,说说世钧,说说我心里的《半生缘》。

  电影与爱玲的笔调是气息相通的。半生缘,不只是曼桢与世钧的两个半生。

  顾曼桢,我怜她。

  这是真正令人同情的一个人。她对爱情的执着远胜于沈世钧。她性格刚强,却仍无法摆脱女人的软弱共性。诚然,曼桢是强势的,她看够了曼璐的苦,也看多了种种不公,所以她想求一段美满幸福,但在她的内心却是无比独立的。曼桢在学堂上教书时的英姿飒爽与和英姿飒爽一点也不冲突的温润平和,是沈世钧这个温情却懦弱的男人怎么也比不上的。只是,她又何苦那样随便的将世钧给的戒指轻易脱下。若当初有人肯体谅,又怎会于十八年后千言万语百转千折间,却只留一句声音颤抖的“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沈世钧,我叹他。

  性格懦弱,对爱情不够坚定执着,轻易放弃,小心眼。若有足够强烈的爱与信任,绝不计轻信曼璐那些欺骗的话语,即便信了,也应当坚持与曼桢见上一面。可他轻易放弃了继续寻找曼桢的决心,而又那么快与别人结了婚。而身边的妻,心里却还藏着另一个人。不可叹么?

  世钧将夜里去寻回的那只手套还给曼桢,曼桢是惊喜的。一瞬间电光火石,所有的情愫便在那时豁然开朗,不需要任何表白。如果世钧没有回上海,结局是不是就会不一样?如果曼桢欣然接受求婚,是不是他们已踏上了幸福美好?但若没有这些,也就没有回忆,没有遗憾,没有刻骨,没有故事了罢。最后的最后,曼桢自己说:“如果我和世钧结婚了,生了三四个小孩,那或许就不叫故事了……”

  当然,除了世钧与曼桢,实在也无法忽略那样性格鲜明的姐姐顾曼璐。她确是命苦之人,是一个典型的大上海时代的悲剧,她为了家人,放弃爱人,去做舞女,她奉献,她刚烈。可是这样一个人,也亲自设计将亲妹妹骗至祝鸿才家,软禁十个月之久,目的明确,方法果断。

  除此之外,笔墨不多却性格鲜明的叔惠、翠芝、祝鸿才,也是牵引人心的。他们给人留下的印象其实并不深刻,他们可恨、可笑,他们愚蠢、自私,他们甚至不值一提,可他们也让人同情,他们也是不可或缺的。

  故事的结局,算不上凄惨,因为谁都没有死。

  可正是因为谁都没有死,所以故事的结局即是一生。

  这只是乱世里几个男男女女的故事,痴,怨,爱,脆弱,无奈。

  半生缘,其实就是一生。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半生缘》就像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精妙绝伦,回味无穷,却是少了每一格都不成。放在眼前便透着美,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低,沉,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缓缓道一道漫长得不得了的半生。

  再回味一下曼桢那封未完的情书吧:“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爱玲说:“生命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缘却又是对相爱的人的极大讽刺与愚弄。”以此作结。

标签:性格;爱玲;张爱玲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