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连,汉字艺术汇融两岸
言恭达自作诗《海峡两岸汉字艺术节答台湾同道》大草中堂赏析
2022-08-23 21:1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蒋力余  
1
听新闻


一脉相连,汉字艺术汇融两岸

言恭达自作诗《海峡两岸汉字艺术节答台湾同道》大草中堂赏析

□ 蒋力余


海峡两岸汉字艺术节答台湾同道

百载寻根缘一脉,两分骨肉万民哀。

同宗泪洒黄陵祭,不尽乡思归棹来。

  凝聚力是一个民族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凝聚力从何而来?从文化中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紧紧维系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虽经无数春秋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之袭击,而我们的民族意志依然如五岳嵯峨,耸立于历史时空之中;如长江浩荡,奔腾向前,无物敢撄其锋。近读言恭达先生的自作诗《海峡两岸汉字艺术节答台湾同道》大草中堂,深切地感受到海峡两岸同胞文化相连、血脉相通的依依深情,坚信海峡两岸统一的美好理想必定实现,真可谓同心之言,其芳如兰。

  汉字历经甲骨、金文、秦篆、汉隶、行书、草书、楷书的演变,呈现为一部涵盖社会、历史、时代、人文的中华民族文明史。珍爱汉字就是珍爱中华文化。

  “海峡两岸汉字艺术节”是文化部主管搭建的海峡两岸高规格高品位的汉字文化艺术交流平台,旨在揭示汉字所承载的历史内涵与时代意义,增进同胞的相互了解,推动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海峡两岸汉字艺术节自2010年9月拉开帷幕以来,分别在北京、台北、枣庄、台南、苏州(常熟)、贵阳等地举行,一直到2020年。言恭达基本上都参与了每届书法篆刻展并数次访台,并在艺术节论坛上作过多次主旨演讲。如在第五届论坛上大陆学者有范曾与言恭达,台湾学者傅申等四位作主旨演讲,言恭达所作的《中国书法文化的哲学思辨》的演讲,得到了两岸学者的好评。在第七届贵阳论坛上,言恭达与台湾著名文化学者傅申教授分别作文化学术讲座。通过海峡两岸汉字艺术节多年制度性的学术文化交流,言恭达结识了很多台湾高校具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大师,与著名学者如傅申、李奇茂建立了深厚友谊。大家都期望海峡两岸的早日统一。诗作见于《抱云堂吟草》,创作于2011年,书品创作于2022年8月。

言恭达在两岸书家交流笔会中,右为台湾著名书画大家李奇茂先生

  “百载寻根缘一脉”,起笔描写海峡两岸同胞的同根同源,血浓于水。“一脉”,既指血缘上有相同的基因,有与生俱来的亲情,又指文化上萦系坚柔的纽带。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之结晶,是思想情感的载体,我们的思维方式、哲学理念、审美情感都镌刻在汉字之中。“寻根”,这是比喻性的说法,特指寻找祖籍宗族,寻找生命之源、文化之源,这个意义重大。寻找民族之根是一项国际性的活动,在华人的思想意识中至为重要。华人重视寻根,这是对生命本体之珍视,对祖先之尊重,对文化之尊重,对子孙后代之激励。“百载寻根”,是指寻根意识为一种传统,中华儿女不管身在海角天涯,不管已历千年百载,都在诚心诚意寻觅先贤的足迹,寻觅文化的渊薮。正因为有这种寻根意识,中华儿女方能心灵相通,意志凝聚,在历史的征途中奋然前行。

  “两分骨肉万民哀”,为海峡两岸的离分而深深感伤。“骨肉”,比喻两岸同胞血肉相连。骨肉天亲,同枝连起,两岸同胞都是中华儿女,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感,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同胞之情割不断、拆不散,由分而合指日可待。“万民哀”,因民族离分而痛彻骨髓,读于右任《望大陆》一诗可感知这种撕肝裂胆之情:“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些诗句字字血,声声泪,是千万游子的共同心声。为什么“两分骨肉”呢?由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国民党政府败逃台湾之后长期采取敌视大陆的政策;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内政之粗暴干涉,对我主权之肆意践踏;少数台独分子之媚外卖台。台湾回归,必须与恶势力作长期的坚决的斗争。

