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人生——江苏民歌《茉莉花》搜集加工者何仿传(下)
2020-06-04 09:48:00  来源:玩石不恭居士王家干  作者:王家干  
1
听新闻

抗战生涯

新四军从建立的那天起,就吸引了众多的文化艺术大家。陈毅早在皖南时就写了《新四军军歌》的歌词,由音乐家何士德谱曲。新四军军部到了苏北后,好多有影响的文化人从上海、重庆等全国各地冒着生命危险, 历尽磨难来到新四军部队和华中解放区。其中比较知名的有 :邹韬奋、范长江、阿英、黄源、彭柏山、许幸之、邱东平、吴强、贺绿汀、任光、何士德、章枚、沈亚威、沈西蒙、张茜、何秋征、谢铁骊、赖少其、吕蒙、凃克、亚明、孟波、许晴、张泽易、刘保罗、孔健飞、黄粲、孙铮、洛辛、胡士平、管荫深、李同生、叶华、许平等。其中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范长江随军长陈毅到天长后,对上了阎锡山的“绝对”,留下一段“历史佳话”:1937 年,时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阎锡山来到了无锡。他登上锡山, 观赏无锡风光,忽然雅兴大发,说了一个上联 :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几位陪同人员都对不出下联,阎锡山因此非常得意,便登报征求下联, 但仍无人能对,此联竟成“绝对”。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范长江,陪同新四军军长陈毅来到天长县视察。天长县地处安徽、江苏交界处,靠近长江。当他们二人登上一座小山时, 范长江突然想起阎锡山的“绝对”,并想好了下联。他高兴地对陈毅说:“阎锡山的‘绝对子’我对上了!”陈毅让他念来听听。范长江道 :“阎锡山的上联是 :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我的下联是 :范长江到天长, 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轻声念了两遍,夸赞道:“好!对得好!绝对好!范长江,才子也!”新四军初到苏北盐城时就成立了华中“鲁迅艺术学院”,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军长陈毅经常向文化人做国际国内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和大家一起研究创作、切磋诗词。凡有文艺演出他们必亲临指导。1941 年夏天,音乐家贺绿汀从重庆转道上海到达新四军军部,刘少奇握着贺绿汀的手说 :“欢迎你!音乐家同志。”陈毅爽朗地笑着说 :“久闻大名啦!你的《游击队之歌》好得很!”开饭时,勤务员给贺绿汀送来白米干饭,还有一菜一汤。这虽然称不上美味佳肴,但一看别人手里的粗粮面饼, 贺非常不安地问勤务员 :“我的怎和大家的不一样?”“军长下的命令,你是大知识分子、大专家,当然会不一样!”贺绿汀很感动,但谢绝了“小灶”,和大家一样啃起了粗粮面饼。从各地来到新四军的文艺人才在艰难困苦中不但自己身体力行出色地组织和参加抗日文艺活动,还创作出剧本、歌曲和各种演唱材料。贺绿汀每天都拿出一半时间对抗敌剧团成员和地方上的文艺人才进行辅导,大大提高了大家的音乐水平。淮南大众剧团受此影响形成了人人动手创作、个个争当多面手的良好风气。新四军军部首长曾派宣传部部长钱俊瑞和范长江到大众剧团看望大家, 肯定了剧团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完全正确。