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先生和大先生们的人间正道
2021-05-12 21:1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卢云  
1
听新闻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夜幕时分,窗外路灯闪烁如星光点点,照亮了城市中灰蓝的天空。

  晚饭后,女儿在认真准备第二天班会课要朗诵的《雷锋的故事》,她转头问我明天的红领巾洗好没有,雏鹰小队队员活动要穿戴更加庄重整洁。得到放心的答复,她又问,妈妈你知道红领巾为什么这么红吗?我故作不知含笑等待女儿的答案。女儿神采奕奕,无比自豪地告诉我,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它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染红的,我们少先队员都要爱护它。看着女儿一副小先生的模样,听着这童年时就熟悉的问题和答案,我不禁想起了一百多年前的一群小先生和大先生,有一种情愫在内心深处涌起。

  南京城北郊有一座不高的山,它是历史名山幕府山的余脉,原称老山。山脚仅几户人家的小小村落,原称小庄。一位伟大先生和一群小先生的到来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山成了劳山,小庄得名晓庄,蜚声内外。这位大先生就是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先生诞生在安徽歙县,自幼聪明好学,胸怀救国救民大志。他早在南京金陵大学的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就提出“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的理念,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时就立下志向,将来构建一个高效率之公众教育体系,以使全中国人民都能接受教育。留学归来后,他力倡生活教育理论,先后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上海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为适应社会和时局变化,先后发起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战时教育和民主教育运动。

  陶行知出身贫寒,异常理解和同情普通人民的需要,思想和行动上更接近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他与中国共产党人发生了广泛的联系,团结文化教育界进步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重庆参与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为争取民主建国,与国民党当局作坚决斗争,积劳成疾55岁在上海突发脑溢血辞世。后人为其编撰皇皇12卷《陶行知全集》,计600余万字。

  前几日,我跟随栖霞区文联同仁到行知园祭奠陶行知先生和晓庄社区采风,近距离回望了陶公伟大的一生,重温了信仰之路上那些先生们的一段段光辉印记,探访了晓庄的过去和现在。

  行知园由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墓、晓庄革命烈士纪念碑构成,位于劳山脚下的金陵科技学院幕府山校区。车行至校区操场附近停了下来,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两层木石结构的锥顶中式小亭,上层屋檐呈圆形,底层四角廊檐与左右厢房连成一体,整体建筑酷似一个犁地的犁头。灰顶、白墙、转角楼,暗红的中式雕花窗和廊柱,质朴中透着灵巧大方。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犁宫”了,当年条件艰苦只是简单的茅草屋用作学生活动的礼堂,现在的纪念馆是在原址上的仿制犁宫。

  纪念馆内翔实的资料照片里,有几张特别的照片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

  一张是陶行知先生的母亲跟孙子读书识字的照片,取名《小孩教书图》,照片上陶母穿着斜襟布衣笑意盈盈地捧着书,旁边坐着稚气未脱的小先生,那胖嘟嘟的小手指向方块字,正一本正经地给奶奶上课。

  当时陶公推行平民教育和小先生制,与朱经农合编的《平民千字课》发行达300万册,并在自己家中设立了“笑山平民读书处”,由次子晓光(小名小桃)教祖母识字。他在送给母亲的四册课本上,还写着“母亲读的”字样。《小孩教书图》上还有陶公亲笔题诗,读来朗朗上口趣味十足,“吾母五十七,发奋读书籍。十年到于今,工学无虚日”,“小桃方六岁,略识的和之。不曾进师范,也学为人师”,“祖母做学生,孙儿做先生。天翻地覆了,不复辨师生”,“上课十六天,儿子来一信。老人看得懂,欢乐宁有书”。字里行间洋溢着先生对平民教育和小先生教育成果的欣喜和自豪。

  记得陶公说过,“何谓‘小先生’,生是生活,先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先生,后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后生,学生便是学过生活的人,先生的职务是教人过生活。小孩子先过了这种生活,又肯教导前辈和同辈的人去过同样的生活,就是一名名实相符的小先生了”。“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在普及教育实践过程中依据“即知即传人”的原则,采取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的方法,倡导并推广实施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理念。它不仅在普及教育运动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作用,而且在抗战宣传与爱国宣传中成为了急先锋,著名的新安旅行团就曾在陶行知先生的鼓励下,行遍了大江南北,宣传抗日与爱国,被时人称为“民族的小号手”。

  陶公还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战士和共产主义战士。1936至1938年陶行知先生访问了欧、美、亚、非28个国家和地区,向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主张。他特别崇拜马克思先生,去英国伦敦时曾先后三次到北郊海格特公墓拜谒马克思之墓。这编号24748的一方小小墓地,引起了陶行知的静静思索,他曾作诗一首《瞻仰马克思》“光明照万世,宏论醒天下。二四七四八,小坟葬伟大”,敬仰之心犹然可见。

