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擎:行书之冠
2020-05-22 09:39:00  作者:张国擎  
1
听新闻

导读

王羲之的行书自带一股魏晋风流的仙气,被尊为“书仙”,颜真卿的行书朴拙雄强,彰显儒家正大厚重的气象,被尊为“书圣”。两人的行书谁为第一?本文从王羲之书法人生的关键人物入手,推演出天下皆知的公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作者简介:张国擎,生于浙江南浔,祖籍江苏丹阳。江苏省专业作家。益生书画院院长。著有《国擎书法》(人民美术出版社)。另著有《惊鸿照影》《古柳泽》《吴越后裔》《国擎文集》等中长篇小说百余部,训诂学著作《少阳集》。近年来致力于地方重大史实性大散文写作,出版《历史沉钩》《去尘荐微》《钩沉探微》《垂虹熙南浔》等。《葱花》获马来西亚首届华文小说奖,报告文学《藏汉之子》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行书之冠(节选)

文 | 张国擎

一部《兰亭集序》,奠定了王羲之在中华书法史上的“行书之冠”地位。

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癸亥七月十一日,王羲之出生在山东琅邪(今临沂),有人说生于今天江苏省无锡市洛社。他是王导堂弟王旷的第二个儿子。

琅琊王氏系名门望族。从曾祖(曾祖父的亲兄弟)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不幸的是王羲之七岁那年,即晋怀帝永嘉三年(309)的夏天,司马越让王旷提兵三万越过太行山去并州上党援救。当时并州的刺史就是赫赫有名的刘琨,可惜王旷带兵去的时候,并州的绝大部分土地早已落入刘渊之手。王旷在当年白起围歼赵括军队的长平相遇刘聪,草率迎敌,结果战事惨烈,部将施融、曹超战死,三万大军覆灭,自己兵败失踪。

东晋建武元年(317)春,司马睿准奏安排李矩之子荫袭父禄。卫铄母子前往建康。朝廷划了一块地给李矩的遗孀卫铄,就是如今的总统府内西部熙园。里面有一泓池塘,1700年前的池塘还很小,是一条天然小溪。因为圈在建章宫(太初宫)后宫花园内,自然也就修缮成了池塘,种上荷花,盛夏绽放,很是好看。

卫夫人搬进来时,荷塘已经被庶民掘藕挖了个底朝天。盛夏季节,荷影儿也不见,倒是水清得很,书法大家卫夫人便将这方水域稍做整理,开辟了几亩菜地。专门让出一间房屋作为书法的教室,教儿子书法。旁边的池塘成了她天然的洗笔池(即今天的太平湖)。

当王导将王羲之在内的几个王氏男孩送到卫铄这里学书法时,卫铄一眼看出,这个与自己儿子同龄的王羲之有着许多特点:不善言语,喜爱读书。他读书时,总是独自静静地坐在角落里。卫夫人在王导送他们来时,让孩子们都写几个字看看。那时的王羲之在书法上并不突出,卫铄也就没有注意他。

卫铄讲究习书者的知识与悟性,特别需要理论素养。在古代印刷业还不发达的情况下,许多书法的理论知识,传播不便,不仅仅是看不到名人真迹,刻石勒碑字帖真迹都不易看到,形成笔法的经验更是保密,不轻易传人。一旦得到正确笔法和看到高水平的书作,学习者自然喜出望外。卫夫人深知王氏家族很重视家族文化与书画的传承,但孩子们的书法理论见解如何,她是要测一测的。

经过测试王羲之的理论知识,卫铄兴奋地告诉王导:此儿必定见过用笔之诀,凭我所识,此儿书写,有老成之智。我心里暗喜:此子将来必超过我啊!

王导以为卫铄与他客套,但细问下去,连王导也不能相信,原来年少的王羲之不仅随叔父王廙习书法,而且读过书法理论书。据他自己说,少年时看见父亲枕头中有本前朝的《笔说》,便偷偷地拿来读。王旷发现后问他:“你为什么要偷看我秘藏的书?”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他要看你运笔的方法。”父亲看他年龄小,便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把它交给你。”王羲之跪拜求道:“倘若等到我成人再看,恐怕就耽搁了儿子的才华。”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送给了他。也多亏王旷将那本书给了王羲之,一个多月后,父亲王旷战死疆场。

