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读史】 李庭芝与扬州城(下)
2020-06-03 08:57:00  作者:束有春  
1
听新闻

第四,李庭芝所建“宋大城”已经被扬州宋大城遗址考古发掘所验证。在“八五”期间,扬州市在今老城区的“四望亭路”一带发现了宋大城西门遗址,其地点就在老扬州城即“周小城”区域,处于扬州“宋三城”的南部,其方位完全与李庭芝当年在老城基础上营建的大城相一致。考古发掘显示,进出城门的砖铺路已经开始使用砖砌券顶式圆形城门洞,替代了此前的木构过梁式方形城门洞,这是因为宋代火药的发明,对作为战争防御功能的城门也提出了更为坚固的要求。应该说,这也是李庭芝为了防止元军攻破城池,为加强和提高城市防御能力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李庭之营构的“宋大城”究竟有多大?扬州市考古工作者通过勘探,已经得出数据(P48):北城墙长2150米,南城墙长2200米,西城墙长2860米,东城墙长2900米,城周10110米。这个实测的宋大城周长,与《宋会要辑稿》所记宋大城10070.4米仅相差39.6米,说明当时的扬州宋大城周长在10100米多左右。通过《发掘报告》P102“宋大城西门遗址的发掘”专章介绍可知,宋大城的西门在北宋早期就有瓮城,平面呈“凹”形。到南宋时,开展了许多对城墙进行加厚加固、改造城门和瓮城等防御工程。其中西城墙加固的办法是:在原城墙的内侧紧贴城壁向东加厚1.5米,由原来城墙厚15米加到厚16.5米;城门道路也随之加长。瓮城城墙也进行了普遍的加厚加固。由宋大城西门的瓮城及西城墙加固加厚情况,我们已不难推测其城墙高度的相应增高暨整个宋大城体量的增大和城墙的增高。诚如《发掘报告》所言:已“充分反映出南宋扬州城已变成军事防御的重要城市”。(P111)这种功能呈现,完全符合李庭芝为抗击元军、保护扬州城而将“扬城”做大做强的初衷。

三.在与元军殊死决战中誓与扬城共存亡

到了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元兵在襄阳、汉水一带又向宋军发起进攻,李庭芝几次要求出击,但都被总督范文虎否定,致使宋军坐失良机而大败,并且使元军很快就围攻扬州。李庭芝奉命到荆襄一带作战时,扬州制置使名叫印应雷,但在元军围攻扬州的关键时刻,这个制置使却“暴死”了。朝廷随即起用因受范文虎牵连而被罢居京口(镇江)的李庭芝,任命他担任两淮制置使,治所仍在扬州。李庭芝向朝廷请示并得到批准,分淮南西路让夏贵率兵防守,而自己则专心专力防守淮南东路。

咸淳十年(1274年)8月,年仅35岁、酒色过度的宋度宗赵禥死于临安皇宫中的福宁殿,遗诏由4岁的太子赵显继位,是为宋恭帝。赵显在奸臣贾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年号“德佑”。由于皇帝年仅4岁,南宋朝政由祖母谢太皇太后、母亲全太后垂帘听政,但军国大权实际依然由贾似道掌控。同年十二月,元军攻下鄂州,已经危及到身处临安的皇上安全,谢太后一面以皇帝的名义诏令全国军队“勤王”,一面向元军乞和。李庭芝首先派遣军队倡议从命,保护皇室安全。