在谈及他们演出的洪山戏《保家乡》和《玩花船》等节目时,还引用了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的名言 :“文艺作品越具有民族特色,就越具有国际价值,你们大众剧团是状元剧团!”1943年冬天,新四军在来安县半塔集召开了津浦路东第一次民间艺人代表大会,有100多人参加,多为演唱大鼓的、说书的、地方戏剧团的民间艺人。范长江宣讲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号召代表们结合淮南地区抗战斗争的任务编写新戏文。会后,范长江还带领大众剧团一起到来安县农村搞文艺民族化、大众化试点。何仿年纪虽小,可劲头很大,难事苦事抢着干,且每一件事情都干得很出色。1944 年 5 月,16 岁的何仿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在淮南地区像何捷明、何仿兄弟十五六岁就能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是不多见的,何况这兄弟俩都出身于非无产阶级家庭呢!兴许是天公有意作美,何仿在紧张的演出中居然得到了一本从延安带来的油印《作曲法》。一看作者是冼星海,他非常高兴 :冼星海和张曙是抗战时期中华歌咏救亡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人,冼星海 1939 年在延安与光未然(作词)合作的《黄河大合唱》早已在解放区传唱。小何仿如获至宝, 一直把这本《作曲法》揣在怀中,有空便拿出来仔细地学习、反复地推敲、不停地琢磨。渐渐地,何仿开始丢弃他原有的“旧瓶装新酒”手法,开始试验“新瓶灌新酒”了。1945 年,哥哥何捷明写出了歌词《民兵之歌》:我们民兵多坚强,个个年轻体又壮;挺起胸膛上前线呀,配合主力干一场!看守俘虏也重要,警戒盘查是本行;主力攻下大城市,胜利品还要我们扛。围困敌伪小据点, 消灭鬼子和“二黄”,如果他们想活命,除非缴枪来投降。勇敢前进再前进,直到敌人全缴枪 ;建设一个自由民主新中国,民主旗帜随风扬。哥哥何捷明把新写的歌词给了弟弟何仿,当过儿童团长的何仿对民兵的特点是熟悉的,他满怀激情地用自学到的作曲法很快就谱好了乐曲,先唱给既是亲哥又是词作者的何捷明听,何捷明听了,既为弟弟何仿的进步自豪,也为大众剧团又出了个人才高兴。这首《民兵之歌》很快就流传开来, 后被收入《抗日战争歌曲选集》。“从生活中汲取,提炼创作题材,只有感情十分充沛时再落笔,绝不要写滥。”这是何仿歌曲创作的自律格言。何仿作曲既出手不凡,也起步很快, 真可谓一发而不可收。淮南大众剧团因所属部队名称的变更也不断地变更自己的名称。1946 年冬,何仿已是华中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音乐组长,后又随团参加解放战争的“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胶东保卫战”“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他和所有的文工团员一样,全部战斗化,与普通战士同甘共苦。部队行军时,他们要教唱歌、讲故事、说快板,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们要顶着枪林弹雨到战壕里收集英雄事迹编成节目宣传鼓动。战斗紧张时还帮助转运伤员、押解和教育俘虏。1947 年春,何仿创作的《练兵》获三野政治部歌曲创作二等奖,随后在孟良崮战役中创作《去掉一个大祸害》,在参加莱芜战役时创作歌曲《先苦后甜》,荣立三等功;1947 年冬,为影响非常大的广场歌舞《大翻身》作曲,荣立二等功 ;1948 年夏在豫东战役中刚满 20 岁的何仿又立了三等功。

