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省农机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句容举行——助力乡村振兴,期待更多年轻化技术型“新农人”
2020-12-03 09:46:00  来源:交汇点  
1
听新闻

  6号工位选手正按下凸轮轴位置传感器导线连接器插头,眼睛紧盯着电脑诊断仪,监测身后的农机是否存在电路断路或短路现象;11号工位选手躺到农机底部观察是否出现运行故障……12月1日上午,第三届江苏省百万技能人才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活动暨第七届全省农机职业技能竞赛决赛的操作技能竞赛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装备工程中心举行,13台红色东风DF1204-8轮式拖拉机左右两列排开,参赛选手正聚精会神排查故障。

  竞赛由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苏省总工会联合主办,分县(市、区)选拔赛、设区市复赛和省决赛三个阶段。江苏省农机化服务站培训科副科长郑小钢介绍,此次竞赛的工种为农机修理工。决赛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两个部分,均采取百分制,分别占总成绩的20%和80%。其中,操作技能分为分全喂入联合收割机修理、大型轮式拖拉机挂接秸秆粉碎还田机作业机组修理两个模块,选手需找到农机上预先设置的柴油发动机、电路、底盘等部分的若干故障并进行修理。十三个设区市分别遴选出3名选手,共39名选手同台竞技。前3名选手将由江苏省总工会、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分别授予“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省农业技术能手”称号。第1名选手如具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可直接申报晋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理论知识竞赛现场

  操作技能竞赛现场

  自第一届全省农机职业技能竞赛一直担任裁判的张国凯,此次决赛担任副裁判长。回顾以往六届比赛,他感慨颇多。“首先技术在不断提升,随着生产中使用的农机更新,竞赛使用机型和装备配置也在不断改进,如2018年使用的是东风1004,今年用上了1204;其次是诊断手段越来越先进,以往凭裁判的经验判分,现在凭数据说话,采用电脑诊断仪,东西修得好坏,要看选手数据是否达到技术标准。”张国凯表示,最突出的还是选手年龄层次逐渐年轻化,决赛中最年轻的选手还不到三十岁。“相对而言,这些年轻人的文化程度要比以往的选手要高,这说明选手的整体文化水平在提升。具备专业知识与精良技能的专业‘新农人’越来越多。”

  江苏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农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技能竞赛已成为江苏农机技能人才培养的亮丽“名片”。在全国农机修理工职业技能竞赛中,江苏连续3届获得团体第一和个人第一的成绩。通过竞赛, 3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0人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2人享受省劳动模范待遇、12人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21人获得“江苏省技术能手”、3人获批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人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大赛的意义不局限于比赛本身,更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手段。大赛对理论和实践均要考核,选手参赛需接受强大系统的培训。比赛中会不断发现问题,对自身知识技能查漏补缺。通过大赛获得荣誉则相当于激励机制,鼓励相关人才精进技术,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张国凯认为,未来农机将越来越智能化,使用起来愈加简单,但维修技术要求将越来越高,因此农机修理人才也需提档升级。

  针对农机手实际,江苏各地创新培训模式,着力解决农机手“坐不住”“听不懂”“学不进”“用不上”的难题。培训内容注重实用性,编写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教案,培训方式注重互动性,对照机具、零部件总成等实物,教学互动,同时聘请生产一线能手、合作社理事长现身说法,交流体会。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统计的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江苏省经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合格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59242人次,其中56110人次享受省财政获证奖励5250万元;根据中央和省新型农民培育工作要求,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农机合作组织带头人培训7745人次。2018年还组建全省农机维修能人库,开展“百名能人结对百社”活动,促进维修能人服务农机合作社维修工作。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沈毅表示,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江苏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进一步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层农机人员培训等农机培训,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机的“三农”工作队伍;创新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田头课堂”“大棚课堂”“库房课堂”,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发挥“大师工作室”和农机维修能人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广大农机手成才成业,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交汇点记者 颜颖/文 高鑫/摄

标签:江苏省;农机;选手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