德佑元年(1275年)春天,贾似道兵败芜湖,沿长江各州的将帅或降或逃,没有一人能坚守的得住。李庭芝以扬州城为阵地,充分利用宋大城、夹城、宝祐城三城的有利地形,率部坚守城邑,抗击元军。这天,有个名叫李虎的人拿着招降榜到扬州城招降,被李庭芝杀了,并焚毁了招降榜。总制张俊出战,拿着孟之缙的书信来招降,李庭芝焚烧了招降书,砍下张俊等五人的脑袋在扬州城内示众。李庭芝在宋军倒戈的情况下,率部继续英勇抵抗。他调所部苖再成在南面作战,许文德在北面作战,姜才、施忠在中部作战,还拿出黄金、丝帛、牛肉美酒宴请犒劳将士,希望人人死战。朝廷一方面以督府的金银犒劳李庭芝将士,加升李庭芝参知政事,一方面又拟将李庭芝调离扬州,以知枢密院事征辟入朝,后因接替李庭芝的人选没有到位而作罢。是年十月,元朝丞相伯颜进入临安,留元帅阿术驻扎镇江,以遏阻淮南的军队。阿术见扬州城久攻不下,派兵强征民夫,筑长围工事来围困扬州。进入寒冬,扬州城中食物已经吃光,满大街都是死人。到第二年的二月,扬州一带饥荒更加厉害了,赴城濠跳水自杀的人每天有几百,路上如有死人,众人争相割他的肉吃,一会儿就吃完了。

1276年1月18日,南宋朝廷向元军求和不成,谢太皇太后抱着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赵显出临安城向元军投降。宋恭帝被俘后,后来被元朝封为瀛国公。名存实亡的宋朝朝廷仍在临安,谢太后与瀛国公又派人前来诏谕李庭芝他们投降。

李庭芝登上扬州城墙说:“我奉诏令守城,没有听说有诏谕投降的。”此后,宋皇室两宫人马被从临安押解到元朝大都,人马到达瓜洲时,又诏令李庭芝说:“近来,诏令你纳钱款,但长久没有听到你的回报,难道你不知道我的意思,还是想坚持自为牢圉呀?现在,我与太子都已经臣服于元,你还为谁在守着扬州呢?”李庭芝不回答来人的话,令发箭弩射杀来使,杀毙一人,其余人都退走了。先锋姜才与李庭芝泣涕发誓,要率将士们出击,准备夺回皇帝和两宫;众将士皆感泣发誓,英勇参战,最后以四万人夜捣瓜洲,在长江岸边苦战三小时,惜力量悬殊,终未能救出皇上,(《宋史》卷四百五十一《忠义列传(六)》之《姜才列传》)李庭芝的军队只好再退守扬州城死守。

德佑二年(1276年)三月,夏贵以淮南西路地投降,元军将帅阿术驱降兵到扬州城下,让李庭芝他们看看,打心理战。只见扬州城下,蒙元军队旌旗遍野,元军想以此来瓦解李庭芝这些守城不降者的斗志。幕客中也有用语言来试探李庭芝的。李庭芝说:“我只有一死而已。”阿术的使者拿着诏令来招降,李庭芝打开城门让他进来后,二话不说,就把使者给杀了,把诏令牌放在城墙上烧毁。

探子回报得知,知淮安州许文德、知盱眙军张思聪、知泗州刘兴祖都因粮食耗尽而投降了。李庭芝继续搜集民间的粮粟以供应军队,粮粟吃完后,又令官人出粮粟;粮粟又被吃尽,又令将校出粮粟,杂以牛皮、麸蛐一起吃。士兵中甚至出现有煮自己儿子的肉来吃的,但还是每天坚持出来苦战。

德佑二年七月,阿术请求赦免李庭芝焚烧诏令的罪行,只要他投降,就有诏令送来,李庭芝也不接受。此时,南宋朝廷的益王(即后来的宋端宗赵昰)派遣使者以少保、左丞相的职务召回李庭芝。李庭芝命令部将朱焕驻守扬州,自己与姜才率兵七千人东进到泰州城,想从海上寻找机会突围,以便到南方广东、海南一带“勤王”。

元军将帅阿术发现李庭芝出城,就率兵紧紧围剿追击。谁知李庭芝离开扬州城后,副将朱焕就打开城门,以扬州城降元,并驱逐李庭芝的卫士、妻子儿女到泰州城下。由于姜才腰上疽痈发作不能参战,副将孙贵、胡惟孝等也打开了泰州城门投降。李庭芝听说泰州城内有变乱,情急之下,跳赴莲池,惜水浅而没有淹死,被元军抓住送回扬州。