凯歌阵阵

1949 年 4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政治部第二文艺工作团(即原大众剧团,简称文工二团)正积极准备随军打过长江,突然三野政宣部通知他们去北平履行新的光荣使命。原来这是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提议由文工二团携带歌舞剧《大翻身》《淮海战役组歌》等节目,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全国文联和首届文代会演出。

一路向北,豪情满怀。7 月 6 日,全国首届文代会在怀仁堂开幕,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都到会作了重要指示。晚上,大会组织音乐节目向党中央首长汇报演出,指定三野文工二团演唱《淮海战役组歌》。当晚,西单国民电影院里灯光通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都坐在楼上的正厅, 他们四人时而热烈鼓掌,时而会心谈笑。轮到《淮海战役组歌》演出了, 三野文工二团的全体合唱队员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列队登台。年轻的何仿是排练和演出这个组歌的指挥。朗诵者是诗人张泽易,因为张也是这个歌词与串词的作者,所以感觉非常到位!《万众一心,大军向前》是组歌的第一首,何仿本人也参与了这首歌曲的创作,所以他指挥的动作不但准确、干脆、利落,而且极有激情!

追上去,

追上去,

不让敌人喘气。

追上去,

追上去,

不让敌人跑掉。

看!敌人动摇了,

敌人混乱了,

敌人溃退了,

敌人逃跑了……

“捷报!捷报!歼灭了黄伯韬!”台上气势磅礴的歌声把演出推向高潮!也把观众带向硝烟弥漫的淮海战场,再现了中央军委领导下的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中取得胜利的宏伟画卷。每一支歌唱完,中央首长都和全场观众一道热烈地鼓掌。当最后一支歌唱完后,全场观众起立, 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21 岁的何仿虽然有 8 年的指挥经历,但此刻在舞台上不知所措。当时的三野文工一团团长、首届文代会代表、《淮海战役组歌》主要作曲及组织者沈亚威赶忙奔上台,提醒何仿把最后一首歌再指挥唱一遍,结果连唱了三次,大幕才徐徐落了下来,但观众意犹未尽,不肯离去。后来得到了毛主席的称赞。

文工二团的《淮海战役组歌》又专场为文代会演出,还拍了新闻记录片。作为年轻的部队文艺工作者,何仿还参加了周恩来副主席在一个午夜

召开的小型部队文艺座谈会,他是参加会议代表中年纪最小的。所有的人都畅所欲言,何仿在大家发言后,向周恩来副主席会汇报了自己所在文工团于前线顶着炮火开展文艺活动的情况,介绍了大家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最后说道 :“我们都是根据地农村山沟里出来的,在战争中学习文艺专业技术的时间少,现在全国即将解放了,形势大发展,对文艺要求更高, 希望将来多办一些艺术院校培养人才,送我们去深造。另外对军内文艺工作者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我同意以上同志的发言,最好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发言的一个接着一个,周副主席推心置腹地和大家平等交流,直到凌晨四点多钟才结束。

(1949 年 7 月 6 日,何仿指挥第三野战军文工团演唱《淮海战役组歌》)

1949 年 9 月,中央军委《关于军队文艺工作者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草案) 下达了,文工团员可以分别评为排、连、营级, 有 8 年军龄的可享受(团干)中灶待遇,文工团领导可以评为团、师级。1950 年秋天,华东军区(三野)政治部出经费,上海音乐学院出专家教授,在上海江湾五角场举办了第二期“音教班”,专门为部队培养训练音乐干部。何仿和三野及一野、二野、四野的几十名音乐干部由部队派去深造学习。何仿当然知道,这是中央军委和周副主席关怀的结果。1949 年 4 月 23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三野政治部文工二团随后也进入南京城。何仿的母亲许贞桂到部队看望儿子。首长们特地给何仿假期,让他陪母亲在中山陵、玄武湖等风景区游览。何仿 13 岁离家出走,投奔抗日联中,哥哥何捷明也随后参加革命,那时何仿的父亲何开鑑因既漂亮又聪明的大女儿何淑娴的去世而精神忧郁,病体缠身。为减轻父亲的痛苦,娘家开过中药店的母亲唯一的办法是用“大麻”给父亲止痛。哥哥何捷明虽然想法把父亲转入新四军开办的医院诊治,但为时已晚,父亲很快便抛妻别子撒手人寰……家中只有30多岁的母亲和11 岁的弟弟何孝充、9岁的妹妹何淑华,为了管理农事和家务,母亲只能依靠雇工来帮助自家的生产和生活。一个寡妇在乱世独当门户,困难可想而知。“屋漏偏遭连夜雨”,娘家汊涧那头的中药店“同寿堂”又因火灾被烧,她还得明里暗里不断地给娘家补贴。许贞桂既要遵循三从四德勤俭持家,还得含辛茹苦日夜操劳……现在看着儿子在部队干得非常出色,她常常在心中对已经去世多年的丈夫说:“他爹,孩子们没有辜负你的期望,他们都成人成才了!你放一万个心吧……”