卫夫人不但在书法实践上有突出成就,在书法艺术的理论方面也有独到的精辟见地,更重要的是她将这些独特的见地,建立起比较全面深入的书论文献。这是难能可贵的!例如:她在《笔阵图》中首先提出,书法之妙“莫先乎用笔”。主张学习书法要上溯其源,师法古人。切记在一知半解地“明白”原理后,匆匆忙忙下笔,笔触之处不能体现预期的效果,费力耗神,无济于事。她还提出,在学习和创作时,要注意选用笔、墨、纸、砚的品种和产地,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她特别指出,执笔要有讲究,不同书体应采用不同的执笔法,并加以具体分析:“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乎不齐,意后笔先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超出了单纯论述执笔的范围。对书法艺术中的笔、意关系和书家修养等有深刻的论述。

卫铄的书法理论直接影响了王羲之。

在师傅的精心教授下,王羲之很快就小荷初露尖尖角。

……

年少的王羲之首先进入了历史上著名成语“三日仆射”中的尚书左仆射周顗的慧眼。

周顗风度潇洒,性情率直,是东晋出名的美男子和才子,身居高官。一日携妻女众家眷去鸡笼山踏青,傍晚路过归善寺,女儿周莹向父亲提出,大书法家卫夫人就在附近,我们何不去拜访,也好让女儿向她讨教讨教书法秘诀啊!周顗想也不想就答应了,这一家子人来到卫铄院中,只见几个十来岁的男孩都光着身体在练刀剑,不料有女眷闯入,顿时不知如何是好,倒是周顗眼快,让众家丁在女儿与太太前面挡作人墙,自己上前对闻讯而出的卫夫人施礼。卫铄知是尚书左仆射周顗,也不好说什么,赶快让孩子们入室更衣,他们在堂前屋里就座。仆人上茶。

周顗让女儿周莹就书法向卫铄请教,而卫铄却对周顗说,那位躺在墙角的人,你们可以向他问书法上的事。周顗这才注意到大家进出这么久,墙角的人捧书一直在看,并不关心周围的事,顿生好感,便问其人是谁。卫铄说,虽然年少,满腹经纶,他的书法理论,做你女儿的师傅绰绰有余。说着,便喊道:“逸少,过来见过尚书左仆射周大人!”

那墙角之人并不理会。卫夫人也不生气,对周顗说,看书入迷了。说着,自己起身要过去,被周莹拦住,道“师傅,如果你不说我放肆,我去喊他。”周莹在家是出名的野丫头,虽然才13岁,颇有男孩风度。倒是周顗喝住:“莹儿,这不是在家里。”便问此人来历。卫夫人说,已故王旷将军的次子羲之。周顗早在朝中听说王导有个侄子书法了得,现在听了卫夫人这话,赶紧又看了几眼,摸着下巴,乐着点头道,如是此人,丫头可以放肆!

周莹见父亲这么说,反倒停下脚步,说:高傲的人,我见得多了,我不去了!

这番插曲早被内室里李充等人看在眼中,大家一拥而上,把墙角的王羲之抬起,一二三喊道:你岳丈来啦!

王羲之被这几个小子一哄抬,从书梦中惊醒,呆呆看着屋外的客人,不知出了什么事。卫夫人对李充等人呵斥一番,把他们轰了出去,让王羲之过来陪着周顗一家。渐渐地,王羲之缓过神来,高高的身材,白白净净的肤色,清秀而聪慧的两眼闪烁着令人喜欢的光芒。周顗夫妇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一番书论,更是俘获了周莹的神魂。

数日后,周顗退朝与王导一起出来,途中,周顗向王导提出请王羲之到他府上教女儿书法。王导笑道,周大人,这男女有别啊!周顗想了想道:也是,说小还小,说大也才十四五岁,情窦初开……接着表示道:我尚且不在乎,你呢?王导乐道,我侄儿未娶,你女儿有媒妁了没有?周顗理直气壮地说,当然没有!王导乐道,那就好,教归教,若要谈婚论嫁,还得请我那守寡的弟媳来定夺。周顗道,那卫夫人可不是王羲之的姨母吗?她会不会已经向无锡说了?王导道,若是那样,可就美了你啦!

