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生|诗意的烟雨江南
2024-03-16 12:0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新生  
1
听新闻

  有人说,旅游是体,文化是魂。没有了文化,旅游就灵魂出窍;没有了旅游,文化就魂不附体。明朝画家董其昌的一番话就说明了其中的含义。他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俗,自然丘壑内营。“读万卷书就是文化,行万里路就是旅游。二者结合起来,就能开阔视野,脱去俗气,形成胸中有丘壑的大格局。难怪现在机关里文化和旅游合成一个局,这样可以各自发挥所长,互相扶持,相得益彰。你可知道,生我们养我们的美丽的故乡——江南,是我们国家文化与旅游结合最紧密,始终相伴相生,如影随形,最最标配的地方。

  翻开中国地图,我们找不到一个叫作“江南”的地方,可是,每一个稍有文化的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江南”。那里有小桥流水、杏花春雨,那里有粉墙黛瓦、吴侬软语。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对江南描绘赞美的诗文不计其数。在唐诗宋词中,“江南”两字算得上是高频词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忆江南》。这首寥寥数语,文风直白的诗句流传千年,经久不衰。我觉得其原因就在于他写了“江南”。在这首诗里“江南”两字不仅是一个地理标志,旅游之地,而是凝结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审美文化。因为它写的是春江水蓝的烟雨江南,是江花胜火的梦里水乡、是我们不能忘怀的精神家园。这首诗典型的表明了我们的”江南“就是如此巧妙地把文化与旅游紧密相联、相伴相生、如影随形的地方。

  江南多雨,特别是在清明时节。一场一场细雨随风飘来,那千丝万缕、绵延不绝的雨丝不断向大地挥洒。整个江南一片䑃胧迷茫。试想在这细雨如丝、薄雾如烟的时刻,在那青石板路的小巷深处,在小桥流水的人家旁边,丁香姑娘撑着一顶纸伞,款款走来。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水墨画卷。这就是我们的“烟雨江南”。由于江南地区多水,江河湖泊水气蒸腾,常成薄雾,伴随丝丝细雨,形成江南独有的如梦如幻的烟雨景观。因而”烟雨“成了我们江南的文化符号。”烟雨江南“四字就是非常巧妙而又精采的文旅结合。

  历代文人描写”烟雨江南“的诗句很多。如杜牧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叠的廟宇掩隐于迷蒙的烟雨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又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细雨青山、桃花流水、独舟渔翁、白鹭鱼肥。这种䑃胧恬静,清沏秀丽的水乡风光,给人们多少遐想?“烟雨江南”是一幅画,是一种境,也是一段情。如你厌倦了人在旅途的日子,请到这烟雨江南来吧,它会使你忘却纷纷扰扰的世间,开阔视野,脱去俗气,洗涤心灵,拾一颗纯朴的心,走向美好的明天。

  最后我想以韦庄的《菩萨蛮》结束此文。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首诗写了江南的景,写了江南的人,更写了游人的心情。江南如此美好,游人只想在江南慢慢老去。年华未衰,不要急着回家乡,如你回去了,必然会因想恋江南而愁肠寸断。

  我们的“烟雨江南”真好。

  (发自美国硅谷)

标签:江南;烟雨;旅游
责编:管云林