硕果累累

1949 年 10 月,何仿随团到驻扎在青浦县(当时属江苏)淀山湖二十七军“济南第一团”深入生活,很快就作词、谱曲了《毛泽东的战士人民的兵》,发表于《人民音乐》1950 年第二期,获华东军区政治部歌曲创作二等奖, 并经上海广播乐团演唱(指挥 :黄贻钧),出了唱片,在社会上流传开来。毛泽东的战士人民的兵,我们有钢铁意志火热的心,英勇机智,刚强坚定 ;战必胜,攻必克,解放全中国 ;千百次,战斗中,功绩辉煌扬美名。1951 年春,何仿一边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一边用新学的作曲手法为程今作词的《慰问前方战士——献给志愿军同志们》谱曲,发表于《人民音乐》,后被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选用。是年秋天,何仿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学习结束后,离开新婚妻子李雪先,马不停蹄地前往浙江舟山海防前线体验生活。在岱山岛铁板沙为洛辛作词的《前进在陆地天空海洋》作曲,这是何仿在上海音乐学院“淬火”后的成功之作,它既保留了前期队列歌曲刚健豪迈的特点,又在艺术美上有新的探索和追求。此歌后来被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建军节 25 周年文艺竞赛得奖选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会会三年来群众歌曲评奖得奖歌曲集》,先后获解放军总政治部歌曲创作三等奖、中央文化部和全国文联歌曲创作三等奖。经著名军旅作曲家沈亚威指挥三野文艺代表队演唱,还出了唱片。当时的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听后大加赞扬 :“这首歌很有气魄,我们部队就是要唱这样的歌曲!”

1964 年,何氏三兄弟在北京北海公园合影

(中:何捷明,后任福州空军文化部部长;左:何仿,后任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团长;右:何孝充,后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这是何仿在上海音乐学院“淬火”后的成功之作,它既保留了前期队列歌曲刚健豪迈的特点,又在艺术美上有新的探索和追求。此歌后来被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建军节 25 周年文艺竞赛得奖选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会会三年来群众歌曲评奖得奖歌曲集》,先后获解放军总政治部歌曲创作三等奖、中央文化部和全国文联歌曲创作三等奖。经著名军旅作曲家沈亚威指挥三野文艺代表队演唱,还出了唱片。当时的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听后大加赞扬 :“这首歌很有气魄,我们部队就是要唱这样的歌曲!”1956 年,何仿又得到学习深造的机会,进入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举办的合唱指挥训练班,向德国专家学习指挥。经过一年的专业提高,何仿的指挥水平不但更加专业化,且使他的音乐创作向中西合璧的更高艺术境界攀登!1957 年,何仿写出了男声小合唱《五个炊事兵》(秦新田根据业余作者田兵作词、廖凯作曲的齐唱歌曲《全班能手》改词),先后发表于《解放军歌曲》《歌曲》《上海歌声》等歌曲杂志,音乐出版社还用五线谱出了单行本。《五个炊事兵》先由前线歌舞团歌队的男声首演录音广播,后由解放军总政歌舞团男声演唱,出了唱片,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曲三等奖。《五个炊事兵》这首歌当时由部队流行到全国,是很多专业和业余文艺团体必演的保留节目。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创作委员会主任李焕之后来在总结建国十五年来歌曲创作的文章中说:“诙谐歌曲从《真是乐死人》到《五个炊事兵》,一条红线贯穿,受到广大群众欢迎。”1957 年秋,何仿回到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后任歌队队长兼合唱指挥。前线歌舞团接到了解放军总政治部调他们到北京向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做汇报演出并公演的任务,分配给何仿的任务除指挥气魄雄伟的《雨花台》和等两首合唱外,还要指导有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的“民歌小组唱”的排练。因南京军区覆盖浙江、安徽、江苏三省,何仿选了安徽民歌《姐在田里薅豆棵》、浙江民歌《李三宝》,江苏民歌选什么呢?29 岁的年轻指挥家、作曲家突然想起自己15年前在江苏六合金牛山搜集的《鲜花调》,考虑到《鲜花调》原歌曲唱了三种花,不集中,于是改成了专唱一种——茉莉花。原来词中的“奴”字带有封建色彩,一律改成“我”。本来第一段“又怕来年不发芽”移至最后,以悠扬婉转的高八度拖腔作结束句,曲子开头第二句也作了“移位”修改,歌名由《鲜花调》改成了《茉莉花》。《茉莉花》由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歌舞团的陈鸿虹、宋桂英、计秋霞、李小林四人于 1957 年在全军文艺调演的舞台上首演成功,被中国唱片社录制成唱片向全国发行,中央广播电台录音向全国广播,同时受到人民群众和国家领导人的喜爱和肯定,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特别欣赏。1959 年, 他亲自审定由前线歌舞团带着这首歌,以中国青年代表团艺术团的名义参加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的“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行前,何仿又对歌词进行了修改,反复精心排练,从此定稿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一咏三叹,反复强调“好一朵茉莉花”,而且剔除了原歌词中不太健康的成分,除了已经把所有的“奴”字全改为“我”字以外,又把“满园花草” 改成了“满园花开”。“花草”与“花开”只一字之差,看似区别不大,实则大有内涵:“花草”会使人有“沾花惹草”的联想,“花开”则有群芳竞妍、百花齐放的喜悦!第二段词中还强调了茉莉花的特色——白,“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白者,纯洁无瑕也。明说花“白”,暗指姑娘清纯可爱,她的爱花、惜花、怜花、护花,何等美丽而又真挚的少女情怀啊!想采,而又始终不曾采。欲擒故纵,想进先退。和原来的《鲜花调》相比较,《茉莉花》的主题有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演唱这首《茉莉花》歌曲的演员是 :李坚、陶振琴、汪传媛、丁梅华、陈若菊、宋桂英、邵秀丽、陈美娟、葆菁等 9 人。在维也纳歌剧院和奥地利政府大厦广场等地的演唱获得成功,《茉莉花》受到台下观众的一致赞赏。在《茉莉花》的歌声中,各国青年既欣赏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优雅,也感受到了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文明、礼貌。随后《茉莉花》又“香飘”莫斯科、布达佩斯、华沙、地拉那等国际城市。1965 年随周恩来总理唱到万隆、雅加达、金边。各种肤色的人无不喜欢它优美清新的旋律和耐人寻味的意境。

