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达艺思四十三
言恭达
▲凡篆,基本笔画为直画、横画、左右弧、圆形。运锋裹藏内转,下笔可让笔毫平铺纸上,假力于副毫,四面圆足。做到指实、掌虚、管直、心圆。执笔须使稳,用笔须劲健,使稳者中实涩进,劲健者沉茂圆浑。我认为“涩”字甚为重要,不“涩”安生险劲?不涩则流浮薄,俗笔现矣。然“涩”非“迟”也。我喜逆涩之笔,涩则劲,一画起笔须逆入,一竖起笔须力顿,中段丰实,收笔自然凝重。寓巧于拙,取圆于方,蕴蓄宏深,包孕茂密。
▲秉笔须圆正,审定字势,纵观四面停匀,八方具备,然后运笔执使。逆入、涩行、紧收。迟速得宜,线条方显厚重、古拙之风采。有言“篆宜缓,隶宜疾”(姚孟起语)。篆之用笔亦行留相合,具折钗股之妙。绞笔使毫如练绳,徐徐行行,横直平过尽使笔锋留住;转折弧圆定裹绞暗转,不能擫笔顿注。篆之用笔不能太肥,又不能太瘦,肥则形浊,瘦则形枯;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太轻则浮,太重则踬;锋芒不宜太露,否则意不蕴藉持重;既有天马行空之精劲,更备老僧补衲之沉静。篆之用笔虽不比行草,仍须讲究起止、回环、偏正、轻重、疾徐、虚实;仍须寻求笔机,使尽笔势,收纵有度,得其真态,映带匀美,万不可一味滞缓僵卧,了无生机;仍须脱尽摹拟蹊径,自出机杼,渐老趋熟,乃造平淡。
▲平正、匀净、连贯、挪让和变化是篆书结体的基本法则。其平正,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其匀净,每字结体笔画长短适度;其连贯,笔道间互为照应;其挪让,点画彼此相让又映带,疏密相当;其变化,一字之相同笔画或一幅相同字画同样须求变化,以避单一死板。故篆结体布白贵平正安稳,横竖相向,明媚相成。时人单纯理解篆书之静态美,而不明须静中有动、动中呈静的内涵所在。小篆结字不宜拉得太长,以方楷一字半为宜。篆书贵结构紧凑,柔中有刚,以疏为风神,密为老气。吾丘衍云:“篆法扁者最好。”将篆写得方、写得扁,不易,非老手不能。篆之精妙,必体欲方而用欲圆。宜紧上不促下,中宫收紧,四周舒展是篆结字的一个特点。包世臣提出“九宫说”,以“中宫”统领“八宫”。“八面点画皆拱中心”。篆书包围式的结构显得意聚而神不散。习篆之病患,其一是“散”,篆之间架,如人之骨相,须骨肉相匀,长短相称。结字中,“让”字十分重要,左右上下皆相逊让,布置停匀,“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又能回抱照应,左右顾盼,则为上矣。由于篆书的装饰美与静态美之内在决定,其结字章法万万不能字字状如算子或形同墨猪。粗看排列整齐,肃肃如一队雄兵,细视注意大小、顺逆、起伏、燥润、浓淡、疏密、向背、疾徐、轻重、聚散等变化。善于处理分间布白,因体趋势,避让排叠,展促向背。尤须明晰“以正为奇”“以收为纵”“欹而反正”之奥妙。
▲篆之布白,一为字中布白,二为逐字布白,均应重一“虚”字。时下习篆,一味求实,不明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之理。古人有“文章书画,皆须于空处着眼”的精辟论述。以虚观实,以实见虚,无笔墨处寻求境界,绝不能单一以表面形态美去理解篆书空白的美学意义。往往大、小篆作品中整齐匀净与天然散乱所计之白是两种意义上的美感和充实。
▲故习篆同样得遵循密处塞满天地,疏处极其空旷的原则,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皆连;以背为向,连处皆断。篆贵虚静。老子曰“知白守黑”,写实显动易,留虚深静难。人不知虚人未熟,画不知虚画难成。佛家云“真空不空,妙有不有”。写虚时,要寓实于虚,轻中见重,重中见轻,干笔不枯,湿笔不烂,浓淡见骨,虽拙亦巧,真力弥漫。书篆要重“天机”,不到变化处就不见妙。然篆不自正入,便不能变出。由法备神完进而法外求法,这是最难的。古人云“极饰反素”(《易经》),有色达到无色,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故书篆应虚实并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处,此乃虚实兼到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