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社区矫正检察工作融合应用探析
2021-11-15 12:0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焦惟奇  
1
听新闻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为提升社区矫正检察工作质效提供了重要支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多模态风险评估、智能化需求分析、云模式快速响应”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精细化开展社区矫正检察工作,能够实现由合规模式向优质模式转变,助力辖区市域治理,维护辖区社会稳定。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社区矫正检察 融合应用探析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矫正建设成效正加快显现,司法机关对社区矫正人员智慧管控的根基越来越夯实,确保了社区矫正人员的在管在控。在此基础上,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社区矫正检察融合应用研究,探索检察主导的“大矫正”格局,推进由智慧管控向智慧监督的延伸势在必行。

  一、社区矫正智慧矫正现状问题评析

  近几年来,社区矫正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快了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矫正人员管理、教育改造工作中的应用,多地区探索构建了贴近区域实际的智慧矫正系统,对社区矫正人员教育矫正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运行现状来看,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现代信息技术未能真正成为新形势下贯彻落实教育改造新要求的有效载体。

  对标教育改造工作新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社区矫正人员智慧矫正系统,未能充分发挥并实现风险评估、消除犯因、动态调整、自助矫正、互联互通、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等功能。

  一是在社区矫正人员风险评估的开展上,主要运用心理学有关量表测试风险等级和矫正需求,为社区矫正人员分级管控和个别化矫正提供依据,但量表的静态指标比重较大,精度不够。

  二是在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方案的制定上,没有智能化诊断分析功能,使得矫正方案不具备个性化特征,在执行中,矫正方案也不能基于定期评估、即时评估进行动态调整。

  三是在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方案执行的方式上,缺乏自助矫正的相应载体或工具,开展个案矫正的工作难度较大。

  四是在社区矫正人员电子档案的建立上,生成的电子档案,不便于相关各方,特别是检察机关在平台上适时开展监督管理。

  (二)现代信息技术未能有效解决社区矫正平台智能化缺陷而带来的专业技术难题

  一是因风险评估不完善而导致评估功能难以发挥。心理学常规的风险评估量表是无法做到风险等级和矫正需求二合一要求,虽然能提供测量结果,但没有智能诊断分析功能,不能将测量结果转化为个性化矫正诊断书。

  二是因“风险、需求、响应”无关联而导致资源浪费和无效劳动。当前智慧矫正系统中风险评估、需求分析、矫正响应的相关数据无关联性,相互之间本来应该存在密切关联的逻辑关系,而事实上成了相互独立的信息孤岛,矫正方案的制作并未基于风险评估,教育学习的内容也未基于矫正方案,数据之间关联性差,无法对其分析处理。

  三是因方案制作无工具而导致的矫正方案千篇一律。智慧矫正系统中缺乏方案制作的智能化分析和生成工具,制定的矫正方案,从初期到中期的矫正措施与风险评估没有关联,均由司法局社区矫正局干警凭自己的经验和态度制定,因受限于专业水平,制作的矫正方案往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没有体现个性特征,不能服务于执行的需要。

  四是因教育学习无资源库而导致的矫正方案执行不了的问题。智慧矫正系统中没有体系化的教育学习资源库,开展教育学习活动的内容往往与矫正方案无关,上报的教育学习任务,不能体现矫正目标的实现程度。

  (三)现代信息技术未能有效解决矫正平台没有搭载应用工具而带来的功能缺失问题

  智慧矫正系统属于公共服务产品,承载各类应用工具是其必须发挥的功能和应当承担的角色。智慧矫正系统基本没有与各地区司法机关开发的应用工具连接,智慧矫正系统首先是管理平台,应当在任何时候为应用工具的接入提供方便。智慧矫正系统具有上报、统计、考核功能,而上报到上一级平台的数据均应当来源于各类应用工具。目前,平台没有搭载任何一个应用工具,应当鼓励各地区司法机关开发各种应用系统,通过智能平台提供服务实现自身的应用价值。

  二、社会矫正检察智慧履职模式建设应用的整体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与社区矫正检察融合应用,重点在探索社区矫正检察智慧履职模式,智慧履职的核心在于智慧监督,因此必须集风险评估、需求分析、矫正辅导、精准化检察监督响应于一体,具备如下功能:对目标对象评定风险等级、确定矫正需求与监督科目、选择矫正项目、指导制作矫正方案、配送矫正资源、全领域动态性精准化法律监督响应,并通过定期评估、即时评估对风险等级、矫正方案、矫正效果进行检察监督和研判。基础框架如下:

  社区矫正检察智慧履职模式

  框架结构示意图

  (适应于社区矫正、监所刑事执行监督等履职场景)

