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河湖密布、水网纵横、区划复杂,省际、市际、县际等各级各类跨界河湖众多,存在责任难界定、规划不统一、信息不畅通、治理不同步、利益难协调等问题,协同治理的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为全面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河湖治理保护无盲区、无死角、无缝隙,江苏省河长办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以723条省骨干河道和137个列入省保护名录湖泊为重点,统筹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治理和管护,到2022年县级以上跨界河湖协同共治机制全面建立,到2025年全省所有未设立共同上一级河湖长的跨界河湖协同共治机制全部建立,边界水事矛盾有效化解,全面形成协同治水和谐局面,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和“美丽江苏”建设作出贡献。
构建协同共治方式。通知要求,跨界河湖的各级河长要按照“责任同担、方案同商、规则同守、行动同步、资源同享”原则,聚焦重点河湖和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跨界河湖,主动作为,发现问题,加强沟通协调,合力推动问题整治,共同承担起河湖管理保护责任。各地要根据河湖实际状况,共同研究跨界河湖存在问题,协商共治共护方式、治理保护范围、目标任务、责任分工、整治管护方案、实施步骤等,共同编制“一河一档、一湖一档”“一河一策、一湖一策”,通过联合发文、会议纪要、联合公告等形式公开发布,并按商定方案共同推进。针对跨界河湖,各地要明确统一的治理保护政策、计划规划、工作目标、技术标准等,遵守河湖保护相同规范、形成河湖治理良好秩序。同步实施河湖治理保护行动,共同推进跨界河湖综合利用,实现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执行上同力,形成最大合力。
明确协同共治任务。通知要求,各地要全力推进水质污染共治、水面漂浮共治、违法行为共治、淤积堵塞共治、河湖生态共治5项任务。在推进水质污染共治上,要持续推进河湖跨界地区点源污染全收集全处理、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等整治,有条件的地区,共同建设或共同利用污水处理设施。在推进水面漂浮共治上,要共同开展水葫芦、水花生、河道垃圾等水面漂浮物清理整治,在落实属地责任、主动拦截打捞的基础上,上下游地区可协商划定协同打捞区,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互相支持,形成联防联治、协调推进的联动格局。在推进违法行为共治上,共同对河湖跨界区域开展全覆盖巡查,对跨界的违法建设,以及流动违法采砂、流动网箱养殖、越界违法倾倒、越界非法捕捞等行为,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加大打击力度,全面遏制违法侵害河湖行为。在推进共治淤积堵塞上,按照引得进、流得动、排得出的要求,共同实施跨界河湖互联互通项目,推进水系连通和引水活水工程,打通水系连通最后一公里,消除跨界区域断头河、断头浜,构建自然连通的健康水循环体系。在推进共治河湖生态上,推进以流域为单元,加快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系统实施跨界湖泊退圩退渔退田还湖工程,探索联合开展跨界生态示范河湖和水利风景区建设。
通知要求,各地要团结协作,主动作为,积极沟通,探索创新,突出重点,针对不同河湖功能,分时分段分重点开展协同共治工作,共保水安全、共治水环境、共复水生态,共建“美丽江苏”。
交汇点记者 吴琼 通讯员 任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