  彼时,另一位大先生毛泽东已经奔波在救国救民的马克思主义道路上。年方19岁就当|“小先生”洋洋洒洒写下了宏论《商鞅徙木立信论》,文中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利国富民的改革抱负,令国文老师柳潜拍案叫绝,谓之“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这位让老师看到未来中国的小先生,最终取得了难以想象的成就,成为了一名建党立国的大先生。

  陶行知先生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与共产党人同声相应,风雨同舟几十载,与伟人毛泽东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陶馆的另一张珍贵的世纪合影,见证了那段难忘的历史。

  毛泽东先生到重庆谈判,陶公多次受到接见。毛泽东于1945年10月11日返回延安时,陶行知一行特地到机场欢送,并与毛泽东合影。黑白照片的旧光影里,从左到右依次为戴着眼镜一身国民党军装的张治中将军,身穿中山装的中共领袖毛泽东先生,手卷文件一身戎装的国民党谈判代表陈诚。最右侧是戴着黑框眼镜的陶行知先生,深色立领外套上金属纽扣泛着岁月的光泽,一脸的忧心忡忡。历史转动了车轮,后来最左边的“和平将军”张治中转投了中国共产党,陈诚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而主张国共合作的陶行知先生奔波在教育和统一战线上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谁也未曾想到,这场见面后的次年7月,陶行知先生就突发脑溢血病故上海爱棠新村13号任德宗寓所。25日当天周恩来、邓颖超赶到医院,沉痛地向遗体告别。周恩来先生俯身拉着陶公还未僵硬的手,流着泪说:“陶先生放心去吧!你已经对得起民族,对得起人民。朋友们都得学习你的尽瘁民主事业直到最后一息的精神。”

  陶行知、毛泽东,两位出身贫寒,从小就是立志为国为民干大事的小先生;两位眼界高远,从最初就认识到工农问题和农村问题,一个从教,一个从政,誓以改造中国为己任,都成为了流芳万世的大先生。

  我们离开陶馆,跟随老馆长朱晓春到陶公墓前祭拜。陶公墓系与父母、妻子和妹妹的合葬的大墓,墓前有墓碑和牌坊,碑上刻着沈钧儒先生题字——“陶行知先生之墓”,牌坊古朴,牌额刻有陶行知先生手迹“爱满天下”,坊柱联语铭刻着陶行知先生遗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古朴的墓道两旁桃李冒出新芽,苍松翠柏迎风轻舞,玉兰花似细雕玉盏,一切宁净纯粹。陶行知先生老家安徽赠来的十几株野生兰花已然成活,以谦谦君子之风姿守候在墓室左右两侧。我们献上花篮,拾阶而上,沿着墓室周边的鹅卵石小路默默地悼念行知先生。络石花藤围满了墓室,赤褐色的藤茎上托着绿色的叶子黄色的柔毛,寓意万德吉祥的络石花尚未开放,细长的藤蔓如同一双双交互的臂膀守护着行知先生一家人。这位拥有红色基因的党外布尔什维克战士,这位小先生教育摇篮的开创者,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将激励着无数小先生和大先生们,走向更远的未来。

  辞别陶公墓地,我们来到晓庄十烈士纪念碑前,垂首鞠躬缅怀先烈。纪念碑高高耸立在广场之上,黑色的碑座上镌刻着石俊、叶刚、郭凤韶、谢纬棨、袁咨桐、姚爱兰、沈云楼、胡尚志、汤藻、马名驹十位烈士滚烫的名字。他们青春的脸庞永恒在记忆里,英勇的故事铭刻在岁月里。晓庄记得他们在这里学习知行合一,学习共产党的进步思想,南京记得他们参加了支援和记洋行工人罢工的示威游行,他们因爱国运动而遭到国民政府的逮捕,最后血洒雨花台。十位烈士年龄最大的才23岁,最小的袁咨桐其实才16岁。

  浙江台州19岁的姑娘郭凤韶既有“革命是我第一生命”的为国牺牲之情怀,又有丹青妙笔之才情,《且向百花头上开》中一簇野草开在了花丛之上,仿若她遗世独立的革命精神绽放在世间。叶刚烈士遗著《红叶童话集》上那血染的红叶绚烂似火,灿烂如霞,诉说着一个年轻诗人、童话作家的纯真故事。我试想如若郭凤韶、叶刚这些牺牲的小先生们生活在现代,他们会是一名独具风格的画家、一位笔耕不辍的儿童文学作家,又或是其他岗位优秀的工作者吧!然而历史让他们成为了年轻的先驱者,信仰为生命涂抹了不同的色彩,小先生们用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留下了另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革命真理、为独立自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晓庄师范未来的小先生,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之中。这一群英勇就义小先生们,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

