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的时代责任、现实困境与实践策略
2021-06-05 11:0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万有林  
1
听新闻

  摘要: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担负着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崇高责任与神圣使命,是进行意识形态工作、传授科学知识、进行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主体与中坚力量。面对党和国家的期望、时代的呼唤、民族的重托,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人际关系、经济与生活等方面受到多重压力、存在现实困境。应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为青年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科学的心理疏导长效机制,打造青年科研及教学的一流团队;改进教师综合评价体系,以缓解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的综合压力,促进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更好堪当时代责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时代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1]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要让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更好地担当责任、扛起使命,必须系统分析责任内容,全面把握现实困境,继而以问题为依据,提出针对性、有效性强的实践对策。

  一、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的时代责任

  “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使命。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是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主体,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需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有生力量。

  (一)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当前世界领域的深刻变局及国内复杂国内发展环境中,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成为了高校的重要任务。“因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3],主体的认识要受到客观环境的深刻影响,包括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等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意识往往受到多种社会经济存在的影响,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即价值观念多元化。其中,私营经济对人的思想所形成的影响尤为明显,在消极层面主要体现为人对“私”的重视和对“公”的轻视。在网络新媒体迅速发展之下,某些国外势力向我国发起的有预谋的“颜色革命”,使网络中出现了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噪音和杂音,为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埋下了安全隐患。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主体,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党的思想理论和政策、中华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文化,引导学生正确辨识“颜色革命”等,用先进的、爱国的、智慧的思想武装广大青年学生的头脑。使新时代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抵制“颜色革命”和其他不良思想。因此,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主体,是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力量。

  (二)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核心责任

  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离不开正确思想与科学理论的引领。科学知识与先进理论的海洋中,最闪亮的一朵浪花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了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还涉及到了历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等,是综合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仅能够使新时代大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引导,同时还可以使得学生获得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传授这些科学知识,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工作的题中之义。一位合格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能够根据自己所处教育环境的具体情况,针对具体的受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通过适合的教材、灵活的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传授给广大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中的科学理论知识,继而依托专业所长,筑牢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之基。

  (三)进行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关键责任

  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实现了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和第二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党对马克思主义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的充分体现。然而从学术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还面临一些问题:原创性理论偏少、研究队伍能力水平有待提升、传播语言创新偏少等等。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队伍承担着教学、科研的双重责任。这就意味着青年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讲授、传播马克思主义,还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需要主动担负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关键责任,为在新时代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的现实困境

  在复杂的竞争与发展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不可避免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教学、科研以及人际关系等压力,例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如何克服,科研成果如何发表在核心期刊,如何与自己所在教学科研团队协调,如何筹措科研经费,如何处理单位临时事务等等,这些压力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困境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各高校连年扩招,学生人数呈几何态势增加的情况下,教师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在教学方面,相较于前辈而言,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知识累积不深厚,在教学中会遇到多种难题。更有甚者,部分院校会给青年教师制定一些硬性的要求,规定在省级、国家级教学比赛中得奖的层次、数量,进一步加深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压力。这一现象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体现的尤为明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多数学院不断地加强对教师的综合管理,推行学生评分、同行评价等制度,以对教师工作进行监督。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又以青年教师为主,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导致青年教师在工作中不能依据教学任务的改变而灵活应对。部分青年教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同时,更加担心个人的评教分数,这让许多青年教师身心疲顿。更有小部分青年教师为提高评分,刻意在考试和作业方面“放水”,以获得学生的“好评”来保证绩效,这种错误行为也从侧面上反映出了部分青年教师的教学困境。

  (二)科研困境

  科研方面,一般情况下院校都会给青年教师制定具体的科研目标,但这些科研目标往往是“就高不就低”,虽然说“有压力有动力”,然而难在压力的“度”如何去把握,难在如何使得对科研的要求不违背科研自身的规律。适度的压力能够给予青年教师动力,过度的压力,则会形成青年教师的科研困境。科研创新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年轻教师由于研究能力有限,参加学术交流机会较少,与学术精英接触不深,因此学术成果积累并不丰厚,申请课题与论文发表相对困难。据此,青年教师唯有依靠更加突出的实力和水平赢得专家的认可,才能加大争取科研项目的机会。然而项目一旦得以获批,往往缺少助手,大多需要独立完成。在科研基础薄弱情况下,既要承担科研任务,还要兼顾繁重的教学任务,这让不少青年教师倍感压力。此外,虽然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科研业绩成果与教师的职称、工资待遇挂钩,但不完善的学术奖励机制和不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得部分青年教师感觉到付出往往与回报不对等,权益得不到保护,让青年科研人员失去了获得感,进而降低了科研的积极性。另外,重复性工作多、事务办理的手续繁琐、管理混乱、文山会海让人应接不暇,这些也让青年科研人员难以全身心地做学术研究。

  (三)人际关系困境

  人际关系压力近些年来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现代职场的一种衍生现象。据了解,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相对较差或一般。一是工作量的增加让部分青年教师压缩了一定的个人时间,长期投入教学与科研工作,缺乏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二是青年教师在职称评定和个人发展的竞争中存在利益冲突,致使同事关系疏远。三是青年教师普遍个性鲜明,价值观不合也将导致教师之间出现矛盾。四是复杂社会思潮下的功利思想借不良之风腐化青年教师思维,令青年教师与同事、学生的关系趋向利益化,以上因素致使青年教师在人际关系的改善上压力重重、困境难解。