史上称王羲之到尚书左仆射周顗家做客,周顗特意安排牛肉宴来欢迎这位少年才俊。当时“牛肉宴”为最高级别的礼遇。其中一款做法,是取生下来不足三月的整头乳牛,先由仆人将整牛清理干净,用炭火烤至七成熟,然后将炭火移至席间,宴席围四周,北边主席,左右依次。每席上安排一女子陪侍。女子负责给宾客切肉置食盘中,添酒、夹辅料等。据说,当时王羲之被周顗安排坐北席主位,陪侍原是一位妙女,周顗的女儿自告奋勇说,我师傅那儿,就由徒弟我自己上了。周顗闻后怔了一怔,竟然笑着答应了。当时众客还不熟悉王羲之,见此布局,觉得其来头一定不小。牛烤好,仆人将牛心移到周顗席案。周顗乐呵呵动手先切了一块牛心肉,举起刀,对着众宾客道:今日设牛案招待各位,意在推出一位青年书家才俊。接着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大大地夸了一番,并亲自将这块牛心递给王羲之。王羲之自然不敢接受。周莹表示代收。周顗恰不让,众人一起捧场。王羲之在一片热闹氛围中接过了牛心肉。

周顗持牛心奉王羲之的事便成为佳话,也使王羲之名声大振!

晋永昌元年(322),“王与马,共天下”的王敦借口清君侧,反叛东晋。

周顗首先告诫女儿,司马绍要对王氏一族开刀,我们不能在这个时候添乱。周莹要爹爹尽力保护王羲之!周顗说,爹爹也喜欢他,自然是要保护的。于是,就有王导领全家百余口人自绑宫门前请罪的故事,更有周顗前往司马睿宫中求情的美谈。可惜周顗这人做好事不愿意留名,找司马睿求情就是为了救王导一家,恰恰路过那百余人下跪的场面时,竟然装着看不见,更没对王导露半点风声!

偏偏王导误解了他,在后来周顗遇险时,王导记恨当年自己下跪周顗置之不理的往事,竟袖手旁观周顗被叛军所杀。这就等于亲手杀了周顗!事后王导得到了周顗写给司马睿为王导一家求情的亲笔奏折,已是周顗被王敦灭后。王导手捧周顗亲笔写的以一家数百口性命担保,奏请刀下留王导全族性命的上书悔之莫及,人死不能复生,周莹从此再与王氏无缘……

得知内情后的王羲之开始疯狂地寻找周莹,人海之中何处去寻找?

在一个秋风萧瑟的黄昏,王羲之跪别老师卫夫人,与同庚兄弟李充等人告别,默默回到无锡母亲身边,想从此隐居民间。他这样做,正是为了痛苦地割断自己对周莹刻骨铭心般的爱。他闭门谢客,全身心地将自己沉浸于书法之中。王羲之开始钻研卫铄临别时赠给他的《笔阵图》。不仅仅是反复研读,据后人记载他光临摹与抄写就不计其数。渐渐悟出书家不能守旧、要有创造的道理。

以书法的俊秀而言,当时的庾翼远远胜过他,也在想突破“瓶颈”,但苦于摸不着“象”。王羲之无意中从民间获得了东汉刘德升的“璎珞篆”及其他遗墨,发现在“正书”中,偶尔改成简易行书,反而能够得到快意的书写效果。这一收获,恰恰是王羲之苦苦寻求的“希望”!王羲之一直追求的突破,是卫铄理论与历代书家“强强联合”的实践方向,而刘德升的率性放肆,令王羲之在《笔阵图》的基础上,集中精气神下大力气于篆、草、隶、楷各种书体的基本功上,便“背叛”性地将各种书体揉搓融为一体,开创一种新的书体。这就是从草楷结合上独创出的以继承为主、不变旧法、用隶法写楷、独创“草楷”结合体的行书。

果然,王羲之成功了。书法在王羲之手里,出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新面貌。用卫铄的话说,王羲之新创的书体,柔韧刚力,千书一体,千篇各异,一时称王羲之“万字不同”,精当质朴,端秀清新、遒媚劲健……

王羲之的母亲,更关心的是儿子的婚事。他哥哥籍之的第一个孩子已经十几岁,而王羲之则无暇顾及母亲对他婚事的关切。

郗鉴是晋室的忠臣,司马绍告诉郗鉴,凭自己与王导的接触,认定王导与王敦不是一条心,王氏一族,唯敦长反骨。郗鉴离开京都前,专程前往归善寺看望李矩遗孤,就在卫夫人那里,见到了前来看望老师的王羲之,交谈后特别喜欢他,当时心下暗许:愿以女嫁此郎。但他没说出口,更没向卫夫人透露丝毫,聪明的卫夫人已经觉察出郗鉴对王羲之的厚爱。