  走出行知园,朗朗的读书声飘荡进我的耳畔,热闹欢快的童声回荡在操场上空。当年陶行知先生创办的一所小学,陶先生小弟子们的实习基地,已经变成一个崭新的现代化小学。

  跟随信仰,踏着历史前进的足迹,我们最后一站是迈皋桥晓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书记任寅钊热情接待了我们,提起迈皋桥、晓庄的掌故如数家珍,陶行知和晓庄十烈士的故事更是熟稔于心,听他娓娓道来不亚于专业的历史讲解员。

  这座三层灰砖小楼前身是社区办公室,九十年代被改建成工商所,2018年复归社区。社区把它改造成了党群服务中心和居委会,每一层都各具特色,囊括了东晋的乡土文化、行知的教育文化和党支部的红色文化,融合了历史、现代和红色的元素成为了晓庄地区乃至迈皋桥一带优秀的红色示范基地和学习基地,也是栖霞作协新建的创作基地。

  小楼不大,却处处设计巧妙,空间得到了最大的利用,教育得到了最广的宣传。社区楼梯间都物尽其用,墙壁上悬挂着陶行知先生不同时代的语录“万分清廉 不过小善 一念贪污 即为大恶”、“民之所好好之 民之所恶恶之 教人民进步者 拜人民为老师”,时刻警示着人民公仆保持廉洁自律,一心为民的初心。楼上大厅整齐摆放着的桌椅和红色的投票箱吸引了我的注意,询问得知不久前这里刚刚举行过社区居委会候选人的初评会议。三月是一年一度的选举月,这庄严的选举机会是百年前的人民群众可望而不可及的,而今人人可以当“先生”,坦然投上自己神圣的一票,选出自己心中真正的公仆。大厅上方悬挂的横幅,“珍惜民主权利 投好庄严一票“、“ 积极参加换届直选 充分践行民主权利”,格外醒目。

  任书记还给我们讲解了“十四五”晓庄文化空间规划的愿景图,里面有红色的栖霞大道、蓝色的迈皋桥老街历史人文街区大道、绿色和燕路教育大道,这三条大道交叉密布社区之中,如河流潺潺,丰润热土。跟随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展望未来的几条新思路,我感觉登高远望,生活的美好迈向了更高处。当我问及个人心路历程时,这个善于规划蓝图又默默无闻的70后“实干先生”微笑着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社区打工人,我最喜欢诗人艾青的那首诗《我爱这土地》,社区面貌日新月异就是最大的心愿,没啥好说的”。这位社区书记的眼睛里泛着光,他是一位红色历史迷,也是一位行知迷,一位行走社区的“先生”。

  我回头望着墙上,“支部驻街巷”便民服务活动的照片里,那群穿着红马甲、胸前印着金色红心的志愿者和忙着给居民理发、测量血压的工作人员,他们身后是镰刀与斧头的鲜红党旗。“东晋王朝从这里开始,生活教育从这里展开,乡村革命在这里燎原,民族复兴在这里见证。”嘹亮的口号,鲜艳的党旗,美好的生活,行走的先生,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的晓庄力量。

  从小先生到大先生,小先生是大先生出发的起点,大先生是小先生追梦的巅峰。

  回程时,我们路过蒸蒸日上的晓庄广场,几个高架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那是和燕路的过江隧道,等隧道通了两岸的快速通道又多了一个途径,居民出行更加便捷。春暖大地,我仿佛看到那一群孺子牛先生,沿着康庄大道,低头奋蹄犁着地,犁出了一片人间天宫。

  百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曾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毛泽东先生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也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人间正道,想来正是各位小先生和大先生们一辈子孜孜以求的吧,今日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也定会让各位小先生和大先生们欢欣鼓舞和慷慨高歌了吧!

  再回首,我读懂了百年大党的胜利密码,感受到了烈火淬金的精神锋芒。

  晨光微露,女儿穿着深蓝色的校服,背起书包,甩着马尾辫冲进了金色的阳光里。我看见小先生的红领巾,迎着美好的朝阳,红色的血脉一如既往,奋发向上。

  作者简介:卢云,女,1980年2月生,汉族。南京市作协会员,栖霞区作协会员,擅长文学散文,发表诗歌、散文若干,作品散见报刊杂志。

标签:小先生;先生;陶行知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