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登“寻乡”苏州:一个美国人的“中国梦”
2023-03-14 07:3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政中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3月12日,《寻乡中国》苏州分享会在上书洲书院举行。该书作者林登、译者辛露与民俗专家苏州博物馆研究馆员沈建东,作家、文史专家柯继承 ,文史学者、作家余嘉等嘉宾相聚东太湖畔畅谈,古琴演奏家、苏州古琴研究会会长吕继东现场操缦,一组《流水》与《梅花三弄》为分享会平添一道礼乐风景。

  《寻乡中国》是林登在中国生活35年的回忆录。这是一个美国人的“中国梦”故事,作者详述了三十多年来中国如何改变了他的人生,生动地展示着他个人对中国的探索、认知、融入的过程以及其间的情感变化,在与中国结缘的三十年间,林登与家人一起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展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民生、文化诸多方面的变化和成就。林登说,西方对中国的看法正日趋僵化,选择性报道塑造了外部世界对中国的看法,而他的故事代表了另一声音。

  1984年,林登在美国芝加哥边清洗地毯边读夜校,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获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到中国求学,并亲历了中国80年代的改革开放。他来到北京期间,学习中文,主演电影,进而成为摄影记者,并进入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研究中心攻读研究生,还遇到了他挚爱的妻子。这段宝贵的经历使他能以斯坦福大学博士候选人的身份回到美国。

  2004年,他与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回到中国,扎根于云南喜洲,并致力于保护和修复中国(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创立“喜林苑”品牌。林登参与到中国乡村内在肌理的发掘与生长,并成为国际教育践行者,连结中国和国际,让更多的外国人和中国人,都更深地了解真正的中国。

  “我与中国的交往早已改变了我的生活与命运,因此我的故乡不可能在其他地方,我在中国找到了乡愁”, 林登坦言,现在很多商业开发太依赖设计,没有与当地人、结合当地生活方式的融合,也不愿意保护,喜欢大拆大建,而他选择的方式却总让人感觉不懂生意。林登相信,通过对在地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会让越来越多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独有的美。

  2018年,林登在苏州东山创办了喜林苑容春堂,与“香山帮”工匠一起,修复一座承载数代东山人记忆的明清旧宅,为这座历史风情浓郁的东方院落注入了更多活力与魅力。林登表示,许多国内外友人喜欢江南文化,希望喜林苑能够提供江南文化的“落地”版本。“当时像平江路这样的繁华街区并没有成为首选之地,倒是东山的淳朴民风和古建深深吸引了我”,林登说这是自己眼中苏州最珍贵的部分。

  林登动情地讲述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关切,引发了现场来宾共鸣。柯继承认为,作为一名美国人,能够如此不遗余力讲述“中国故事”非常难得,林登看中国的角度与大部分人不一样,更多着重于文化的交流,而且突出文化交流在民间。他用理解、了解、热爱、传递,构筑了他独有的“中国情结”。

  沈建东表示,《寻乡中国》是一个播种工作,能够激发更多的人去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滴水穿石,可以积聚更多的力量。自己从事苏州民俗文化推广三十多年,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新苏州人”“洋苏州人”共同参与。

  沈建东再以苏州为例,讲述饮食一年四季有不同的讲究,比如这个时节为什么要吃青团子?这些代表中国人的生存智慧,藏着古人与天地万物秩序的理解、尊崇与敬畏,现在年轻人热衷“打卡”,过多关注物质的“形”,流于肤浅,应该要沉下心深入到骨髓里面,真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传统之美,特别要让更多的孩子知道”,沈建东强调。

  “《寻乡中国》的文本可以理解为两种读法,一个是在中国寻乡,一个是寻找中国的乡,寻乡的结果是把乡还原、展示”“有时我们并不需要更多的声音,林登对于中国文化的寻觅、保护、弘扬和传承的身体力行,更令人充满敬意。”余嘉说。

  谈到民宿的话题,余嘉表示,民宿不简单是一座场所的存在,更多代表地域,是一种文化,也是生活方式。现代人总是在走出去、再归来之间徘徊选择,而民宿既有身体的庇护,更代表心灵的自由,成为精神和肉体在撕扯中藉以安顿的栖息地,林登的民宿实践显然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分享会上,上书洲书院特别赠予林登《乡土中国》一书。“《乡土中国》是吴江籍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代表作品,一字之差却又异曲同工的《寻乡中国》走进吴江,接续的或是“中国乡村实践”联结的特殊缘份。”上书洲负责人如是表示。政中

标签:中国;苏州;中国文化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