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记者 钱海盈)1月19日,由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京市博物总馆、中共南京市秦淮区委宣传部等主办,南京市艺术收藏研究会协办的虎年新春大展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临展厅开展。这次虎年新春展分为“百虎秀春——壬寅年生肖‘虎’艺术创意作品展”和“壬寅话虎——老南京年俗展”两个单元,民间艺术大师创作的200余件作品和反映南京人过年风貌的100余件套民俗用品汇聚一堂,让市民感受非遗和民俗的独特魅力。
一踏进临展厅,五只颜色亮丽、惟妙惟肖的老虎灯彩就映入眼帘,增添了浓浓年味。“这次我们创作的题材是‘五虎贺春’,两只大老虎,三只小老虎,代表一家子和和睦睦。”非遗秦淮灯彩传承人陈柏华今年和女儿陈梦媛一起完成了这组灯彩,“在造型上面,我们采用中国布老虎的造型,同时融入了灯彩的基因,利用灯彩的内透光让整个作品的色彩看起来更加剔透水灵。”
记者发现,这组“五虎贺春”灯彩没有使用大片的大红色,而是选择在橘红色、紫色中点缀了一点红色。“我们在作品色彩的选用上也一直在不断尝试和突破,以便在民间艺术虎的题材方面有更好的展示。”陈柏华告诉记者。
据悉,展览第一单元围绕“壬寅”虎文化主题,共展出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艺术作品和书画类特邀专场展出作品200余件,分为7个板块,其中包括剪纸作品27件、编织绣作品14件、泥人面塑雕塑作品11件、陶艺作品8件、雕刻作品11件、民间美术作品40件、艺术设计与创意作品38件、书画类特邀专场展出作品50余件。展览集民间艺术大师和民间爱好者于一处,汇传统表现与先锋创意于一堂,在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美用合一”的艺术生活化道路。
本次展览的一等奖作品是一组“五福临门”的面塑,五个戴着虎头帽的娃娃或是骑在老虎身上,或是提着灯笼……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喜庆又热闹。
“北方的面塑一般是比较朴实敦厚的,南方以南京面塑为例,作品主要以侍女和儿童为人物形象,女性柔美婉约,孩子活泼可爱。”南京面塑非遗立项人俞晨介绍,“我这次的作品主基调选取了红色和橘色,也寓意着吉祥。同时,‘福’和‘虎’在方言里是谐音,五虎五福,新年大吉。”
面塑以面粉为主料,调和糯米粉等材料,蒸熟后搁置一段时间就可以使用。俞晨告诉记者:“制作的第一步是开脸,先把脸型做出来,再做身子。这个过程就像人穿衣服一样,先穿外套再戴帽子,非常有意思。”
记者了解到,第二单元“壬寅话虎——老南京年俗展”则展出了馆内珍藏的与虎有关的年画、生活用品、瓷器、织绣等多种类别的文物和反映南京人过年风貌的民俗用品100余件套,营造了隆重的年俗氛围,让观众在老南京的年俗记忆中徜徉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