朱焕向元军将帅阿术讨好说:“扬州自从用兵以来,尸骨满地成堆,这都是李庭芝与姜才所造成的,不杀他们还等什么呢?”结果,元军劝降不成功,先剐杀了姜才;李庭芝被处死的那天,扬州民众都伤心落泪,满城呜咽。

四.李庭芝与文天祥、史可法一样值得纪念

李庭芝在扬州与元军拼命抵抗期间,临安府虽然失守了,但南宋王朝的残余势力仍在福建、广东、海南等地继续抗元。宋恭帝赵显的哥哥赵昰于1276年6月14日在福州被立为宋帝,改元“景炎”,册封杨淑妃为太后,同听政;景炎三年(1278年)在碙洲去世,年仅9岁,庙号“端宗”。1278年4月,赵显的弟弟赵昺在福建冈州即皇帝位,改元“祥兴”。也就在这一年的6月,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岭(广东海丰)正在吃饭时,被元军统帅张弘范的军队突然袭击,文天祥的人马来不及应战,“皆顿首伏草莽”,文天祥在“仓皇出走”中被俘,文天祥想“吞脑子”自杀,但没有成功。其统领的督军府从此瓦解。

1279年3月19日,南宋的军队与蒙元军在广东崖山(一作“厓山”)展开决战(史称“崖山海战”),宋军被元军击败,元军随后包围崖山。南宋左丞相陆秀夫眼看“靖康之耻”又要重演,遂背上年仅8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在崖山的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宋王朝至此彻底灭亡。但这已是李庭芝在扬州罹难3年后发生的事情了。赵宋王朝,从赵匡胤公元960年建立到公元1279年灭亡,满打满算,前后320年。

李庭芝在扬州不惜为气数殆尽的南宋江山拼命抗争,直至献出生命,其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是常人所能明白,但我们似可从与李庭芝同时的文天祥身上找到答案。

文天祥在被元朝军队押解途中,曾经绝食8天,但没有死掉,只好开始进食。到了元大都后,元朝政府劝降关押他的时间前后达三年。元朝政府官员对皇上说:“南人无如天祥者”,希望文天祥能为新政权效力。但文天祥回答的是:“国亡,吾分一死矣。”抱定必死的信念。元世祖“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商议准备放了他,但又有人劝皇上说:文天祥放出去后,肯定会到江西起兵造反。最后还是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将文天祥杀害了。据《宋史》卷四百一十八《文天祥列传》记载,文天祥在临刑前,对再次劝降的元朝官员说:“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又非常从容地对刀斧手说:“吾事毕矣。”意思是说,我的心愿已了、使命已经完成了。“南向拜而死”。年仅47岁,比李庭芝死时小10岁。

文天祥的妻子在整理文天祥遗物时,在衣带中发现有文字,内容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李庭芝虽然没有似文天祥那样留下大量诗文和警句,诸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言,但李庭芝也是饱读儒家诗书之人,也是进士出生,也是得到了皇帝的知遇重用,肩负守护大宋江山一方领土安全的重任。其思想境界、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为封建王朝效忠的决心、其保卫大宋江山与民生安全的责任担当,是与文天祥一脉相通的,他誓死保卫扬州城的信念、决心与一心向死抗元军的勇气,正可从文天祥身上找到同样的答案。

扬州城,对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很是尊崇,利用史可法在梅花岭衣冠冢所在地,建起了“史公祠”供人们瞻仰,但对宋末抗元名将李庭芝的纪念似乎份量太轻,宣传力度也不够,扬州以外的人也很少知道李庭芝与扬州的关系。如果我们仅从扬州历史文化名城暨“宋大城”的由来这一角度审视李庭芝,也应该永远记住并纪念这位历史人物。

2020年2月15日完稿于金陵四合斋,2月16日、2月27日、6月1日再次修改

标签:扬州;历史;文化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