晋明帝太宁三年(325),司马绍病危中,任命卞壶为宰相,与司徒王导同受顾命、辅佐幼主成帝司马衍执掌朝政。晋成帝咸和元年(325),司马衍登基。郗鉴被指定与卞壶、王导、庾亮、温峤等人辅政。郗鉴同时还进位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

此时的郗鉴有了当年王敦的权力。郗鉴不是王敦,他是东晋帝室的忠诚臣仆。但他同样也需要朝廷的信任。思虑再三,他考虑朝中有两人能够辅佐成帝。一位是宰相卞壶,卞壶耿直无私到不近人间烟火的地步。另一位则是王导。王导与卞壶不同,自从出了王敦的事后,他也成了好好老先生,经常不讲原则。郗鉴与王导素有交往,如今的他便有意将家中待嫁之女郗璇,联姻王氏一族……

当时的郗鉴领兵驻京口(今江苏镇江),他有了这个想法后,便与门客们商量。门客说,这事好办,王府的后生好几位,个个长得俊雅,不知大将军看中他家哪位啊?另一门客说,最好能够选在他们都在一起聚会时,精挑细选?郗鉴依了门客们的意见。着人去建康打探,得悉:这年春上,卫夫人择期给儿子李充娶妻。王羲之的母亲是卫夫人的表姐,卫铄请她帮忙。无锡王氏几个男孩子也都同行。郗鉴乐道:天赐良缘也。急令门客持自己的亲笔书信前往秦淮河边的王导府上投递。

王家的子弟,当然都愿意娶郗鉴的女儿。一是郗鉴一代重臣,在朝廷极有威信,做女婿的自然有倚靠。二是这郗家的名媛才貌双全,京城素有耳闻,得此佳人,也是人生之幸。所以一个个都华服翩翩,希望自己被选中。王氏子弟中只有一人无所谓,好像不知道招亲这件事一样,懒在东床之上,袒腹而卧,好不自在。

王导看完郗大人求联姻的信后,笑笑对门客说,正巧啊,去,那些孩子都在东厢房里,你自己去看吧。选中了以后告诉我就成。门客到东厢房看过之后,谢过丞相王导,赶回京口郗府,回复郗鉴:“百闻不如一见,到了王府一看才知道,王氏几个男儿个个长得真的都不错,英俊潇洒。听说我为您选女婿,都表现出庄重矜持,有的还有些拘谨。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卧于东床,好像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上说:“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袒腹卧,如不闻。”

郗鉴听到有这样率性的王家少年,大为惊叹,感觉如此帅郎才配做郗府的佳婿。赶紧对门客交代:“这就好,我喜欢这样的人。选那位袒腹东床的为婿。”郗鉴后来到建康办事,专门见王导一问,才知道那东床袒腹的正是王羲之,便向王导提出将女儿郗璇嫁给王羲之。

这就是“东床快婿”的由来,“快”是说郗鉴的决定之快。他之所以这样爽快,实在也不只是因为王羲之那天的率性之举,而是王羲之的风度正符合魏晋的社会时尚。

王导没有郗鉴的乐观,叹口气说,这事我可无法做主,得问问他自己。

岂有此理!郗鉴恼道。

王导:你不知道周顗之事吗?如果不是我的错,周顗之女已经抱着孩子站在我们面前了。就因为周顗之女,这孩子一气之下跑回无锡乡下隐居去了,若不是他师傅家的大事,十六台大轿亦抬不来他!原本让他在卫夫人那边帮忙的,这孩子在那儿什么忙也帮不上,还嫌碍事,这才跑我家与其他兄弟热闹的。来了吧,也不合群,整天捧着书看。我说啊!你相中了他做你女婿,我可没那么乐观,料定这孩子心里还想着周家女儿……

这如何是好。郗鉴愁起来。回到府上,一双眉头紧锁。门客知道后,献计道:派人前往建康寻找到当年在周顗府上侍候小姐的丫鬟,如果找不到,收买曾经在王羲之身边侍候他的仆人……郗鉴不解地问:这是为何?门客道,从他们那里了解周顗女儿的装束。然后让小姐习作周顗女儿的举止,蒙住那小子,只要他一旦入港,那就是钓着金龟婿,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郗鉴:好是好,怕是我女儿也不愿意啊!