  (一)体现三大原则

  社区矫正检察智慧履职的建设应用应当体现国际公认的矫正罪犯的风险、需求和响应原则,简称RNR原则。

  1.风险原则。该原则认为个体的风险水平与再犯可能性成正比,检察监督的力度应该与风险水平相适应。风险水平越高,越需要得到矫正,要需要接受检察监督,风险水平低则矫正力度应该降低。这既符合资源最大化利用原则,也能根据个体不同需求予以矫正,从而达到预防再犯罪的目的。风险原则在评估和矫正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2.需求原则。该原则认为检察监督的目的是正确执行刑罚,同时是为了降低犯因性需求。犯因性需求,是指导致个体表现出违背社会规则或犯罪行为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如与犯罪行为相关的价值观、态度、行为、心理、环境等因素。

  3.响应原则。该原则认为检察监督的具体项目应该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能力和学习方式来设计和实施。有效的矫正方式应该研判矫正对象的个性化。

  (二)凸显三大特征

  社区矫正检察智慧履职模式的建设应用应当凸显如下三个特征:

  1.目标性。

  坚持由粗放监督向精准监督转变,落实量化监督,该模式针对每名社区服刑编制的个别化矫正方案落实精准监督,充分考虑到矫正项目属于合成体,其中每一个矫正子项目都针对一个犯因性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力争以监督促矫正。

  2.唯一性。

  每名社区服刑人员的生命历程、所处社会环境和犯因性问题存在差异性。因此,该系统针对每名社区服刑人员编制的矫正方案都是唯一的,进而检察监督也是个别化的精细监督。

  3.约束性。

  一般情况下,矫正方案中矫正项目要受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限的制约,这决定了矫正项目总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这也决定了借助该系统实施的矫正,是一个追求适当和适度的矫正活动。

  (三)具备三大功能

  社区矫正检察智慧履职模式应当具备如下三个功能:

  1.工具功能:社区矫正检察履职中,以对社区矫正活动全过程法律监督为基础,在考虑不同罪犯的矫正需要后,使用不同的矫正方法或者矫正工具对其进行矫正,这里的矫正工具就是矫正项目。智慧矫正系统的应用离不开矫正项目的研发和运用,矫正项目既是矫正方案的合成要素,也是其实施工具,发挥着应有的工具功能。

  2.规范功能:社区矫正检察智慧履职模式将法律监督与教育矫正工作深度融合,按工作流程、工作要领、工作节点、实施步骤、矫正内容进行综合规划,矫正活动的操作规程详细而又明确,促进了矫正活动的规范性。该模式的规范性不仅有利于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方案的执行和管理,而且也是其矫治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保证。

  3.整合功能:该系统运用的每一个具体的矫正项目都包含着矫正目标引导、矫正阶段划分、矫正内容安排、矫正技术要求、矫正效果评估等诸因素的整合,只有达到一定要求的矫正项目才被吸纳到该系统数据库中,成为矫正工具和法律监督参数。

  (四)呈现三大优势

  社区矫正检察智慧履职模式的建设应用应当呈现如下三个优势:

  1.综合评估优势。系统的入矫评估,不仅针对风险等级,也要针对矫正需求,为政法机关干警及社工对其进行精准诊断提供依据。从而,能够更加真实全面了解社区矫正人员,为更好地开展教育矫正和检察监督提供明确方向。

  2.智能分析优势。系统的需求分析专业、精准、全面,自动生成个性化矫正方案,因案制宜,让社区矫正人员分配到更符合其实际需求的教育矫正视频及其相应的自助学习材料,矫正效果事半功倍,监督质效事半功倍。

  3.云式响应优势。系统的矫正响应,操作界面清晰直观,社区矫正人员在应用终端登录个人账户,可以直接获取矫正方案,收看教育视频和学习资料,查看过程考核得分,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场所的限制。

  三、社区矫正检察智慧履职模式升级完善的路径选择

  社区矫正检察智慧履职模式的建立应当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多模态风险评估、智能化需求分析、云模式矫正响应”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精准检察监督模式。按照“以用促建、建用并举、滚动提升”要求,坚持边应用、边研究、边完善,让该智慧模式在应用中形成建设、管理、应用、维护、更新相互衔接的运行机制,促进信息化、智能化与教育改造深度融合。

  (一)多模态风险评估

  社区矫正检察智慧履职模式的风险评估模块承担风险等级与矫正需求的综合评定。在建立量表测试数据库、心理特征数据库、心理防御特征数据库、心理生理数据库的基础上,研发具有量表测试、语音识别、情绪分析、智能测谎、辅助面谈功能的人机交互多模态评估系统,构成风险评估智能模块。社会矫正人员入矫正后,使用人机交互评估系统对其进行ZWP-R测试(再犯风险等级、犯因矫正需求二合一测试量表)、COPA-PI测试(个性分测验量表),在测试过程中,对目标对象动态心理变化情况进行动态测评,并通过机器学习描绘社区矫正人员从入矫开始的心理动态曲线,自动生成入矫评估报告,确定危险等级和矫正需求,并推送到需求分析智能模块进行分析。人机交互评估系统具备以下特色和优势:

  1.运用多模态分析技术。基于AI人工智能原创技术和专利算法,结合心理学、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等多项技术,实现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多模态分析与大数据分析,避免了传统的评估方法耗时长、频率低、虚假多、主观性强等缺点,对罪犯个体进行全面画像。