  “同宗泪洒黄陵祭,不尽乡思归棹来”,描写海峡两岸同胞一起祭奠祖先的情景,强化民族的认同感,暗示海峡两岸统一的日子一定会到来。“黄陵”,指黄帝陵,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镇,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出土的仰韶文物表明,远在新石器时期,华夏的先民便在这里繁衍生息。子孙祭奠先人墓茔称为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深切缅怀,也表达对先民所创造的优秀文化之景仰。清明祭祖是我国最重视的一个祭祖节日,这是从周代开始的,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祭祖与儒家文化关系密切,《论语·学而》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海峡两岸相通后,台湾同胞的代表多次祭拜黄帝陵,有的回到故乡祭拜先人墓茔。“不尽乡思归棹来”,海峡两岸同胞相互思念,血脉相连,敢与恶势力作坚决斗争,分离的局面一定会结束,两岸统一是必然趋势。“归棹”,归舟,指游子的归来,语出王勃《临江·之二》:“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

言恭达与台湾著名学者傅申先生

  此诗是在海峡两岸汉字文化节期间赠给台湾籍艺术家的,以典型化的细节描写抒发两岸同胞骨肉相连、心灵相通的依依深情,表达两岸统一的坚定意志。诗境有历史的远瞩,心灵的感知,理性的思索,未来的展望,诗人想到海峡两岸同胞的离散飘零,不觉潸然泪下,诗境于豪荡雄逸之中深寓凄清感伤。书品为大草中堂,抒情既从正向切入,又为移情切入,以豪纵俊逸的书法语言遣意抒情,灵源自涌,激情澎湃,情以物迁,境随辞发,诗书为一,仪态万方。

  言恭达为当代卓越的大草书家,熊召政论及他的大草时说:“他的草书独树一帜,不但展现了激情四溢、想象飞腾的时代特质,更体现了云蒸霞蔚、雍容大度的盛世气象。”林凡说:“恭达先生在其作品中所流布的不凡气度和胸襟,高蹈而壮阔,妍丽而雄强,慧根内植,豪气干云。”以大草为代表的书法艺术以典型化的流动的多层意象遣意抒情,圆览此作,体现抒情的深挚性、浓郁性、多层性之美感特征。翁方纲诗云:“独立空山始大悟,世间无物非草书。”高境界的艺术是创作主体深挚情感的物化外化,时代风光的投影。俯而视之,似江涛拍岸,雪浪千堆,彩霞流泻,波光粼粼,这豪荡雄逸的气势,难道不令我们想到浩荡奔腾的台湾海峡吗?不令我们想到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统一的滚滚潮流吗?平而视之,山苍树秀,巍然屹立,难道不令我们想到嵯峨的五岳,巍然的阿里山吗?是的,海峡两岸人民追求统一的意志坚如山岳,浩如江流,坚强不屈,一往无前。

  徐而察之,那清劲跳脱、苍秀灵和的线条,既来自传统,更来自创作主体逸发的天机。观其用笔,以圆为主,辅以方笔,形圆意方,形方意圆,斯品宗篆籀之高古,取碑版之雄强,掠“二王”之萧散,融鲁直之拗峭,化铎山之恣肆,书与诗偕,意与境合,潇洒流落,翰逸神飞,灵烟飘渺,珠辉玉璨。用笔以篆入草,连断相合,笔断意联,笔断势联,仿佛有一股冲击力震撼力深蕴于字里行间。“载”字的戈挑长线,“来”字的竖线,如长枪大戟,如导弹激光,彰显出无坚不摧的力感气势;“缘”“万”“洒”等字的抒情长线,柔中寓刚,清劲果断,化百炼钢为绕指之柔,既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又表达了两岸同胞凝聚为一、坚定不移之意志。结体时而谨严,时而疏荡,时而凝重,时而飞动,形成“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的力感气势,抒情高潮,跌宕起伏。书家既精于用笔,又精于用墨,细品“百”“寻”“陵”“思”等字用浓墨重笔,如点漆,如冻云,如泪痕,让我们联想到中华民族百余年来苦难的历史,联想到海峡两岸同胞思念的泪水,联想到台湾上空笼罩着的一片片乌云;“两”“肉”“泪”等字又使用了枯笔渴墨,让人想到两岸同胞的魂牵梦萦,想到两岸同胞在月下举首凝望的情景,想到乌云荡尽、彩霞满天的美好未来,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豪荡纵逸,深挚绵渺,大致是言恭达《海峡两岸汉字艺术节答台湾同道》诗书意境的美感特征,艺术家在诗书意境里寄寓了丰富幽邃的审美情感,是民族意愿、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试和原韵为小诗一首作结:

  精生白骨卷烟埃,泪湿衣襟不尽哀。

  浩荡江流遮不住,荡除霾雾彩云来。

  (本文作者系湘潭大学教授)

标签:海峡两岸;汉字;言恭达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