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达艺思四十四
2022-08-21 20:4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言恭达  
1
听新闻


恭达艺思四十四

言恭达

  ▲“书者,心之迹也”。蜕庵太师云:“书道如参禅,透一关,又一关,以悟为贵。”篆学亦须靠“悟性”之发韧。曼翁师常告诫作书千万不能“太认真”,并须“还生”。先生作书,看似漫不经心,无不惨淡经营,有如东床高卧,了无拘束之感。自然生乎形,气韵生乎法。书画重境界,非可以形似论之。书以气生,六法中最要紧的是“气韵生动”,一靠创作意境,二是笔墨情韵。以意为主,意造境生。有法无意,仅称“书匠”;有意无法,多为“野狐”。篆学是“形学”,也是“心学”。法太严则伤意,意太放则伤法;太著意则笔滞,太放法则意滑。

  ▲意生法中,趣生法外,意法相生,心手相合,才是真善美。篆须求高古。法别高下,情分雅俗,学书应溯流而上,沿波探源。写篆,以习秦以上为高古。避小家气,显大气象。以大篆笔法与章法来写小篆,更臻妙矣。写篆,姿媚过多,则近于俗。

  ▲篆须求含蓄。吴昌硕写《石鼓文》写出了风格,惜专取直势,一冲而下,稍逊含蓄。《石鼓文》最难写,因字形方,笔画短。写石鼓须有果敢之力,更要有含忍之力。有果敢之力,笔势才能峻拔;有含忍之力,笔画才能写得短,写得有内蕴。书篆剑拔弩张易,雍容含蓄难,所谓“棉裹针,中藏棱”实为不易。

  ▲篆须求典雅。我以为必具“五气”,即书卷之气、纯正之气、清逸之气、高婉之气(“婉”者,圆活流转,深厚隽永,绝非软媚纤靡,婉则气不乱)和浑朴之气(朴素自然,古淡天真)。“最嫌烂熟能伤雅”,太甜、太熟、太媚、太巧都表现为一种俗态,实不可取。

  ▲“韵”乃书之要。唐人重结构,深求规矩准绳,天然韵味渐失;清人重台阁,以“乌、方、光”为目标,呆滞之气充塞翰苑,可谓悲矣。书家常注重行草书之韵,而轻忽篆隶书之韵。行草书动感强,易出韵;篆隶书重静态,律韵内含。书画以韵为主,得力于“静”字。此韵有绝俗、传神、含蓄、味外之旨、流美之情等多重内核。此“静”,显映出书艺之火色纯青。“和平简静,遒丽天成”亦是篆隶学书法审美的最高准则。湿笔取韵,渴笔取气,然湿中不是无气,渴中不是无韵。笔墨之道,如此而已。

  ▲书篆若书楷,最能养气。大凡动笔之初,默想其神,静思贯通,矜燥俱平,性情皆备,书卷气息自然贯乎其间,而少俗态。今古均有人书篆或束笔或剪锋,即使篆形点画齐均,却生气全无,何谈神韵乎?黄山谷云:“摹篆当随其斜。”斜即歪斜,意为顺其形势。若刻意肥瘦划一,大小相似,则风韵俱失。晋书以韵度胜,唐人则筋骨长,气息终究不同。学者临摹,对临不如背临。碑贵熟读,不宜生临,朝夕谛观,研读再三,明其用笔之理,取其高华苍古之精神,不必拘之于形似,心得其妙,笔始入神,所谓“悟彻而入”矣。

标签:气韵;石鼓文;俗态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