1959年夏,前线歌舞团赴维也纳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何仿指挥小合唱(江贵和钢琴伴奏)。

1980 年,由唱苏州评弹改唱民歌的前线歌舞团青年演员程桂兰在全国民歌汇演中荣获了当时的最高奖“优秀演唱奖”,团长何仿看她行腔吐字具有独特的韵味,便要程桂兰用吴侬软语演唱《茉莉花》(1957 年前线歌舞团四人小组唱的《茉莉花》用的是苏北方言)。唱歌特“嗲” 的程桂兰不负众望,演唱得特别成功!民歌《茉莉花》再一次被中国唱片社出版发行。苏州话版本的《茉莉花》竟在全国流行起来。据不完全统计,神州大地上有 23 个省市广播电台在《每周一歌》里天天反复播放这种版本的《茉莉花》。江苏民歌《茉莉花》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且受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各种民族的喜爱!不过, 也因此让许多人产生了《茉莉花》是苏州民歌的误会……1982 年,中国江苏民歌《茉莉花》被收进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各国人民推荐的优秀歌曲。20 世纪 80 年代起,一项巨大的收录民间歌曲的工程在全国启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 江苏卷》收录了江苏民歌《茉莉花》,收集地的署名“六合”。附录说:“此歌为何仿于1942年冬在六合县金牛山下采录,1957年经整理改词作为女声小合唱在北京演出。1959年再次改词在奥地利维也纳参加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演出,此后,这种版本的《茉莉花》传遍国内外。”1997 年 6 月 30日香港回归及 1999 年 12 月 19 日澳门回归交接仪式上, 中方乐队所奏的五首乐曲中都有一首曲目是《茉莉花》。现在,世界上无论哪个地方,只要有中国领导人在场,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外,奏得最多的中国乐曲便是这首江苏民歌《茉莉花》,故而她又有“第二国歌”之美称。除以上作品外,何仿在 1964 年创作的《郭兴福教学方法好》、1981 年创作的《社会主义,我心中的花》(任红举词)、1980年后创作的《我们是千里海防巡逻兵》(何兆华作词)、《啊,长城》(贺东久词)、和陶思耀合作《我的名字叫中国》(贺东久作词)、《江南吹来舒心的风》(任红举词)、《当代士兵之歌》(仲昭理词)、《光荣的潜艇支队》(向彤词)、《祖国,我们热爱你》(葛逊词)、《爱唱歌的兵》(任红举词)、《共和国军人最气派》(胡洪波词)、《秦淮秋夜》(汪定榜词)等近 200 首歌曲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继 1949 年 7 月 6 日第一届文代会和怀仁堂指挥三野文工二团演唱《淮海战役组歌》,获得巨大成功并拍成电影纪录片后,何仿在 1964 年又被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聘为指挥(另三名指挥是严良堃、黎国荃和司徒汉),再一次为毛主席和中央首长演出。之后又在建国 15 周年的庆祝活动中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10 月 16 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首长接见参加创作和演出的全体艺术家并合影留念。

