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吉山石人石马缘何有“金陵红”
近日,近30名南京郑和海丝志愿者身着“海丝蓝”志愿服来到南京江宁区东善桥吉山社区石马村,寻访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吉山失考墓石刻。志愿者们从栩栩如生的石人石马和精美的雕刻中领略了考古工作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中华文明的辉煌和璀璨。
两位身材魁伟的石武将手持金瓜锤和宝剑,站立在田野里,显得气宇轩昂。它们的头盔、护心镜、战裙、护膝、胸甲、背甲、战靴等均雕有繁复精美的花纹。“石武将所用青石出自南京本地,石质优,风化比较慢,被水淋过后会有一道道红色印记,老南京人习惯称之为‘金陵红’。”志愿者群体中学考古学专业的王帅介绍,武将手中所持宝剑上有北斗七星图案,“这是明代皇家非常喜欢的一种纹饰,很多明朝皇室的棺椁,其棺盖或棺底板上都会有北斗七星图案”。
距离石武将不远处还有一匹石马,马耳离地面接近两米,比南京地区现存的大多数古代石马要高许多。石马身上的笼头、马鞍等精雕细琢,有精美的装饰云纹、龙纹,虽经历几百年风雨,但依然清晰可辨。
“我在南京看过好多石马,但马鞍饰龙纹的至今只见过两个,一个是朱元璋的开国大将常遇春的墓道石马,另一个就是眼前这匹不知属于何人的墓前石马。马鞍雕刻龙纹属于墓葬规格比较高的。”与志愿者同行的郑和后裔郑自海(郑和第十九世孙)告诉记者。
究竟是什么人物拥有这般气派、豪华的墓前石雕?南京师范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王志高教授认为,这组石刻守卫的墓主是明代永乐年间的丰城侯李彬;也有研究者认为,吉山失考墓的墓主是死在鄱阳湖大战中的高阳郡侯韩成。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墓主人至今仍然无法确定。
“考古不仅能为国家和民族历史提供有力的例证,也能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海丝文化保护志愿者分会会长俞哲骜表示,成立于2020年7月11日的南京郑和研究会海丝文化保护志愿者分会,不仅经常为南京郑和纪念馆提供讲解、接待等公益服务,还定期组织各种讲座、文物保护、古迹寻访之类活动,推动文化遗产融入大众生活,体现当代价值。
(江南时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张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