  (四)经济及生活困境

  虽然教师的薪资待遇在逐步提高,但是青年教师的实际收入普遍偏低。部分青年教师存在“才疏不能胜任、薪酬不能持家”的心理。现今国内高校一般不提供住房,在购房刚需和收入不对等的情况下,是否买房成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青年教师的思想矛盾点。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外迁至城外郊区,在哪里买房问题又成为了新的矛盾点,市区房价高、还贷压力大、工作地离家较远;郊区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子女的教育及日常养育得不到保障,城郊奔波力有不逮。在这些经济与生活压力的影响下,青年教师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及综合的职业发展,而自身的发展又影响着个人收入,使青年教师压力偏大,难以平衡。

  三、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担当时代责任的实践策略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是弘扬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坚力量,承担时代赋予的立德树人的重要责任与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既是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肯定,也是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期望。要关心、爱护青年教师,重视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的压力管理和困境疏解,为教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打造一流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与教学团队,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心理疏导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政府为青年教师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教育部门需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利用网络及媒体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宣传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工作的复杂性,增加社会对教师职业工作的认知度,为青年教师营造信任、理解、包容的良好社会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及教育部门应协同各高校或各地区为高校青年教师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帮助青年教师减轻心理压力。其次,酌情提升青年教师的薪金待遇,减轻青年教师的的经济与生活压力。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教育科研专项基金,拓宽优秀青年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的渠道,并通过建立健全奖励机制,保障青年教师在教育科研工作中的权益,提高青年教师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再次,要继续提高高校教师管理制度规范性,完善各项监督机制,进一步提高对青年教师工作考评的公正度,减轻青年教师在工作中的负重感。

  (二)打造一流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与教学团队

  由于科研压力,使部分青年教师“试图以对接期刊发表偏好或是扩大学术社交等策略来提升发表概率,但在此过程中,他们依然面临各自困境。”[4]虽然众多高校极为重视新时代青年教师的队伍组建工作,但是在具体的实际建设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不足。并且,按照高校内部的职能划分来说,教学问题是归属教务部门进行管理的,各高校的教务部门会经常开展优秀作品展示、青年教师公开课、学院研究专项资助等活动,进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与教师的教学热情。但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科研与教学团队建设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这是导致青年教师存在教学与科研压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创造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实行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可以采取新老教师“一帮一”的方式,发挥本校专家学者对青年教师在思想、教学和科研上的指导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同时,要关注青年教师自身发展需要,根据青年教师的自身特点,为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提供针对性培训,并给予其更多的自由空间,以使青年教师更好的发挥自身创造性,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归属感。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大力支持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领导科研团队,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培养青年后备力量,加强青年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各大高校虽然组织建设起了精品课程教师团队,但一部分学历以及职称不高的青年教师却被团队拒之门外。基于此,需要进一步加大专业团队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培养,努力打造一流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与教学团队,形成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带动效应,给青年教师改进、提高的机会。

  (三)建立青年教师心理疏导长效机制

  随着心理学的推进发展,许多心理问题被学者发现证实,日常生活中的无形压力正在冲击当代青年教师的心理防线,进而产生了具有破坏性的、缓慢持久的心理危机。正因为此,对当代青年教师工作压力以及心理压力的管理,要注意日常化、长久化。如今,各大高校不断加强对青年教师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视,通过不定日期、不限场地的心理健康讨论会,来帮助青年教师进行自我解压以及内心调节,通过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知识宣传,鼓励青年教师主动地去寻求心理专家帮助。为此,要在此基础上,促进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心理疏导工作向常态化转型,将本来不定期的座谈转为规定地点、规定日期的日常活动,并将该活动归纳到学院关于人才培养的工作规划之中,将其作为学院年度工作总结中必备的考核内容。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当设置有关心理咨询的工作岗位和校内机构,对青年教师进行定期的心理问询,鼓励青年教师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自我心理疏导、排解困扰、减轻压力。此外,对青年教师日常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压力源要加强预判,当青年教师触及到这些压力源时,要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与心理帮助。只有将对青年教师的压力管理体系化、日常化,融入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才能减轻青年教师的压力、疏解心理困境,弱化青年交汇的职业倦怠心理。

  (四)完善青年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不断优化,但同时教师也承担着一定的考核评价压力。针对现行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各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充分认识传统教师考核评价压力对青年教师的影响,要应当进行创新,设置青年教师科研、教学的年度奖项,扩大奖励的范围以及奖项的种类。鼓励青年教师携其优秀研究成果参加学院综合评选,并且有院内的教学和学术委员会以及具备相关资质的教授代表参与相关奖项的评定,而后将通过专业审核,选出一批拔尖青年教师,为建立更加高效合理的青年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做好充足的准备。

  总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鲜明的时代责任,青年教师的现实困境尤其要得到高度的重视。青年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不仅要使自己成为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以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要配合好所在团队的工作以及处理好学院安排的各项其他事务等等,承担着教学、科研、人际关系以及经济、生活压力,因此,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要加强政策扶持,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科学的心理疏导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从而疏解青年教师的现实困境,为青年教师更好地投入到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与培育时代新人的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6.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3]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6.

  [4]冯济海.高校青年教师的权威期刊发表与学术职业进路——基于新闻传播学科的考察[J].中国青年研究,2020(3):98-105.

  作者简介:

  万有林,男(1962--),江苏六合人,江苏警官学院二级巡视员、助理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思政课教师,国家公务员录用面试二级考官;本科学历,河海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先后担任江苏警官学院政治部人事处副处长、处长(外事办公室主任),政治部主任,副巡视员,长期从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金项目系“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2020年度)(编号20SZC-017)。

  

标签: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