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耕地是农业发展之要、粮食安全之基、农民立身之本。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农工党省委副主委吴建坤表示,长期以来,人多地少的国情使我国农业生产一直坚持高投入、高产出模式,对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的利用,质量状况堪忧,突出表现为中低产田面积大、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大、污染耕地面积大、有机质含量低、补充耕地等级低、基础地力低的“三大三低”问题。
前不久全省农业农村会议召开,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必须始终坚持三农“重中之重”战略思想不动摇,要紧紧抓好粮食生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充分调动保护农民和主产区“两个积极性”,促进粮食稳产高产,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江苏贡献。
吴建坤说,落实“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必须守住18.6亿亩耕地数量红线,更要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全面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真正实现“藏粮于地”。
吴建坤还表示,近年来,我省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省高标准农田面积已经超过4000万亩,占我省耕地面积的近70%。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效益发挥不充分。部分中低产田以及养分失衡的耕地尽管加强了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灌排能力得到了改善,但土壤有机质含量少,耕作层浅(部分四级以下耕地耕作层厚度不足30厘米),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弱,土壤酸化、土壤板结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些地区开展大面积田块平整时作业方式粗放,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耕作层,使得土壤养分和地力下降。地力不提升,产出效益难提高。
二是补充耕地与占用耕地质量不相当。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较多,且占用的耕地多为城镇近郊和公路沿线、水利设施好、土壤肥沃的高产农田,而“占补平衡”补偿的大部分都是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较差的土地,耕作层浅,肥力低。尽管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但由于缺乏地力建设方面的投入,即使再过3-5年也难以达到良田熟土的产量水平。
三是农田生态问题依然突出。除工业固废、未达标排放水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耕地外,化肥农药农膜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也依然严峻,农田生态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地区耕地中的重金属含量存在明显的累积现象,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钾肥”等不科学的施肥方法和农药使用过量,在影响到农作物均衡增产和农产品品质的同时,也增加了土壤污染的风险,使耕地土壤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
农业要高质量发展,高标准的农田耕地是保障。针对上述问题,吴建坤建议:
一是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实施“三项工程”。“护好土、培沃土、治脏土”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目标,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开展“补短板、强弱项”行动。优先实施耕地地力提升工程,加强示范推广地力提升绿色技术,突出围绕高标准农田开展耕地地力提升示范区建设。优先实施化肥使用“双减”工程,以“耕、调、改、 替、轮”为路径,综合施策,持续降低化肥使用总量和使用强度。强化测土配方施肥,加快轮作休耕推进,有效开展果蔬茶有机肥替代。优先实施净土工程,从防、控、治关键环节入手,强化监测评价,突出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加强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每5万亩建一个“三区四情”监测点。
二是改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工作。江苏高标准农田占比已近70%,对剩余的30%耕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时,应从提高农田综合产能、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这一总目标出发,将田间基础设施、耕地地力及土壤健康等因子综合考虑,纳入统一规划,“软”“硬”措施协同实施、协调提升。
三是设立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专项资金。落实《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要求,省级层面要设立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专项资金,形成政府引导,多方投入的资金筹措机制。同时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争取设定国家层面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专项资金。
四是完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考核体系。结合新时期对耕地质量建设的要求,依据《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加强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等指标的考核,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更加全面地推进。
交汇点记者 林元沁 通讯员 李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