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读史】“旱魃为虐”几时休
2022-08-18 15:4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束有春  
1
听新闻

  今年夏秋以来,从6月13日开始到8月中旬,全国已经超过100万平方公里、涉及12个省区市出现持续高温,部分地区旱情严重。40度以上高温在往日是不敢想象,今年已经屡见不怪了。重庆地区最高气温已经达到43度,所以南京地区连续出现的41度高温记录,也似乎让我们心里得到了一种安慰。气象部门一次次发出“红色预警”,称2022年的这一次高温少雨,已经打破了1961年那一次的最高记录。

  长江中下游水位下降,致使一些暗滩怪石重见天日;秦淮河与长江水脉相连,水位随之下降使垂钓者能将钓竿伸向水的中央。

  飞翔的雄鹰与山雀因热浪腾涌翻滚,一昏头就从天空栽了下来;地面上,竟然出现喜鹊与小松鼠张着嘴巴向行人讨水喝的场面。

  置于户外窗栏杆上的兰花草儿们,那葱郁的绿叶已经被烤成焦黄;植根于大地的树儿们,也被炙热熏蒸得疲惫蔫样。

  有的庄稼田地因供水不足而裂开了一道道伤口,亟需人们去浇灌疗伤;江南水乡的那些清浅池塘,螃蟹竟然因为水温过高而提前成片片地夭亡。

  但我要说,旱与涝,本来就是我们人类经常会遇到的自然现象,没有什么可以慌张;更何况,我们正处在新的发展时代,早已具备对付旱涝的良方。那些高温和旱情严重地区,政府已采取果断有效措施,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减少了不利影响。

  但我要说,在蒙昧与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每当遇见旱涝灾情,人们只会祈求老天的帮忙。“祈雨”“祈晴”的祈祷场面,连天子皇帝老儿都在带头祈祷上苍。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这类的记载,可供我们遐想。

  《诗经·大雅·云汉》,是一篇记载西周时期的周宣王(?-前782年)向上天求雨的祷词。全诗八章,每章十句,通过比较详尽的叙写,深刻反映了西周末期在镐京周原附近出现的严重旱灾情景,抒写了作为天子的周宣王因旱灾难除而愁苦不堪、忧心如焚的心情。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我心惮暑,忧心如熏”。

  在周代人的心目中,出现严重旱情,都是因为那位叫“旱魃(bá)”的神在肆虐作祟造成。

  这位旱神“魃”到底是什么模样?原本还是一位天界女神,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其表现并不是那么可恶可怕,还帮助黄帝打了胜仗,统一了华夏。

  在西汉人刘歆所撰《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炎黄大战时,黄帝利用他的威信与号召力,指挥“虎豹熊羆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最后消灭了炎帝部落。这一点,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亦有明确记载。实际上,是指黄帝率领那些崇拜虎豹熊羆为图腾的部落来与炎帝开战,直至将以农耕为主的炎帝部落打败。

  炎帝虽然被打败,但后来又出现炎帝后裔蚩尤奋起反抗,要为炎帝复仇的战争场面;再后来,又出现夸父、刑天、共工等神性与人性共存的人物,他们均为炎帝的后裔或属臣,在前仆后继地与黄帝部落决战着,但他们也先后都被黄帝部落打败了,其中,蚩尤与夸父二人,都是被黄帝手下大将应龙给斩杀。

  应龙后来“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在古人看来,南方多雨是因为喜欢生活在水中的、黄帝的得力战将应龙居住在南方,所以就因其类别感应,致使南方多雨。

  那么女魃后来的命运又如何了?

  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女魃本为天界女神,只因帮助人间的黄帝打败了蚩尤,神力可能已经耗尽,再也上不了天了;或者说犯了天界不杀生的戒律,玉皇大帝再也不允许她上天了。谷社后稷的侄儿“叔均”将情况报告给了黄帝,黄帝只好将女魃安排到“赤水之北”即西北澣海之外的地方去生活了。今日之西北地区之所以干旱少雨,古人也通过神话找到了原因,那都是因为旱神女魃所致啊。

  但是,到了汉代,女魃的形象还有另一种描述,他很可能是一位男姓,这在传为汉代人东方朔所撰的志怪小说集《神异经》中有所表现。

  在宋代人撰《太平御览》卷八八三中,引用了《神异经》记载:“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裸形,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曰旱母,一曰狢,遇者得之,投溷中乃死,旱灾销也。”

  在这里,旱魃是一个活生生的、个子不高的、赤身裸体的人了,他的眼睛长在了头顶上,行走如风一样快速,所以令人难以捕捉到他的身影;只要他在那里出现,那里就会大旱,就会“赤地千里”。不难看出,这位魃俨然是一位“男魃”。

  文献中也有说旱魃是一种动物“狢”,如果遇到它,就将它捉住,然后投到粪坑里淹死,旱情就会自动解除了。称它为“旱母”,并不代表它就是雌性,而是指它是造成旱情的根源。

  总之,无论是雌性还是雄性,无论是人还是兽还是神,魃的形象总体是不好,是对人类有害的。我们的古人在遇到旱情而无助时,除了向老天爷祈祷而外,通过“神话”,将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发挥到了极致,也为我们今人留下了一份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们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对一些神灵怪异的恩赐或惩戒上,在今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但那正是我们人类在“童年”时期的智慧火花最为辉煌美丽的激情迸发。

  但在古人心目中,旱魃出现后,造成的危害最多也不过是“赤地千里”,而今日之旱情已经持续近两个月、且达100万平方公里了,早已超乎古人的想象了。我们是不是遭遇到了几千年不遇的巨型“旱魃”了?那位本领高强、能够带来雨水的“应龙”是不是到海底龙宫睡大觉去了?

  科学常识早已告诉我们:天上人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旱魃”,也不存在什么“应龙“,旱情与持续高温极端天气的出现,是天空气候中“副热带高压”不给力所造成,是海洋洋面上的“台风”“龙卷风”迟迟不发力造成。

  我们艰难地熬过了盛夏,“立秋”节气亦已经过去十来天了,但气温仍然横亘在“酷暑”盛夏的天平上,徘徊着,得瑟着。傍晚时分,似乎已经有了一丝秋风拂面的感觉,这种感觉好像是久违了的享受又回来了一般;当你临河伫立或行走时,这种感觉似乎更加明显。

  秦淮河边,傍晚出来纳凉的人们在沿着亲水频道,缓步而又随意地行走着,似乎已经忘记了白天的灼热,在尽情感受着轻风拂过河面时送来的凉爽。人们时而驻足观望垂钓者在夜晚桥面灯光折射下的忘我背影,时而传来一声声大人们关爱小孩不要摔倒的叮咛。我虽然仍然有些汗透衣背,但心中也好像真的清凉了许多,不感到像前些天那么炎热了,尽管天空中没有显露一丝云雨痕迹。旱魃为虐,何时休矣?不由行吟一首以志,诗曰:

秦淮河畔好乘凉,

澍雨不至奈何伤?

但得银汉倾甘霖,

旱魃敛迹难逞狂!

  束有春

 2022年8月18日于金陵四合斋

标签:黄帝;旱魃;炎帝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