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区推出听民声、解民忧“每月一办”工作机制
2022-03-04 13:32:00  来源:江南时报  
1
听新闻

从江星桥沿线大车乱停放,到科技企业子女随迁入学难;从承包流转土地被占用多年未补偿,到安置房办证难……这些千头万绪的民生难事,都归拢到了浦口区领导的案头。

去年8月,南京市浦口区在“我为群众办实事”过程中,全面推进听民声、解民忧“每月一办”工作机制,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浦口区听民声、解民忧“每月一办”实施方案》,区委书记每月主持召开工作推进会,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常务副区长、政法委书记为副组长的高规格工作协调小组,对涉及民生各类“急难愁盼”问题条分缕析、高效推进、切实解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紧盯“老大难”,“一件事”化解“一大片”

“没想到这么快就拿到了这个‘红本本’,这下放心了!”近日,领到房屋证的江浦街道滨江紫园小区居民高先生满脸喜悦。他和邻居们的“烦心事”上了区领导“每月一办”的案头,迅速得以解决。

多年以来,拆迁安置房“办证难”“出证慢”是被征迁群众的一块“心病”。去年10月的“每月一办”工作推进会上,浦口区行政审批局、规划资源分局、康居集团等相关部门汇总了群众呼声,制定了优化政策的建议。如何把这一难事办好?10月25日,浦口区委书记吴勇强到民旺嘉园小区调研拆迁安置情况、不动产权证办理进度和“堵点”问题,现场落实解决措施。“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明确责任单位,制定时间表,加快工作进度,全力以赴推动办证工作。”

“每月一办”工作协调小组 “吹哨”,区相关部门合力破解难题。如今,包括民旺嘉园小区安置房在内的全区安置房办证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中。盯住一件事,解决一大片。该区已涉及的43个楼盘逐一明确责任单位、责任领导、责任人及完成时限,建立工作清单,落实闭环管理。目前10个楼盘已可办证,3个楼盘具备办证条件,其余楼盘按时序推进,纪委持续跟踪督查这“一件事”的办理进展。

“每月一办”,聚焦的是影响群众获得感、满意度的关键事,解决的是矛盾最突出、呼声最强烈的“老大难”。通过动态梳理12345政务热线、信访、大联勤、公安网信舆情监测、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等阶段性热点问题和突出诉求,截至3月1日,“每月一办”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累计收到112个议题,集中在承包土地流转补偿、环境卫生整治、城市道路设施管养、小区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等问题上。

每一个议题都包含着群众焦急的期待,也都是一系列难啃的“硬骨头”。“‘每月一办’不是每个月解决完两三个问题就结束了,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既要集中抓、持续抓,更要建立督查机制,看实际效果。”浦口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玉冬说,用心用情办好这些群众的“头等大事”,区委区政府每月专题督办一个难题或一类难题,或同一板块一批相关难题,构建通过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通过一个案例带动一方治理的成功机制。

交办“一把手”,让干部围着群众转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审批流程复杂,困扰加梯进程,尤其影响老年群体的居住品质。群众的“怨声”原汁原味地反映在了“每月一办”联席会议上,纳入决策之中,化“怨声”为“掌声”。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区房产局与6个部门协同推进,对原来要报送40多份材料的多头事实行“一件事”改革,在区行政审批中心增设绿色“一条龙”收件审批服务窗口。

“‘每月一办’是浦口区机制改革和工作办法的创新,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民生问题,主动治理、未诉先办,通过多方联动,打通解决问题的路径,共同推动问题的解决。”浦口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为了让这一举措落到实处,制度设计之初就确定要高位推动,强化“书记抓”。

“每月一办” 有一套全流程的清单式管理,各个部门每季度提交问题清单,每个问题都出台解决方案。牵头区领导和牵头单位按照要求,研究制定具体解决方案和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政策清单等“一方案三清单”,快速组织推进落实;配合区领导和配合单位积极支持,协助共同解决。浦口区要求牵头单位应在一个月内形成专题报告,报区委区政府。

区领导牵头,突破了“责任盲区”,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不再“踢皮球”,很多民生难题得以迎刃而解。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热土,科技企业子女入学问题日益凸显。落户浦口的芯德科技、华天科技、台积电等公司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基本上都是外地员工,希望子女能够随迁入学,就读需求从幼儿园到初中、从普通公立学校到高端的私立学校。浦口区贯彻落实省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相关政策,在充分保障公办学位的基础上,迅速建立起地标产业相关企业外地员工子女入学问题协调解决机制,区教育局、区工信局因地制宜地制订驻区企业人才子女入学方案,从根本上解决地标产业企业员工子女入学问题。把原本的百姓难事办成了民生亮点,更为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添上精彩一笔。

用制度固化“每月一办”的点滴成果,把“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化推进,以从政者的“辛苦指数”提升百姓“幸福指数”,这项机制催生的变化让群众喜闻乐见:区各部门围着街道转,街道围着社区转,党员干部围着群众转,“每月一办”让领导干部“眼睛向下”“脚步向前”,百姓办事越来越有底气。

立下“一套规矩”,把难事办成好事

办好“一件事”,换得“万家欢”。让百姓安心的是,“每月一办”追求的不是“头疼医头”的短期效应,而是探索日常管用的治本之策。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每月一办”将政府“端菜”变为百姓“点菜”,将“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将“我想怎么办”转变为“企业和群众要我怎么办”,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高强度的城市建设,见证了区域的发展热度。但与之相伴的却是一个有点尴尬的数字,2020年以来,浦口市民对未建成道路管理的投诉却达到了1393件,工单累计达1545件。为何群众有这么大的意见?相关部门研究发现,原来在新规划道路建成后、未正式移交前,为缓解周边交通压力,多数路段提前开通,产生了违停、占道经营、脏乱等问题。建设单位没有执法权,管理手段有限,交警、城管部门有执法权,但因监管平台无道路数据,造成执法困难。

找到症结、一抓到底。浦口区政府迅速出台了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管养制度,要求所有城市建设项目必须上规委会研究通过;管线单位必须提供书面承诺,规定年份内不准开挖路段,制度中还附加惩罚性措施;明确主城区(江浦街道范围内)城市道路由城管局统一管理。在“每月一办” 推进会上明确了11条道路一个月内完成移交,移交中存在问题的由建设主体单位整改,无法整改的由城管局以管护标准进行整改。雷厉风行之下,群众的满意度高了,投诉工单大幅减少。

浦口区委书记吴勇强说,“浦口区要把‘每月一办’与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区主要领导总协调,分管领导牵头抓,相关部门具体抓的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工作落实落细,防止不作为、慢作为,用情、用心、用力做好为民服务。”

李辉 诸学文

标签:
责编: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