  2.社区矫正人员信息登记。在软件界面中填写社区矫正人员的各项基本身份信息,建立社区矫正数据库及其画像,方便日后核查。

  3.非接触智能情绪分析、智能测谎。实时监测社区矫正人员在入矫面谈、量表测试过程中的的语音和面部表情,获取心理数据,并通过谎言概率、抑郁程度、焦虑程度、攻击性、关注度、压力值、兴奋度、犹豫度等方面呈现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心理防御机制,构建罪犯画像。

  4.实现图形交互界面,实时语音识别。通过语音识别转写功能,实时录入谈话内容,分角色将谈话内容实时转写成问答文本,提高问话录入工作效率,同时支持全程录音录像。

  5.智能推送检察监督需求。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先进的推荐算法,综合分析量表测试结果以及面谈过程中罪犯呈现的心理状态与面谈内容文本,从法律心理学角度自动提出检察监督需求,并推送到需求分析智能模块进行分析。

  (二)智能化需求分析

  社区矫正检察智慧履职模式需求分析模块是精准化检察监督的核心环节,在教育方案、集中教育方案、个别化矫正方案的编制和履行情况的基础上,逐一对照打卡对应检察监督。在建立矫正项目数据库、矫正方案数据库的基础上,以大数据、深度学习技术为基础,研发具有智能制作社区矫正人员矫正需求评估报告、自动生成教育矫正方案两项功能的矫正方案分析制作系统,构成需求分析智能模块。进行需求分析时,使用矫正方案分析制作系统将分类教育、集中教育的要求与项目库对接,生成社区矫正人员分类教育、集中教育方案,将入矫评估结果与项目库对接,智能制作《社区矫正人员个别化矫正需求评估报告》,自动生成个别化矫正方案。教育矫正方案的生成有两种方式:一是从矫正项目库中提取项目合成方案;二是从矫正方案库中精准提取方案。支撑需求分析模块运行,需要建立矫正项目数据库和矫正方案数据库。

  1.检察监督暨矫正项目数据库。为了满足供给,全面系统落实检察监督,支撑矫正需求,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必须不断研发、丰富和完善三类项目数据库。

  (1)检察监督暨教育矫正项目数据库。此类项目旨在改善或消除社区矫正人员的犯因性问题,使其不再因同样的犯因性问题而再次犯罪。目前,应根据教育矫正需求研发认知状况、情绪情感、行为倾向、犯罪思维与态度、教育与就业、人际交往、婚姻家庭七类教育矫正项目。

  (2)回归修复项目数据库。此类项目旨在帮助社区矫正人员更好地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目前,应根据回归修复需求研发就业创业、核心素质、人生智慧、身心健康、价值塑造、社会适应、教育培训七类回归修复项目。

  (3)安置帮教项目数据库。此类项目旨在帮助矫正期满解除矫正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目前,应根据安置帮教需求开发教育培训推介、生活支持、就业支持、社会关系修复、心理矫治、矛盾纠纷化解六类安置帮教项目。

  2.社区矫正检察智慧监督数据库。 针对短刑期社区矫正人员专门建立了矫正方案库,可以不经过风险评估和需求分析的流程,直接提取跟其罪名相关联的检察监督暨矫正方案进行实施。 对于经过风险评估和需求分析的规范流程生成的方案,也进入矫正方案库,供同类犯因、相同矫正期的社区服刑人员提取使用。

  (三)云模式检察监督响应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智慧履职模式监督响应模块承担个别化监督方案、分类修复方案、集中教育方案的实施。研发按照“平台-终端-执行-平台”路径形成的闭环响应系统,构成针对社区矫正量身定制的检察监督响应智能模块。

  1.终端覆盖。终端设备覆盖是实现云服务的前提。终端设备是指通过政法平台专网连接到系统平台的电脑、电视等应用终端。终端设备全覆盖是全面推进社区矫正检察智慧履职模式的硬件保障,也是所有参与主体实现协作联动的前提条件。

  2.数据传输。社区矫正检察智慧履职,主要通过数据传输发挥内容集纳、需求调查、方案编制、内容推送、互联互通、协调响应、实时监控、快速反应的功能,形成以精准化检察监督矫正方案实施为依据、以时间轴为展现形式的智慧矫正、智慧监督全过程信息生成与共享体系。

  3.终端响应。检察干警进入系统风险评估智能模块,输入社区矫正人员相关信息,迅速得知其风险程度和类型,再自动传输到需求分析智能模块,进行需求调查,选择实施项目,迅速生成个别化检察监督暨矫正方案,最后自动传输到检察监督暨矫正响应智能模块;终端响应者在其应用终端登录相应账户自动获取检察监督暨矫正方案及其相应资源,按其方案规定的内容、进度和要求,参与完成分类教育、集中教育,以及社区矫正人员个体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和线下作业。

  (镇江市润州区检察院 焦惟奇)

标签:应用;矫正项目;智慧矫正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