香飘久远

何仿自 14 岁参军到淮南大众剧团起,历任过团员、音乐组长、副股长、作曲、合唱队长兼指挥,1961 年起任前线歌舞团副团长,1975 年起任前线歌舞团团长、艺术指导直至 1988 年离休。何仿先后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解放奖章”,并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原前线话剧团团长张泽易为何仿题诗道 :早岁传唱茉莉花,香飘万里进万家 ;名曲疑是神人作,人间天上都想她。著名音乐家沈亚威评论青少年时期的何仿是这样说的 :“淮南大众剧团从编唱小调、玩花船到演大型现代剧(洪山戏)到新创作的广场歌舞剧, 成了华东地区别具一格、功勋卓著的革命文艺队伍。何仿同志在自己的音乐实践中,也是从演唱民间小调到创作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战士豪情的歌曲, 并把两者逐步融为一体,这一条线,一直贯穿到现在。这正是从革命根据地生长起来的文艺工作者沿着毛主席文艺路线走过来的一条康庄大道。”著名词作家任红举 1984 年 8 月在《解放军歌曲》发表介绍何仿的文章中说 :“前年,他去新疆体验生活,不辞劳苦地跋涉于雪山、哨卡,奔波于毡房、农舍,和战士谈心,与歌手共歌,并热情洋溢地为我写的三首歌词谱了曲:《将军骑马到雪山》《我从江南到天山》《冰山上的眼睛》。我忘不了他蹲在风沙中、靠在墙壁上啃嚼冷馕,在冰峰下为战士教歌,在草滩上为兄弟民族演唱江南民歌的动人情景。他对生活的认真态度,对创作的精益求精,对歌颂祖国、军队的满腔热诚,在作品中展现出来的地区色彩和民族风格,都受到人们的称赞。近年来他谱写的《社会主义我心中的花》(任红举词)、《捧起洋河酒一杯》(贺东久词)等一批歌曲都录制了唱片,《我从江南到天山》成为江苏省人民广播电台和南京市人民广播电台的每周一歌。”

2003年何仿先生与六合民歌手邵长荣交流演唱技艺,操琴伴奏者为本文作者王家干。

何仿从 33 岁(1961 年)开始就担任前线歌舞团的领导,47 岁(1975 年) 起转任主要领导。他除身体力行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外,还在团队建设和培养新人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前线歌舞团不仅创作了许多像《丰收歌》《太湖美》《莫愁啊莫愁》《小草》那样影响全国的优秀节目,而且也培养出了大批在全军、全国叫得响的词作家、作曲家、歌唱家、舞蹈家、演奏家…… 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何仿孜孜不倦的努力密不可分。1997 年,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奏响《茉莉花》后,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安徽电视台等许多电视台到六合金牛湖拍摄专题片, 何仿每次都邀请六合民歌手助演。笔者早年在六合文工团工作,与在南京市文化局工作的何仿夫人李雪先科长熟悉,继而又因民歌结缘何仿先生, 且常常得到他的指导和帮助,合作得非常愉快。2002 年,六合八百桥镇举办《茉莉花》文化艺术节时,何仿伉俪是特邀嘉宾,“特邀嘉宾”向主办方提出了“必须请王家干同志一起去参加”的唯一要求。从第一届到第八届茉莉花艺术节,我都是以“特邀嘉宾的特邀嘉宾”身份,自始至终全程陪同着何老夫妇。日久见人心,何仿是一个典型的德艺双馨的老前辈,参加“茉莉花节”,从不提经济要求,而且也不主张铺张浪费。

由于江苏民歌《茉莉花》母本《鲜花调》是在六合金牛山下搜集的,何仿把六合看成是自己的第二故乡。正因如此,当首届中国南京“茉莉花” 音乐文化节主办方找到何仿时,何仿很爽快地就答应出席开幕仪式,并作发言。后来的十多年间,每次艺术节都成功引得巨资,但何仿绝不要出场费。他曾经说过 :“六合是我抗战的地方,金牛山上还埋着我的战友。这也是我对老区人民的一点心意 ;况且,没有这里的民歌《鲜花调》,也就没有今天的《茉莉花》。”

