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金融本质和规律 为稳住经济基本盘提供有效支持
2020-05-26 19:29:00  作者:范从来 彭明生  
1
听新闻


把握金融本质和规律 为稳住经济基本盘提供有效支持

□ 范从来 彭明生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金融在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推动金融机构保障抗疫期间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的生产运输,助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效对冲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的压力挑战。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环境下,我国股市、债市、汇市运行总体平稳,为稳住经济基本盘提供了积极的金融支持。经过长期努力,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背景下,金融政策的快速出台和全面实施,反映出我国金融体系的适应能力明显增强,展现金融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良好韧性。长期看,金融短期举措的快速响应与有效落实,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总体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金融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和长期抗风险能力,需要正确把握金融的本质和规律,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金融发展方式转变,在推动做好“六稳”“六保”任务的基础上,保障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金融的本质是为实体经济服务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成效卓著,金融成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但进入21世纪,资金出现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为此,必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金融需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中国金融改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出现的资金脱实向虚现象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都有关系。一方面,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资金会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因此实体经济平均利润率下滑是资金脱实向虚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资产短缺也是诱发资金脱实向虚的重要原因。经过长达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已经告别了商品短缺,进入到商品和资本充裕甚至局部过剩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资产短缺状况,旺盛的金融需求会导致资产价格预期不断上涨,资金在逐利性的驱使下难免会脱实向虚。

那么,如何“抑虚向实”做强实体经济?这需要深化经济和金融改革,增强经济和金融的相互吸引力和协调性。一方面,继续深化经济改革,提高实体经济的利润率,吸引资金脱虚向实。具体而言,最主要的是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虽然中国的金融总量相对充足,但金融供给结构与金融需求结构不相适应,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存,金融与经济的协调性有待提高。所以,需要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金融的有效供给。

深化金融改革的重点是优化金融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为此,必须改革银行主导的金融发展模式,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通过盘活金融存量,支持经济创新发展。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这个时候,经济增长更多是要追求效率和质量提升,对资本市场的需求会越来越突出,因为资本市场具有优化存量、促进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天然优势,因此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更适合经济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的阶段,原本通过信贷规模扩张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银行业的内部结构与异质性企业的融资结构不匹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长期以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为预算软约束的国有企业部门提供了资金便利,而中小民营企业由于内源性资金不足,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困扰。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对经济的贡献度超过了60%,但其银行贷款大约只占到银行年贷款余额的25%,这说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与民营企业对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还不匹配。

另一方面,股权融资占比不高,还不适应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虽然从金融总量来看,我国的信贷规模与GDP之比已经接近甚至超出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并且股票市场的总市值也已经位列世界第二位,但在经过了数十年金融改革和发展以后,中国上市公司总市值占私人非金融部门信贷的比重并未上升。这一比例不仅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东欧、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综上,由于银行体系具有较强的风险规避倾向,难以有效匹配创新型企业的高风险特征,并且现阶段我国权益类融资比重又不高,导致了当前的金融结构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换言之,中国需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金融结构,让金融供给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需要。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障金融稳定

既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又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安全问题。在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及时采取逆周期调控政策,有效应对外部冲击,维持中国金融的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维护金融安全,最根本和最核心的是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从国际来看,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等因素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大幅震荡,主要国家资产价格出现大幅调整。考虑到全球疫情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全球资本市场仍不稳定,因此要特别关注境外输入性风险,做好全球金融风险的跨境传染防范。

从国内来看,需要关注杠杆率攀升的潜在风险。近年来杠杆率持续攀升且居高不下有其特殊的经济背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迫使宏观调控政策适度宽松以维持经济增长的稳定,信贷投资扩张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得以延续。但在经济没能迅速转型升级的情况下,大幅的投资扩张超出生产能力的界限,信贷扩张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渐乏力,信贷率缺口与GDP增速已经显著负相关,信贷扩张可能引致金融不稳定的隐患依然存在。并且,前期信贷大幅扩张形成的大量债务正在逐步进入清算期,潜在的信用违约风险尚存。另外,为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相对宽松的政策,也使得银行表外业务大幅扩张、非正规金融等获得迅速发展。但银行表外业务以及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一般是规避和脱离监管的,这部分信贷扩张在起到补充作用的同时,也蕴含着金融风险,并且其业务的隐蔽性使得金融风险难以被测量和管理,容易导致风险跨行业交叉感染。从金融监管的层面来看,影子银行等表外业务的大幅开展实际上与监管的放松是有联系的,而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违约、违规情况频繁发生则与金融监管的缺位有关系。

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短期要靠严格金融监管,长期靠经济转型升级。短期来看,必须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通过完善金融监管,筑牢金融风险防火墙,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长期来看,经济是金融的基础,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基础,高杠杆的潜在风险本质上要靠经济自身发展来消化,要靠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高额债务的偿还保障,才能真正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作者分别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三角研究中心主任、特约研究员)

标签:金融;金融风险;实体经济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