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评 | 需要固化精品意识
2022-09-25 20:3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正宇  
1
听新闻


需要固化精品意识

□ 王正宇

  近期热播的几部电视剧之所以受到观众热烈追捧是有原因的。首先是作品叙说的故事来源于当代生活,它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中间充满烟火气;其次是作品比较深刻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状况,回应了人们对社会、对时代的思考,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共情;三是演员熟稔生活,他们把演绎人物故事作为再度创作,准确传神、生动深刻地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为作品增色许多。

  这类作品属于近期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之列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一片褒扬声中,一些与作品描述有着相同生活经历的人冷静地看出了作品的不足,作品的导演制片人也坦言作品中还存在瑕疵。确实,这些作品在生活的真实、内在的逻辑、故事的缜密、细节的取舍等方面都存有可斟酌、推敲之处。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有不少基础相当好的文艺作品,展现出作者勃发的才华。倘若能够将它们冷却、过滤、沉淀一段时间,从头到尾仔细推敲,反复打磨,这些作品与精品的距离一定会很近。问题在于,急切的功利心驱使它们尽快面世,其中有的属于急就章,有的急于推出,有的急于收回投资。种种复杂因素使得原本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未能得到及时纠正,作品因低级错误带来的缺憾显得刺眼和抢目。

  类似的情况是时下文艺创作中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文坛的浮躁之风导致的精品匮乏,应当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出版的长篇小说每年都在大几千部。问题是,卷帙浩繁的鸿篇巨制,除了作者、除了编者,究竟有多少人看过,有多少人记得?泡沫化虚胖的个中原因大致与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发生变化有关,与当下出版发行的机制有关,更与作品内在的底蕴有关,与作者内心的心气浮躁有关。

  伟大的时代必然呼唤伟大的精品力作。营造优秀作品产生的土壤环境,是整个社会应当引起关注的问题,更是宣传文化部门必须研究的问题。努力创造精品作品涌现的大环境,包括从体制、机制、管理三方面入手深入改革,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从作家艺术家的角度看,抛弃功利欲望,扫除浮躁之风,固化精品意识,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世间喧嚣,人间繁华。现代生活光怪陆离、令人眩目,快节奏让许多人变得浮躁不安。或是重眼前、重当下、重得失,对取得成功和获得利益格外渴望;或是追逐功利,忙于赶路、追梦;或是性情急躁、身心浮躁、处事焦躁;或是急于变现、急于成功、急于成名。如同果实尚未成熟就采摘,必然酸涩;饭未煮熟就揭开锅,必然夹生。欲速则不达,表现在创作上,作品的缺憾、漏洞便不可避免。

  追求完美,追求卓越,追求精品,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属性。创作不朽的精品力作,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文艺家们的终身追求。认真修改、反复推敲既是对作品负责,对读者观众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粗制滥造是对文艺的亵渎,也是对读者观众的漠视,更是对自己名声的践踏。思想浅白、描写浅陋、认识浅显的作品一定不会得到读者观众的认可,而漏洞百出、瑕疵频现的作品更是经不起推敲。经验告诉人们,十年磨一剑,慢工出细活。精致从容的作品打造,必得让子弹飞一会儿。

  文艺创作有自身规律,容不得粗放草率。大凡好文章好作品都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过程。何其芳先生说过,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中外文学史记载了诸多推敲打磨的佳话。其中有一字之师的修订,有旁征博引的求证,有字斟句酌的比较,有忍痛割爱的删除。唐代诗人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欧阳修专心致志修改文章,“是担心文章里还有什么毛病,怕后生笑我啊”,是严谨负责的写作精神。

  作品的质量及其影响力是作家艺术家成就的评价标尺。一个优秀的作家艺术家,必然追求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的高度,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而与他们相伴的一定是定力、耐心和恒心,是心神安宁、甘于寂寞,是尽其所能、赢得口碑。投机取巧、东张西望,见异思迁、充满欲望,内心躁动、不安分、不沉稳,透露出的恰恰是灵魂的不安定和信仰的不坚定。

  同样是文字表达,新闻采写讲究时效,文艺创作却需要时间的积淀。在时间和质量之间取舍,文艺创作永远只能选取后者。精致、精准、精细是制造业的生命主题,人们对大国工匠精神给以推崇和敬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文艺创作同样离不开专注执着的投入,离不开一丝不苟、精雕细琢、严谨认真的工程师精神,这是精品佳作诞生的必要前提。

  称得起文艺作品中的精品,必定是千锤百炼、巧夺天工的佳作,必定是独出机杼、经久不衰的丰碑。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希图走捷径之类,都是与经典精品无缘的。牢记使命担当,固化精品意识,祛除浮躁,拒绝平庸,“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是时代发展前进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深情呼唤,应当成为当代文艺家矢志不渝的奋斗方向。

标签:作品;创作;精品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