笔者曾为何仿起草过有关《茉莉花》的文稿和题词,其中有两副对联已广为人知 :一联曰 :根扎金牛山下, 香飘四海五洲。一联曰 :金牛山麓金牛露, 茉莉花乡茉莉香。不幸的是 :2013 年 9 月 21 日中午 12 时,何仿因肺部感染在南京逝世, 享年 85 岁。这一消息在网上传开后,网民们都唏嘘不已 :《茉莉花》之父虽然悄悄地走了,茉莉花的芬芳将永留人间世上!笔者得知这一噩耗,夜不能寐,思绪万千,凌晨得藏头挽联一副,天亮后请书法家然父先生书写后,冒雨送到何仿先生的灵堂之上 :

何须虎视雄姿扫六合,

仿佛茉莉花香醉五洲!

回顾何仿先生85年的人生经历,我用112字为之写成了一篇带韵的碑文:

原名孝元,祖籍庐江 ;移居天长,生在何庄。求学离家,改名何仿 ;十四参军,奔向战场 ;大众剧团,以笔当枪 ;当过演员,音乐组长 ;作曲指挥,引亢歌唱 ;《人民的兵》,军歌嘹亮 ;时刻保卫,《天空海洋》;继任团副,再任团长 ;前线歌舞,声名远扬!采鲜花调,《茉莉花》唱 ;四海响彻,五洲飘香 ;孝元忠孝,何仿留芳!

2017年 5月

风华正茂的何仿、青春靓丽的李雪先伉俪合影于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 90年代的何仿夫妇

作者

简介

王家干,男,1945年8月出生,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会员、国家二胡考级考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他自幼喜爱艺术,10岁习琴,13岁被特招入艺术师范,16岁至专业文艺团体,由主胡而指挥,由指挥而作曲,由作曲而作词,由作词而作诗,由作诗而作文。曾任靖江县歌舞团、六合县文工团乐队队长兼指挥、六合师专音乐老师、六合县文化馆常务副馆长、六合区文艺创作室主任等职。

王家干一生以“手艺人”自居。自称“不甘寂寞的小人物,不肯盲从的老百姓”。“不信天命信拼命”是其座右铭。信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坚持“不吹牛、不拍马、不落井下石、不墙倒众人推”。极力“与人为善、成人之美”,但也“嫉恶如仇、针锋相对”。追日追月追真谛,觅琴觅弦觅知音。有感而发创作,很少无病呻吟,且为文始终坚持四个标准:民众欢迎、行家认定、总编放行、自己过瘾。曾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有《弦外集》、《中外诗歌精选》、《现代诗歌精选》。参与过《江苏二胡考级教材》和《放歌南京》等书的编辑。长篇传纪文学作品《芬芳人生》(经典《茉莉花》收集加工者何仿传)在南京出版社付印出版。也曾应中国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邀请,于2004年率领12名民歌手进京录制了20多个江苏民歌专题节目,在央视的多个频道中向世界播放过。退休后被南京《都市文化报》和《周末新江北报》聘用主编文化副刊。先后参加南京钟山民乐团和南京市文化馆的群星民乐团,演奏二胡、高胡、板胡、中胡及自己改良的三根弦的胡琴。1983年率先发起举办雨花石展览而担任过南京雨花石协会副会长二十载,现仍任其顾问。70岁后依然在全国的征文和南京市的器乐创作和比赛中得创作奖和演出奖。其中《灵岩石说》获中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二等奖、《妹打号子哥等待》获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二等奖和创作奖。

王家干2007年被南京民乐团邀请,任其在英特网《西祠胡同》的《金陵乐谈》的版主,并兼任《雨花石文化园》的首席顾问和名誉版主。曾被西祠胡同《六合人家》评为十佳网友。2017年获江苏省百名健康文化老人称号,2019年获江苏省最美文艺志愿者称号。百度里输入“王家干”可看到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为他摄制的电视专题片《跨界奇人王家干》(上下集)和他演奏的很多视频及大量文章。

标签:茉莉花;歌曲;创作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