话音刚落,屏后传来女儿郗璇的声音:爹爹,女儿愿意的。

郗鉴见女儿如此,便让门客去办。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寻到当年在周顗女儿身边的两个丫鬟。将她们带到京口,日夜调教郗璇,连装束衣着都一应全变作了周莹。用周莹身边丫鬟的话说,郗璇的身高与身段脸盘都酷似;若不细察,是辨别不出真假的。另一丫鬟则提醒说,周小姐的字与郗小姐的字虽然写得很相似,若是入高手眼里,还是能辨清楚的。郗鉴嘱女儿加紧临摹周莹的字。

不久,得知王导要到京口办公务,郗鉴马上赶到建康,私下通报王导,请他借公出机会带王羲之到京口。王导出行京口,带上王羲之作随从,本是很正常的事,但王羲之的脾气特别,如果硬来,反倒不好。郗鉴的要求也正合王导之意,自然也就要想方设法成全。急中生智,王导前往卫夫人家中,请卫铄帮忙。卫夫人知道是好事,连连称赞郗鉴的厚道,愿意帮助,请相国带口信让王羲之到她家中来。王导临走前,王羲之母亲过来送大伯离开,临行前告诉王导,让逸少过来看看他娘,人老了,几天不见儿啊,怪想的……

王导回到府上,故作漫不经心地对还在看书的王羲之说,你娘怪想你的,你表姨说她夜不能寐,是不是该去看看她啊!

王羲之是个孝子,话没听完,拿着书就要出门。王导问他去哪。王羲之说,大伯,我今晚就不回来了,住我师傅那里……哦,明天大伯去京口,能不能免小侄这趟苦差啊!

你先去看看你娘,然后再说吧!王导敷衍他。

到了卫铄家中,王羲之见到了母亲。母子说话间,卫夫人也过来一起说说话,卫夫人从王羲之嘴里套出话,知道要随王导去京口公干。卫夫人立刻对表姐说,我久欲去京口看看,孙权在那里筑铁瓮城,应该有些可观摩的古物吧!你们去几天啊?正好我儿的婚姻大事还有半个月哩,赶得上的,我带儿子与你们做伴索性借公济私观观京口胜景如何?听说李充母子前往,王羲之来了劲,决定随王导去京口。就这样,王羲之落入了他们设好的“圈套”。第二天,王导派了车过来一起接了卫夫人母子与王羲之母子,女眷坐车,男士骑马,一行浩浩荡荡随王导前往京口。

这一行刚刚在驿站安顿,郗鉴便前来驿站看望王导,并与卫夫人与王羲之两家见面,告诉他们,明天正午设家宴宴请大家。郗鉴知道李充半个月后成婚,很高兴地说,你父亲是我很敬佩的英雄啊!将门出虎子,有你这样的后生,乃我朝之大幸啊!卫夫人倒也很实在地说,孩子很想接他父亲的班为国效力,若能在老将军麾下,我也放心啊!

相国在此,待相国回京复命时,向皇上奏请起用英雄之后,也在情理之中嘛!郗鉴说话间看看王羲之,问:逸少意下如何?

王羲之顺口答应:好啊!

公务须在郗鉴府中处理。郗鉴有意安排在花园茶亭接待。王羲之陪在王导身边,大家喝茶说事的时候,郗璇在丫鬟的陪同下前来向郗鉴问事。在一边陪着却手不离书的王羲之并没有在意郗璇的出现,而是郗璇的声音让王羲之抬起了头,这时郗璇也故意朝王羲之斜扫一眼,当与王羲之目光相碰时,郗璇故意做出惊愕诧异的表情,但又立刻显出无奈之哀切。王羲之大为惊骇!呼地站起来。

王导严厉道:逸少,你坐下。

王羲之只好坐下,眼睛盯着郗璇。看着郗璇在郗鉴的吩咐中离去。而渐渐走远的郗璇也再三回首。这让王羲之按捺不住,莽撞地突然向郗鉴问,刚才来的是谁?

休得对将军无礼。王导叱喝道:读书人,怎么能如此无礼。

王羲之慌忙起来给郗鉴赔礼道不是,然后告知原委,说他似乎见到了以前的恋人,他相信这位姑娘正是他苦苦寻找的周莹。

郗鉴朝王导看看,两人对视一眼,便开始对王羲之编故事。其故事很简单,就是一句话,这个姑娘是周莹,是我保护下来的,她现在改名郗璇。如果你愿意与她交往,我没有任何意见。王导忙表态,我们王家也尊重你的态度。

众人皆大欢喜的事就这么定了。

半个月后,李充与王羲之一起做了“丈夫”!

……

(精彩全文见《当代》2020年3期)

标签:王羲之;王羲;书法
责编:杨春源 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